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後卷 (12)

回本書目錄

後卷 (12)

1. 驚風痰熱痧

小兒犯此,惟用疏風豁痰定驚之品,其常也。然竟有疏風而熱不除,豁痰而痰不消,定驚而驚益甚者,得毋審其病原有未當乎。余嘗見此,審其症候稍雜,閱有痧焉即以痧症治之,甚效。

治驗:

一岳瑞升幼子,發熱面赤,痰喘不已,兩目上視,困重沉沉,他醫莫治。延余,脈緊而數。先用圓紅散稍冷湯飲之。令其家人刮痧,痧起,未愈。用和脾宣化飲,研細辛大黃丸微冷飲之,遂安。

一高子瞻女一歲,痰嗽身熱,手足抽搐,昏迷不醒。端英子往視,虎口脈不現,六脈俱伏。閱腿彎痧,放一針,紫黑毒血流出。用救苦丹清茶稍冷飲之,未愈。又用三香散微冷湯下而痊。

白話文:

[驚風痰熱痧]

如果小孩出現這種病症,一般會使用能疏散風邪、開豁痰滯、平定驚悸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常規的做法。然而,有些情況下,就算用了疏散風邪的藥物,熱度卻仍不退;用了開豁痰滯的藥物,痰卻仍不消;用了平定驚悸的藥物,驚悸反而更嚴重。這是不是代表我們對病因的判斷有誤呢?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病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孩子的症狀比較複雜,其中有些孩子身上有痧,於是就按照痧症來治療,結果效果非常好。

治療案例:

一位嶽瑞升的小兒子,發燒臉色紅潤,不停喘息,痰多,兩眼向上看,整個人昏沉無力,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我診治時,發現他的脈搏緊且快。我先讓他喝些微涼的圓紅散,並讓他的家人為他刮痧,但痧刮出來後,病情並沒有好轉。之後,我再讓他服用和脾宣化飲,加上研磨細辛大黃丸,微涼後飲下,結果病情終於穩定下來。

另一位高子瞻的一歲女兒,痰多咳嗽,身體發熱,手腳抽搐,處於昏迷狀態。端英子去探望她,發現她的虎口脈搏不明顯,全身脈象都隱藏。檢查後發現她的腿彎部有痧,於是放了一針,紫黑色的毒素血液流了出來。接著,我讓他服用救苦丹,微涼的清茶飲下,但病情仍未好轉。再後來,我讓他服用三香散,微涼的湯水下肚,最終病情完全恢復。

2. 死症痧

詢治痧之法、凡人犯死症,亦有可救者乎?曰:有。余且無論百病死症,多有可救之實。惟據傷寒集中有云: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陽症見陰脈死。陰陽毒過六七日不治。兩感傷寒者死。汗後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者死。不得汗者死。發熱,脈疾躁,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臟躁者死。厥陰,舌卷囊縮者死。脈代者死。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發熱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曰臟厥不治。少陽與陽明合,必下利,脈長大而弦,名曰負,負者死。陰陽易病,頭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痛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傷寒七八日以上,大發熱者,難治。溲便遺失者死。循衣摸床,邪熱內結,脈弦澀者死。喘而不休者死。柔汗發黃者死。唇吻反青者死。環口黎黑者死。鼻如煙煤者死。直視搖頭者死。此等惡症,往往兼痧,以前治驗,歷歷有據。然余所救者甚多,難以悉數。但人犯死症,如落深淵,利在見之早救之急爾。

白話文:

在詢問治療痧病的方法時,有人問:「如果一個人得了絕症,還有救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不僅如此,很多種疾病即便看似絕望,也存在著被救治的可能性。

根據《傷寒集》中的記載,出現紅色斑點的病人,五個當中有一個可以活下來;而黑色斑點的病人,十個當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如果陽性病症的人出現陰性脈象,則會死亡。陰陽兩毒超過六七天未得到治療,或同時感染兩種感冒病毒的人,也會死亡。出汗後,病情並未減輕,這稱為陰陽交錯,會導致死亡。無法出汗的病人也會死亡。發燒、脈搏快速且焦躁、胡言亂語、無法進食,這三種情況同時出現的話,病人就會死亡。

