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痧脹玉衡》,這部由清代醫家郭志邃(字子厚,號玉衡)所著的醫學專書,是中醫史上首部對「痧脹」這一疾病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著作。它不僅填補了古代醫籍在這方面的空白,更提供了具體的診斷、治療方法,對後世認識和防治痧脹產生了深遠影響。郭志邃以其敏銳的觀察、深厚的學養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這一急性疫病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並集結成書,名為《痧脹發蒙》,後世多以《痧脹玉衡》稱之。

痧脹,如書中所述,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其臨床表現多樣且兇險,常見發熱、頭痛、嘔吐、腹瀉、腹痛、肌肉酸痛、四肢乏力等,且病情發展迅速,若失治誤治,「可危及生命」。在古代衛生條件不佳、醫學知識普及有限的環境下,痧脹常常是引發廣泛恐慌和高死亡率的「疫病」。書中序言便生動描述了作者親歷或聽聞的幾次痧脹大流行,如癸未秋燕都的「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滿,生白毛如羊」,乃至「日死人數千」的慘狀。這些經歷促使郭志邃認識到痧脹的嚴重性及其在傳統醫學中被忽視的現狀。

郭志邃在自序中坦陳,歷代醫學著作雖汗牛充棟,然對於「痧脹一症,時有懸命須臾,兆變頃刻者,竟置不論」。即使偶有提及,也如龔信(雲林)所志「青筋」之說,惜「仍略而不詳」。這使得許多病患「犯而不識」,醫者也「多有坐視其死者」。作為一位深具「恫恤生民之志」的醫者,郭志邃目睹了這種醫療空白所導致的悲劇,深感「生死甚大,望醫如望拯溺,詎可聽人之有是疾而不為之生全乎?」他決心投入精力,為這一被忽視的惡疾尋求診治之道。

作者的醫學研究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建立在廣泛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之上。他「遍閱仲景、東垣、丹溪諸先生論」,參考古今醫籍,並「造而問焉」杏林先輩,「就而請焉」松隱異人,甚至「搜求高曾所遺前賢諸秘草」。這說明他一方面力求繼承經典醫學的精髓,另一方面也關注民間或非主流醫家的治療經驗,特別是當時已在鄉間流傳的「挑痧」、「刮痧」等物理療法,這些方法在許多情況下顯示出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尚未得到主流醫學的認可和系統闡述。郭志邃的貢獻之一,便是將這些實踐有效的療法納入其理論框架,並加以昇華。

《痧脹玉衡》全書結構嚴謹,最初分作三卷。上卷為「總論」,包含〈痧脹發蒙論〉、〈痧脹要語〉及〈痧脹脈法〉。這部分旨在建立痧脹的基礎理論,從宏觀上闡述痧脹的病因、病機、診斷原則和治療大綱。〈痧脹發蒙論〉開宗明義,強調痧脹的兇險和急迫性,呼籲醫者和病家予以足夠重視。〈痧脹要語〉則可能提綱挈領地列出診治痧脹的關鍵點。〈痧脹脈法〉尤為重要,因為如作者所言,「痧本無定脈,凡脈與所患之症不相應者,即為痧之脈」,這提示痧脹的脈象具有特殊性,不能僅憑常規脈法來判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特別是那些「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為痧之症」。這種「症脈不應」或「他法不效」的判斷思路,是郭志邃診斷痧脹的一大特色。

中卷和下卷則屬於「各論」,通過結合「實際治例」,詳細敘述多種痧證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痧證種類繁多,書中提到了「暗痧、悶痧、痧痛、落弓痧、噤口痧、撲鵝痧、角弓痧、盤腸痧」等名目,以及痧兼發於「傷寒、虐、痢與夫胎前產後等症」的情況。這部分內容是書中最為豐富實用的部分,為醫者提供了辨識和處理具體痧證的指南。書末還附有「備用要方」,集結了作者常用且驗效的方劑,供臨床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郭志邃在書成三年後,又從臨床實踐中發現「痧之變幻,更有隱伏於別病中者」,這些情況「傷人最多,非為世所罕識」,卻是原書「所未及」。這促使他補作了「後卷一卷」,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有關痧症的診治內容。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也說明痧脹病機複雜,臨證變化多端,需要醫者保持警惕和靈活應變。

