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 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之效。方中丁香、阿魏等藥材燥熱,易於導致食積停滯,而萊菔子能有效消食導滯,避免藥物燥熱傷胃。
- 行氣止痛: 萊菔子除了消食導滯之外,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方中丁香、阿魏等藥材擅長行氣止痛,但可能會導致氣機過於亢進,而萊菔子能緩和氣機,避免藥物過於峻猛。
丁香阿魏丸方劑中包含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丁香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氣滯不通所致的脘腹疼痛、脅肋脹痛、月經不調等症。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解除疼痛,並有助於消散瘀血腫塊。
- 溫陽散寒,助藥力: 丁香阿魏丸中含有丁香、阿魏等辛溫之品,五靈脂的溫性有助於溫陽散寒,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五靈脂本身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改善寒凝血瘀的病症。
丁香阿魏丸方中加入山楂,主要是考慮其 消食化積 之效。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具有消食積、散瘀血、降血脂之功效,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丁香阿魏丸主治癥結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山楂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食化積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神麴,是利用其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 的功效。
神麴為麥芽、神曲、山楂的混合物,具有促進消化、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和蛋白質的作用,可以幫助解決因食積停滯所導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同時,神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胃腸氣滯所引起的疼痛不適。
在丁香阿魏丸中,神麴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引起的食積停滯、腹痛脹滿等病症。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效。丁香阿魏丸主治胸腹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活血,舒緩胸腹脹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降逆止嘔:青皮除了行氣止痛,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阿魏本身具有較強的辛燥之性,容易引起胃氣上逆,青皮的加入可以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消積: 枳實性苦、酸,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方中阿魏、丁香等辛香燥烈,易於滯氣,枳實可助其行氣消積,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 緩解腹痛: 枳實具有緩解腹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痰阻、食積引起的腹痛,枳實能有效改善。方中阿魏、丁香等藥物也具有止痛之效,與枳實相輔相成,共同緩解腹痛。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蓬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與丁香、阿魏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果,緩解腹部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助消化: 蓬莪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提升藥效。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消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溼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丁香阿魏丸主治寒凝氣滯、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症。厚朴可幫助燥溼化痰,緩解脾胃寒凝,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行氣止痛: 厚朴可行氣散結,緩解腸道氣滯,從而緩解腹痛症狀。丁香阿魏丸中含有阿魏、丁香等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物,厚朴的加入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厚朴在丁香阿魏丸中發揮了燥溼消痰、行氣止痛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治療寒凝氣滯導致的脾胃疾病。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原因:
-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能消食導滯,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與丁香、阿魏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消食導滯的功效。
- 行氣止痛:檳榔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腸絞痛等症狀。與丁香、阿魏等藥物配伍,可協同行氣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胸悶等症狀,烏藥能起到溫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丁香阿魏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而烏藥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行氣止痛的功效。