不停咳嗽的病人會死亡。臟器功能紊亂的病人也會死亡。如果厥陰症狀出現舌頭捲曲、睪丸收縮的情況,病人會死亡。脈搏跳動不規則的病人會死亡。少陰症狀的病人,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冰冷的情況,也會死亡。發燒到七八天,皮膚冰冷且焦躁不安,沒有片刻安靜,這種臟厥症狀是無法救治的。少陽和陽明症狀同時出現,一定會出現下痢,脈搏長大且緊繃,這稱為「負」,出現「負」的病人會死亡。陰陽易病,如果出現頭痛、眼睛模糊、四肢僵硬、小腹劇烈疼痛、手腳抽搐,這樣的病人會死亡。如果脈搏陰陽都虛弱,且高燒持續不退,病人會死亡。

感染風寒七八天以上,高燒不退的病人,病情難以控制。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會死亡。如果病人拉扯衣物、摸牀,這表示邪熱在體內聚集,脈搏緊繃且阻滯,這樣的病人會死亡。不停喘息的病人會死亡。柔汗發黃的病人會死亡。嘴脣變青的病人會死亡。嘴角周圍變黑的病人會死亡。鼻子像煙煤一樣黑的病人會死亡。直視並搖頭的病人會死亡。這些嚴重的病症,往往會伴隨著痧病,從前的治療經驗,都有確切的證據。然而,我救治的病人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但是,一旦病人陷入絕症,就像落入深淵,只有及早發現並盡快救治,才能挽回生命。

3. 羊毛瘟痧

此痧言遠先生道之甚悉,所以垂救世人多矣。余實未見,不敢妄論。近又聞丹箴袁兄所述,自北方來親見。此症胸前生羊毛數莖。北人又有用銅錢置病所,以艾火燒錢上,外將瓦罐或竹罐盒之,即時拔出汗水而愈。北人名為打火罐,並能治痧痛是也。抑又聞北方人,用手推背上二筋撮起,掐緊一時許,亦能治痧痛。

此二法,余雖未經驗,若為之,想亦有益無損,故並志之,以為窮荒僻野,無醫療治者,一生路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到的疾病,遠先生描述得非常詳細,他用這個方法救助了許多世人。我自己實際上並未見過這種病症,因此不敢輕易評論。最近聽丹箴袁兄描述,他從北方來,親眼見證了這種病。這種病的特徵是在胸口長出幾根像羊毛一樣的東西。北方的人會使用銅錢放在病竈處,再用艾草火烤在銅錢上,然後外面蓋上瓦罐或是竹罐,瞬間就能拔出汗水,病情就會好轉。北方人稱這種療法為「打火罐」,它同時也能治療痧痛。

另外,還聽說北方人會用手捏起背部的兩條肌肉,用力掐住約一刻鐘左右,也能治療痧痛。

這兩種方法,雖然我自己未曾嘗試,但我想應該是有益而無害的,所以我也一併記載下來,希望可以為那些在偏遠、醫療資源匱乏的地方,無法得到治療的人,提供一種生存的方式。

4. 痧脹破迷論

痧中禁忌,余慮不知痧,誤犯之。尤慮知痧,罔識所忌。譬若昏夜迷途,高低莫辨,從步於岩谷間,鮮不顛仆者矣。蓋痧受病,與雜症不同;見端與雜症相類。病家不信,以雜症治之,勿顧痧中禁忌,勢必日甚一日,病入膏肓。即有進言刮放,一試焉無及矣。則受迷於痧脹之始者,此其一。

