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急羊蹄根塗方
BEI JI YANG TI GEN T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備急羊蹄根塗方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烏頭性溫,能散寒止痛: 羊蹄根多用於外傷瘀血,疼痛腫脹,而烏頭能散寒止痛,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配合羊蹄根使用,可增強其治療效果。
- 烏頭毒性較強,須謹慎使用: 烏頭藥性猛烈,需嚴格控制用量和炮製方法。備急羊蹄根塗方中的烏頭,應經過嚴格的炮製,減低其毒性,方可安全使用。同時,需遵照醫師指示,切勿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備急羊蹄根塗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風癬及諸般癬瘙癢,搔之不已」,即皮膚癬症伴隨劇烈瘙癢之證,尤其風癬(風邪鬱於肌表,遊走不定)、濕癬(滲液糜爛)等。其用法以外塗為主,通過局部刺激引藥直達病所,兼「吃煮腎散」內調,形成表裡相應之治法,體現中醫「外治內應」之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味組成與配伍
羊蹄根(羊蹄大黃):
苦寒清熱,解毒殺蟲,為治癬要藥。《本草拾遺》載其「主癬疥」,能滲透皮膚,抑制癬菌,緩解濕熱蘊結所致之紅腫瘙癢。草烏頭:
辛熱大毒,具強烈局部刺激作用,能「開腠理、透風邪」。《神農本草經》言其「除寒濕痺」,外用以毒攻毒,借其辛辣之性引發局部充血,促進藥物吸收,同時麻醉止癢。
2. 炮製與用法特點
- 醋磨藥末:
醋性酸收,能軟堅散結,助藥物滲透,並緩解草烏頭毒性。先磨草烏(1分)後磨羊蹄(2分),比例側重清熱,佐以辛熱透表,避免寒凝留邪。 - 爬令發癢後點藥:
搔抓後皮膚腠理暫開,此時抹藥可增強滲透,使藥力直達病所。草烏之麻痺與羊蹄之清熱協同,標本兼顧。
3. 治療原理推論
- 驅風殺蟲:
風癬多因風毒夾濕,藴結肌膚。草烏辛熱逐風,羊蹄苦寒燥濕,二者一溫一寒,相反相成,共奏祛風除濕之效。 - 以癢治癢:
先以輕度刺激(如爬搔)引發氣血趨表,再以藥物壓制病勢,符合「從治」之法。此方外治機理或與現代「神經調節」相似,通過局部刺激阻斷瘙癢信號。
三、內外相應之思路
配合「煮腎散」內服,推測其以動物腎臟(如豬腎、羊腎)補益下焦,調和營衛,助外藥透發。內外合治可防風邪內陷,亦體現「治風先治血」之理。
結語
此方以簡峻之藥外攻癬毒,藥性雖烈卻配比精當,尤重「透邪」與「清解」之平衡,體現古代外治方「以毒攻毒、速效救急」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羊蹄根、草烏頭。
淨拂多人行磚,上滴好醋,先磨草烏頭約1分,次磨羊蹄根2分,爬令發癢,以指點藥抹之,仍吃煮腎散相為表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備急羊蹄根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羊蹄根、草烏頭。 主治:一切風癬及諸般癬瘙癢,搔之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