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拂毒散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拂毒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上犯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半夏可化解濕熱,祛除痰濁,使毒邪得以宣泄。
- 解毒消腫:半夏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拂毒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拂毒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毒,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川貝母能有效清熱解毒,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症狀。
- 潤肺止咳,宣肺利咽: 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利咽的作用。拂毒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宣肺利咽的藥材,川貝母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潤肺止咳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拂毒散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其瀉熱解毒的功效。大黃味苦性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拂毒散主治溫熱病,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渴便祕、舌紅苔黃、脈洪數等,大黃在此方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作用,以降低體溫、改善便祕、解除毒素,達到治療目的。
拂毒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芒硝味苦寒,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利,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藥效發揮。拂毒散中其他藥物可能偏於上焦,芒硝的加入可將藥效引至下焦,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療效。
總之,芒硝在拂毒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熱毒症狀。
拂毒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止癢效果,適用於因風溼熱毒引起的皮膚病。
二、清熱解毒:五倍子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增強治療效果,適用於熱毒蘊結、皮膚髮紅、腫痛等症狀。
因此,五倍子在拂毒散中扮演着重要的收斂止癢和清熱解毒的角色,有助於治療因風溼熱毒引起的皮膚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拂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拂毒散」是一個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驚風後,風、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毒氣積聚於皮膚而形成的腫毒。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拂毒散」主治:
- 小兒諸風熱,陰毒腫核:包括已結成、未穿潰或正在發作的腫塊。
- 遁毒風:因驚風之後,風邪隨氣血運行,毒氣蓄積於皮膚,形成腫毒,常見於腮頰、耳根、骨節等處,嚴重者可發展為癰或癤。
治療原理
「拂毒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疏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等法則。
疏風解表:古文多次提到「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指出風邪是導致毒氣壅滯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上需疏散風邪,使氣血運行通暢。方中的半夏可能兼具此功效。
清熱解毒:「毒氣蓄於皮膚」提示病機與熱毒有關。「拂毒散」中大黃、川貝母均有清熱解毒之效。大黃還能通腑瀉熱,導熱毒從大便排出;川貝母則可清熱潤肺,針對肺經熱毒。
化痰散結:腫毒、頑核的形成與痰濕瘀阻有關。「拂毒散」中半夏是化痰散結的要藥,能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川貝母亦有化痰之功;芒硝可以軟堅散結,有助於消散腫核;五倍子收斂,可針對已潰之腫毒。
活血化瘀:腫毒的形成也與血瘀有關。「拂毒散」中大黃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腫毒消散。
綜合分析
「拂毒散」組方精簡,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為主,兼以活血化瘀、疏風解表。針對小兒驚風後,風熱毒邪蘊結於肌膚所致的腫毒,通過內外合治,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方中多味藥物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等作用,與其古籍記載的功效相符。
總結
「拂毒散」是一個針對小兒風熱腫毒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疏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活血等方法,針對病因病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此方劑的應用,也反映了古人對小兒疾病的深刻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驗。
傳統服藥法
半夏1兩,貝母2錢半,大黃2錢半,樸消2錢半,五倍子2錢半。
上為末。
每用1-2錢,用醇醋調塗患處,如乾再塗,仍服疏風化毒之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拂毒散, 出處:《幼科類萃》卷二十一。 組成:半夏1兩,貝母2錢半,大黃2錢半,朴消2錢半,五倍子2錢半。 主治:小兒諸風熱,陰毒腫核已結成,末穿潰或正發者。小兒驚風後,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爲腫毒,多在腮頰耳根,成痛成癤,謂之毒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