亦有始即知痧,稍用刮放,便謂業既治痧當用別藥。幸而不犯痧禁,或可收功。若痧氣未絕,一犯所忌,愈服愈危,身命難保,乃曰非因痧脹之故。則受迷於痧脹之終者,此其一。更有患痧不識,用別藥不效,因而僅用刮放,不佐以治痧之劑,或僅投一二劑,復投別症之藥,致痧患復發,茫然不覺,乃曰治痧無效,不足信也。不知治痧用藥,稍或不合,勢必痧毒內攻而斃。

則始終受迷於痧脹之害者,又其一。更不特如是己也。或痧症有時汗出如油,誤服酸斂固表之味;或痧症有時寒熱無汗,誤服升提溫散之方;或痧症有時足冷過膝,誤服附子、吳茱、薑、桂之品;或痧症有時上吐下瀉,誤服香燥澀滯之類;或痧症有時惡寒畏冷,誤服姜椒辛辣之物;更有痧症變為脈虛,誤用溫補之藥;痧症變為脈旺,誤用冰寒之藥。或痧症變為怪脈,雖不皆生然,誤認必死,棄而不救。

而且痧症嘗似氣虛,誤用參耆苓朮以補氣,嘗似血虛,誤用熟地、何首烏以補血。而且痧多死症,凶險非常,不復細審病源,以為別症將斃。而且痧症略鬆,食物太早,因而痧物相裹,結於心胸,難以解散。而且痧症未絕,痧毒尚仔,驟飲熱湯、熱酒,遂致痧症復發,凶危莫遏,每有變在頃刻,悔之無及。此等受迷,皆余所目擊而心傷者也。

若乃有見痧諱言痧,犯痧惡言痧,雖死於痧,勿知為痧之害者,其天下之所限乎,余固不得而強之。即有擯刮痧、放痧、治痧之方法者,余亦不得而強之也。嘗觀醫林多士,業擅岐黃,深通古籍者,動輒援引《內經》,諄諄不已,竟不知黃帝始制九針之法以療民病,多刺少藥。

即如《內經》有云: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又云: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即委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挾脊者,必已。如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又如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如折腰狀,善恐。

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經載煌煌,垂訓萬古,正後人之所當祖習者也。故痧多變,余不能盡述。凡在爾所不信者,試於清夜思之。苟遇斯疾,偶爾心迷,當刺不刺,當藥不藥,或誤入,或誤己,彼此不異,諒有同心。慎之!慎之!

白話文:

[對於痧脹的誤解討論]

痧症的禁忌,我擔心的是人們不知道痧症而誤觸了禁忌。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知道痧症,卻不清楚其中的禁忌,這就像是在黑夜中迷路,無法辨別道路的高低起伏,在崎嶇的山谷間行走,很容易就會摔倒。痧症的來源與其他雜症不同,但初期的表現往往與其他雜症相似。患者可能因此不相信自己得了痧症,按照治療其他雜症的方法來處理,完全忽視了痧症的禁忌,病情必然會一天比一天嚴重,最終病入膏肓。即使有人建議刮痧放血,往往為時已晚。這是對痧脹初始階段的誤解之一。

有些人一開始就意識到自己得了痧症,稍微刮痧放血後,就認為已經治療完畢,應該使用其他藥物。如果他們沒有違反痧症的禁忌,或許還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如果痧氣尚未完全消散,一旦違反了禁忌,病情就會越來越危險,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他們卻說病情並不是因為痧脹引起的。這是對痧脹終期的誤解之一。還有一些人,患有痧症卻未能識別,使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轉而僅僅使用刮痧放血,沒有輔以治療痧症的藥物,或者只服用了一兩劑藥物,就改用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導致痧症再次發作,他們卻渾然不知,認為刮痧治療無效,不值得相信。然而,他們不知道,治療痧症的藥物稍有偏差,痧毒就會內侵,最終致命。