在治療方法上,《痧脹玉衡》強調結合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書中凡例即明確指出「砭刺痧筋,必須紫黑毒血,據為實見」,並在總論中將其列為治療「痧在血肉者」的有效方法。刮痧則被用於治療「痧在肌膚者」。這些物理療法通過放血或刮拭,以達到活血化瘀、排出痧毒的目的,是治療痧脹的特色方法,也是本書區別於其他醫書的重要內容。在藥物治療方面,郭志邃認為痧脹的病因是「外感風熱之邪,內蘊濕熱之邪,兩邪相搏,郁久化熱,流注經絡」,因此其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利濕化痰」。他善用銀翹散、桑菊飲、三黃散、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方劑,這些方劑多以辛涼、苦寒、芳香化濕藥物組成,體現了其針對病因病機的用藥思路。書中還特別強調了用藥的靈活變通,凡例中提到藥方分量會因地域(如「西北風高土燥之地,剛強勇壯之人」)和體質的差異而有所調整,這顯示了作者對臨證細節的關注。

然而,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書籍介紹所指出的,「作者根據痧症的臨床表現,分症過細,顯得名目繁多」,這可能導致後學者在辨識具體痧證時感到困惑。此外,「在解釋病因、證候等方面,或有附會的觀點」,這可能意味著書中的某些理論解釋不夠充分或帶有一定的主觀推測成分。這些局限性是在評價本書時需要客觀看待的方面。

儘管存在這些局限,郭志邃的《痧脹玉衡》無疑是一部極具價值的醫學經典。它第一次為痧脹立論,系統闡述了這一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特別是將物理療法與藥物療法相結合的思路,以及對痧脹多樣化臨床表現的細緻觀察和分類,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本書的出現,使得痧脹不再是無跡可循、無方可治的絕症,為無數患者帶來了生機。書中對痧脹的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具體方藥的論述,至今仍是中醫防治痧脹的重要參考。郭志邃通過此書,不僅展現了他高超的醫術和深邃的醫學思想,更體現了他心繫民生、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正如他自序中所言,所願不過是「推己之心,俾天下咸慰及人之願斯已耳」。《痧脹玉衡》多種刊本的流傳,以及1949年後的排印本,都說明了其歷久彌新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


自序

續序

凡例

卷之上 (1)

卷之上 (2)

卷之上 (3)

卷之上 (4)

卷之上 (5)

卷之上 (6)

卷之上 (7)

卷之上 (8)

卷之上 (9)

卷之上 (10)

卷之上 (11)

卷之上 (12)

卷之上 (13)

卷之上 (14)

卷之上 (15)

卷之上 (16)

卷之上 (17)

卷之中 (1)

卷之中 (2)

卷之中 (3)

卷之中 (4)

卷之中 (5)

卷之中 (6)

卷之中 (7)

卷之中 (8)

卷之中 (9)

卷之中 (10)

卷之中 (11)

卷之中 (12)

卷之中 (13)

卷之中 (14)

卷之下 (1)

卷之下 (2)

卷之下 (3)

卷之下 (4)

卷之下 (5)

卷之下 (6)

卷之下 (7)

卷之下 (8)

卷之下 (9)

卷之下 (10)

卷之下 (11)

卷之下 (12)

卷之下 (13)

卷之下 (14)

後卷 (1)

後卷 (2)

後卷 (3)

後卷 (4)

後卷 (5)

後卷 (6)

後卷 (7)

後卷 (8)

後卷 (9)

後卷 (10)

後卷 (11)

後卷 (12)

後卷 (13)

後卷 (14)

後卷 (15)

後卷 (16)

後卷 (17)

後卷 (18)

後卷 (19)

後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