- 溫脾健胃:烏藥具有溫脾健胃、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飲食不消、胃脘脹痛、嘔吐等症狀,烏藥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丁香阿魏丸中包含丁香、阿魏等具有溫脾健胃作用的藥材,烏藥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溫脾健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薑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助消化,去胃寒: 薑黃性溫,具有健脾消食、溫中散寒之效。丁香阿魏丸主要治療胃寒所致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薑黃的溫性可以溫暖脾胃,幫助消化,緩解胃寒。
2. 活血化瘀,止痛: 薑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丁香阿魏丸中含有阿魏,也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薑黃與之搭配,可以增強止痛效果。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 行氣止痛、溫中止瀉 的功效。
木香 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解腸胃氣滯,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溫中止瀉的功效,則可溫暖脾胃,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
因此,丁香阿魏丸中加入木香,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沉香,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助陽,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腎、脾、胃經,具有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溫暖腎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丁香阿魏丸以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為主,但其中阿魏、丁香等藥性辛溫燥烈,易於耗傷陰液。沉香性溫和,加入方中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並增強溫腎助陽、行氣止痛之效。
丁香阿魏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消食止痛: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凝滯、胃脘疼痛、食積不消等症狀,阿魏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作用。
- 行氣活血,止痛消腫:阿魏還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脘腹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阿魏與丁香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溫中散寒、消食止痛、行氣活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寒邪凝滯、胃脘疼痛、食積不消、氣滯血瘀等症狀。
丁香阿魏丸中使用丁香,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 和 止痛 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可溫中散寒、止痛、降逆。其溫中散寒作用,能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寒疼痛、腹痛冷瀉等症狀。此外,丁香還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緩解脘腹冷痛、牙痛等疼痛。
因此,丁香在丁香阿魏丸中,既可溫中散寒,又可止痛,與阿魏等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胃脘冷痛、腹痛泄瀉等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阿魏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治療「痧脹」兼有食積成塊之症,其適應症狀特徵為:
- 腹部疼痛劇烈且持續(痛而不已)
- 痛處遊走不定(推上移下)
- 日夜疼痛難忍(日夕叫喊)
- 病程遷延(病久不癒)
- 伴隨肢體抽筋疼痛(抽筋手足疼)
- 體表靜脈怒張(青筋脹起)
此症屬中醫「痧症」範疇,乃氣血瘀滯兼脾胃失運所致的急重症候。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邏輯架構
核心治療方向:行氣破積、消食化瘀、通絡止痛
藥物分類及配伍思路:
行氣破滯藥組:
- 檳榔、枳實、厚朴、烏藥、青皮 - 行胃腸滯氣
- 木香、沉香、丁香 - 理三焦氣機 形成氣分藥的主力,解決「痧脹」的氣機鬱滯
消食導滯藥組:
- 楂肉、神曲、卜子(萊菔子) - 直接消食化積 針對「食積成塊」的病源
活血化瘀藥組:
- 五靈脂、三稜、莪朮、薑黃 - 破血消癥 處理久病入絡的瘀血
特異性藥味:
- 阿魏 - 強力破積殺蟲
- 白豆蔻 - 醒脾化濕 增強破積效果並防藥過峻
治療機制推演
- 氣機調暢:通過多層次的行氣藥,解除腸胃及三焦氣滯,改善「推上移下」的遊走性疼痛。
- 食積化解:消導藥物直接作用於停滯的食物積塊,切斷病源。
- 瘀血清除:活血藥解決氣滯日久導致的血瘀,改善「青筋脹起」的體徵。
- 標本兼治:既用猛烈破積藥(如阿魏、三稜)治標急,又用健脾藥(神曲、白豆蔻)顧護中焦。
方劑特色
- 攻逐為主:全方偏峻猛,體現「痧症宜急攻」的治療原則。
- 三焦兼顧:上中下三焦氣機均有對應藥物調理。
- 動靜結合:沉香、丁香等沉降性藥與檳榔、枳實等走竄性藥相配,形成動態平衡。
現代理解適應症推測
此方可能對應現代醫學的:
- 急性腸梗阻早期
- 胃腸功能紊亂伴痙攣性疼痛
- 部分膽絞痛表現
- 嚴重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組方思路體現了中醫「通則不痛」的治療理念,通過多靶點協調作用解決複雜的氣血食積互結病機。
傳統服藥法
卜子1兩,五靈脂1兩,楂肉1兩,神曲1兩,青皮1兩,枳實1兩,蓬朮8錢,厚朴8錢,山稜7錢,檳榔7錢,白豆仁5錢,烏藥5錢,薑黃5錢,木香3錢,沈香3錢,阿魏2錢,丁香1錢。
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紫荊皮湯溫下。
絲一(《痧症全書》卷下)、十七號艮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阿魏丸,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蔔子1兩,五靈脂1兩,楂肉1兩,神曲1兩,青皮1兩,枳實1兩,蓬朮8錢,厚朴8錢,山棱7錢,檳榔7錢,白豆仁5錢,烏藥5錢,薑黃5錢,木香3錢,沉香3錢,阿魏2錢,丁香1錢。 主治:痧脹食積成塊,痛而不已,推上移下,日夕叫喊,病久不癒,抽筋手足疼,青筋脹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