從頭到尾對痧脹危害存在誤解的人,還有另一種情況。比如,痧症患者有時候會出現大量汗出,像油一樣的情況,如果誤服了酸性收斂固表的藥物;或者痧症患者有時候會出現寒熱交加、無汗的情況,如果誤服了提升溫暖散寒的藥方;或者痧症患者有時候腳冷至膝蓋以上,如果誤服了附子、吳茱萸、薑、桂皮等藥物;或者痧症患者有時候會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如果誤服了香燥澀滯的藥物;或者痧症患者有時候會感覺惡寒畏冷,如果誤服了薑椒辛辣的食物;更有痧症轉變為脈象虛弱,如果誤用了溫補藥物;痧症轉變為脈象旺盛,如果誤用了極寒的藥物。或者痧症轉變為奇怪的脈象,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如果誤認為患者必死無疑,放棄救治。

此外,痧症常常看起來像是氣虛,如果誤用了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補氣的藥物;痧症常常看起來像是血虛,如果誤用了熟地黃、何首烏等補血的藥物。而且,痧症多數情況下都是致命的,非常兇險,如果不仔細審查病因,就以為是其他疾病導致的死亡。再者,痧症稍微緩解時,過早攝入食物,導致痧物和食物纏繞在一起,積聚在心臟和胸部,很難消散。再者,痧症尚未完全消退,痧毒仍然潛伏,突然飲用熱湯或熱酒,就會導致痧症再次爆發,病情變得更加兇險,往往在瞬間發生變化,讓人來不及懊悔。這些誤解,都是我親眼目睹並感到痛心的情況。

至於那些看到痧症卻避談痧症,違反痧症禁忌卻咒罵痧症,即使死於痧症,也不知道是痧症造成的危害,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的侷限性所致,我自然無法強迫他們改變。對於那些排斥刮痧、放痧、治療痧症方法的人,我也無法強迫他們接受。我曾經觀察過許多醫學界的才華橫溢之人,他們精通岐黃之術,深入研究古籍,總是引用《黃帝內經》作為依據,不斷強調,卻不知道黃帝最初制定九針的療法就是為了治療人民的疾病,主要依靠針刺而非藥物。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對於各種瘧疾,如果脈搏不顯著,應在十個手指之間刺血,血排出後,病情必然得到緩解。首先檢查身體上紅色的小點,將其全部清除。又說:在發病前,如同進食的時間,進行一次針刺,病情會減輕,第二次針刺會有所改善,第三次針刺就能痊癒。如果病情仍未好轉,應在舌下兩側的脈絡刺血。如果仍無效,應在委中穴(即郄中)進行深層針刺,使經脈中的血液排出。此外,還應在項部以下沿脊椎兩側進行針刺,病情必然得到控制。如果頭痛且沉重,應先針刺頭頂和額頭、眉毛之間的部位,使其出血。

對於先出現頸部、背部疼痛的患者,應先針刺這些部位。對於先出現腰部、脊椎疼痛的患者,應先在郄中穴出血。對於先出現手臂疼痛的患者,應先針刺手少陰、手陽明經絡的手指間隙。對於先出現小腿痠痛的患者,應先在足陽明經絡的手指間隙出血。又如,對於腰痛牽扯到頸部、脊椎、臀部和背部,像負重一樣的患者,應在郄中穴的太陽正經出血,同時在膝蓋肌肉間隙的解脈穴進行針刺,使其橫向脈絡出血,直到血液顏色改變後停止。解脈穴會導致腰痛,就像腰帶束縛一樣,伴隨彎腰困難和恐懼感。

在郄中穴的結締組織中找到像小米粒大小的結節,進行針刺,使其噴射黑色血液,看到紅色血液即可停止。經典中詳細記載了這些療法,傳承千年,正是後人應該學習和遵循的。痧症的變化多端,我無法一一詳述。對於不相信這些療法的人,請在深夜裡反思。如果你遇到這種疾病,偶爾心存疑惑,該針刺時卻不針刺,該用藥時卻不用藥,或者誤導他人,或者誤解自己,彼此之間並無差異,想必能產生共鳴。請謹慎!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