黃柏丸

黃柏丸

HUANG BA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大腸經 33%
腎經 33%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柏丸中含有黃柏,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柏味苦、性寒,入腎、膀胱經,可清熱瀉火,專治下焦濕熱,如尿頻、尿急、尿痛、白帶異常等症。此外,黃柏亦可清肺熱,治咳嗽痰黃,以及解毒消腫,治瘡瘍腫毒等。

因此,黃柏丸中以黃柏為主要藥材,可有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相關病症發揮良好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柏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柏丸主治「下痢純血」,即大便下血而無明顯糞便混雜,屬中醫「血痢」、「赤痢」範疇。此證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灼傷血絡,迫血妄行所致。傳統認為此方能清熱燥濕、解毒止血,針對熱毒熾盛、血絡受損之證。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黃柏(君藥)

  •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清下焦濕熱。
  • 作用原理
    黃柏為方中君藥,針對「濕熱毒邪」之病機。其苦寒之性可直折腸道熱毒,燥濕之力能除濕濁,從而止血痢。《本草綱目》載其「治腸風下血,熱痢」。《聖濟總錄》亦多用以治血痢。

2. 蟾酥(臣藥)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心經。
  • 功效:解毒消腫、辟穢開竅。
  • 作用原理
    蟾酥為解毒峻藥,能攻毒散結,助黃柏清解腸道熱毒。《藥性論》稱其「主積聚、破堅血」,在此方中或取其「以毒攻毒」之力,化解濕熱壅滯所致之瘀毒,間接止血。

3. 黃丹(鉛丹,佐藥)

  • 性味歸經:辛微寒,有毒,歸心、肝經。
  • 功效:外用解毒生肌,內服鎮驚截瘧(古方偶用)。
  • 作用原理
    黃丹在此方可能扮演雙重角色:
    • 收斂止血:其微寒之性可協同黃柏清熱,且鉛類物質傳統認為能「澀腸固脫」,針對血痢之滑脫。
    • 解毒:與蟾酥共助黃柏解熱毒。

配伍邏輯

三藥相合,以黃柏清熱燥濕為主,蟾酥攻毒、黃丹收斂為輔,形成「清熱解毒—斂血止痢」的結構。尤其「端午節午時合藥」的製法,暗合傳統「陽極之時制陽毒」的觀念,強化解暑熱毒邪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古人認為「下痢純血」多屬濕熱化毒、血絡受損,黃柏丸的設計可能基於以下機理:

  1. 清熱燥濕:黃柏直接清除腸道濕熱,從源頭減少熱迫血行。
  2. 解毒化瘀:蟾酥化解瘀滯之毒,防止熱毒壅滯加重出血。
  3. 收斂固澀:黃丹微寒收澀,或能暫時保護腸黏膜、減少血溢。

此方反映「急則治標」(止血解毒)與「緩則治本」(清濕熱)的結合,然因含有毒之品(蟾酥、黃丹),傳統用法強調「綿裹含服」,可能意在緩釋藥性、減少直接刺激。


潛在疑點與討論

  1. 含服與血痢的關聯
    原文記載「綿裹1丸,夜後含,有涎即吐之」,看似外用含漱法,卻主治下痢,推測可能有兩種解釋:

    • 上病下治:口腔黏膜吸收藥性,通過經絡(如陽明經)影響腸道。
    • 文字傳抄誤漏:或遺漏「內服」等字,因蒸餅丸劑型更符合內服特徵。
  2. 毒藥的使用邏輯
    蟾酥、黃丹有毒,卻用於瀉痢,可能反映古人「毒邪深痼,非毒不克」的思維,類似「以毒攻毒」之例(如瘧疾用砒霜)。

此方體現了古代對峻藥的巧妙運用,但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其療效與局限性。

傳統服藥法


黃柏1兩(未),蟾酥1分,黃丹1分。
上為末,端午節午時合,用蒸餅和丸,如綠豆大。
綿裹1丸,夜後含,有涎即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舌頭痛舌上出血舌體表面潰破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柏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黃柏(蜜炙令香黃色)1兩。 主治:下痢純血。

黃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 主治:蠱痢。

黃柏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黃柏1兩(未),蟾酥1分,黃丹1分。 主治:口舌瘡,腫痛不止。

黃柏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黃柏1兩(微炙,銼),當歸1兩(銼,微炒)。 主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脹(疒丂)痛。

黃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黃柏(去粗皮,炙)3分,烏梅肉(炒乾)1兩,熟艾(微炒)1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白滯痢及食不消化。

黃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炒)2兩,熟艾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1分。 主治:痢下黃赤水或黃赤膿,四肢煩,皮膚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