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序
序
1. 序
憶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時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滿,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數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經李君見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針,血出,病隨手愈。於是城中舁而就醫者,亦日以千計,皆得愈而去。頃之,症變而為嗽,嗽甚輕,不半日隨斃。時李君已出都。
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隨愈焉。余時目擊其事,歸而與知醫者言之,卒疑信交半,無何,則吾鄉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鄉人有糞穢感痧,利用錢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婦人,以故為名醫者不道,及考諸醫書,古時未有論及,後人稍有青筋之說,仍略而不詳,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藥之方,遂置之不論。
白話文:
記得癸未年的秋天,我在燕京,當時疫病流行,病人胸腹略微脹滿,身上長出白毛,像羊一樣,每天死的人數以千計,當時人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病。一位名叫李君的海昌明經醫生看到了,說:「這是痧症。」用針挑破,血流出來,病就好了。於是城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抬著病人去看醫生,都治好了。過了一段時間,病症轉變為咳嗽,咳嗽很輕,不到半天就死了。當時李君已經離開燕京。
有人知道這是痧症,用以前的方法挑破,也很快就好了。我當時親眼目睹了這些事情,回到家裡跟懂醫術的人說了,他們有的相信,有的懷疑。不久之後,我們鄉里挑痧的方法就流行起來了。以前鄉下人染上痧症,用沾油的錢幣刮痧,後來大多用挑痧。但是挑痧的方法大多是婦女使用的,所以有名的醫生都不提倡。查閱醫書,古時候並沒有提到挑痧,後人只提到了青筋,但描述得很簡略,因此相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越來越多。用藥的方法就更不提了。
人不幸犯是症,無得全者。噫!是可憫也。友人右陶郭君明理讀書,旁搜醫學,見近之患痧者日益眾,而治瘀者不聞,乃精心殫思,推原於小兒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見痧之意者,且驗之諸所救療,無或爽,因以自信。遂發願廣之天下後世,為百千萬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書。
右陶之心切矣,右陶之功大矣!右陶嘗言:「痧本無定脈,凡脈與所患之症不相應者,即為痧之脈;痧亦無定症,或感風、感食、感勞、感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為痧之症」。為立之方,使知遵也,為記之驗,使知信也,後以藥性終之,使知用之有宜不宜,不與它症同也。右陶治痧之法,於是書乎全,而世人將讀其書以治痧,兼以治右陶之所不及治。
白話文:
人生病了,往往沒辦法完全康復。真是令人惋惜啊!我的友人陶郭君明理,平時除了讀書,還廣泛涉獵醫學知識,他發現近來患痧病的人越來越多,而治療瘀血的卻很少見。於是,他用心思考,從小兒麻疹的原理推導,並參考古方,發現許多看似與痧病無關的藥方,實際上卻能治癒痧病。他親自驗證,治癒效果都很好,因此對自己的方法充滿信心。為了拯救更多人,他寫了《玉衡》一書,將醫治痧病的經驗分享給天下後世。
陶郭君的心意真切,功勞很大!他曾說:「痧病沒有固定的脈象,凡是脈象與病症不符的,就是痧病的脈象;痧病也沒有固定的病症,可能是風寒、飲食、勞累、痰濕引起的,如果用一般的治療方法無效,那就是痧病。」他寫下藥方,方便大家依循,記錄療效,讓大家相信他的方法,最後還說明了藥性,教導大家如何適當使用藥物,避免與其他疾病混淆。陶郭君治痧的方法都在這本書裡,希望世人讀完這本書,不僅能治癒痧病,還能借鑒他的經驗,治療其他他沒提到的疾病。
右陶之心,於是大快。雖不欲居其功,功又安歸哉!余既見痧之事,又信右陶之說,敢為之言,雖然不足為愚者道也。
時康熙十四年乙卯重陽日裡人王庭題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
-
右陶的心意讓我非常愉快。即使他不希望得到這些成就的榮耀,但成就的歸屬又是誰呢?
-
我已經見過關於痧症的事情,並且相信了右陶的理論。因此,我敢為此發言。然而,這樣的知識可能不足以告訴那些愚蠢的人。
這段文字是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重陽節,由裡人王庭所題寫。從內容來看,這段文字可能是對某個醫學理論或療法的贊揚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