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自序
自序
1. 自序
嘗論一元運化,升而為天,凝而為地,人生其中,道配三才,惟其克佐天地之所不及也。所以大之兵農禮樂,小之屠釣工商,缺一不可。而況炎帝肇創,嘗藥療病,尤斯人生死所繫者乎。歷代相沿,神醫迭出,載籍紛紛,惟救疾苦,孰意痧脹一症,時有懸命須臾,兆變頃刻者,竟置不論。如雲林龔先生,所志諸書,歷有年矣,迄今誦法不衰,時多宗之,然云青筋,所謂痧也。
惜自古以來,從未論及,是以其疾往往不治。余竊以為生死甚大,望醫如望拯溺,詎可聽人之有是疾而不為之生全乎。余高曾以經術起家,箕裘累葉。余少列宮牆,讀古惠鮮懷保,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嘗願為愁者解困,危者蘇命。因遍閱仲景、東垣、丹溪諸先生論。而帖括所拘,有懷未展。
鼎革以後,播遷不一,或羈留武水,或跋涉秦溪。每憶昔年尋章摘句,不過淹蹇一身,毫無裨益於世。既而旅食江淮,浪遊吳越,所在時行痧脹,被禍不少。余心惻然,思得一術以濟之,竊恐世人犯而不識,多有坐視其死者。故凡遇杏林先輩未嘗不造而問焉;見松隱異人,未嘗不就而請焉。
即冊籍所載,鮮不於晤對之間,互相參考,然於痧也,究不得一要旨。以後返棹槜李,搜求高曾所遺前賢諸秘草,有其傳變難治異症,或定於濂洛大儒,或議諸楚粵高士。雖篇頁零星,各有同異,皆透參《靈》、《素》、《甲乙》諸經,以推廣仲景先生之意,惜專籍無傳,沉埋日久,而古人精秘尚未出也。餘日夕究心,始悟痧脹變端,總其大綱,撮其要領,遂得歷歷措施,無不響驗。
余特慮斯疾勿辨,貽禍無窮,故為之推原其始,詳究其終,深憫斯疾之為害,不忍不有斯集也。雖然醫者治疾,尤百工治事,此握一規,彼挾一矩,有一定之法,無一定之用。故余雖獲遺言,尤必酌量於累黍之度,而神明其治法焉。此非昔人無是疾,今人始有是疾也;抑非昔人之病可略,今人之病當獨詳也。
余所以念茲在茲,日孜孜焉從事筆墨間,惟此救人是論。要不外夫推己之心,俾天下咸慰及人之願斯已耳。昔人有言:「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天下」。余獨不敢云治身,與為天下有二也。蓋醫之為道,惟視人如己者乃可施。至於風氣之強弱,年歲之多寡,精力之厚薄,必須以己為斷,然後原疾量藥,貫微徹幽,度節氣而候溫涼,參脈理而合輕重,始乃取應如神,捷於桴鼓。不然鹵莽從事,是尤南轅而返北轍也,烏可得哉。
時大清康熙十四年歲次乙卯燈月槜李郭志邃右陶氏自序於裕賢堂
白話文:
[自序]
我曾經探討過一元運轉化生萬物的道理,它上升成為天,凝結成為地,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遵循著天地人的大道。我們能夠輔助天地無法達到的地方。因此,無論是大的如軍事、農業、禮樂,小的如屠宰、釣魚、工匠、商販,都是缺一不可的。更何況炎帝創立醫學,品嚐藥材來治病,這更是和人的生死息息相關的。
歷代延續下來,神醫層出不窮,醫書紛紜,目的都是為了救治疾苦。然而,對於痧脹這種疾病,常常讓人瞬間生命垂危,病情瞬息萬變,卻被忽視不論。像雲林龔先生,他所記錄的醫書,經歷了許多年,至今仍然被廣泛傳誦,人們多遵照他的方法,但其中提到的「青筋」,就是指的痧。
可惜的是,自古以來,從未有人深入討論過痧。因此,這種病往往得不到治療。我認為生死是大事,人們期待醫生就像期待救援一樣,怎麼能看著別人患了這種病而不去救助呢?我的祖先們都是從經學起家,世代相傳。我少年時期就進入學府,研讀古籍,心中懷抱著保護人民的願望,我常希望能夠幫助困頓的人,拯救瀕臨死亡的生命。
因此,我遍讀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等先生的著作,但因為科舉考試的限制,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實現。清朝建立後,我流離失所,到過許多地方。每當我回想起過去只顧研讀書本,卻對社會毫無貢獻,我感到非常痛心。之後,我在江淮地區流浪,又在吳越地區遊歷,發現當地時常發生痧脹病,許多人都因此受苦。我感到非常悲痛,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來救治他們,但我擔心世人遇到這種病卻不知道如何處理,導致許多人白白喪命。
因此,我經常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遇到有特殊才能的人也會向他們學習。我閱讀了大量的醫書,但對於痧脹病,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核心的治療原則。後來,我回到槜李,搜尋祖先留下的各種祕方,這些祕方有的是濂洛大儒的經驗,有的是楚粵高士的智慧。儘管這些祕方散落在不同的篇章中,且有些內容有所出入,但它們都深入研究了《黃帝內經》、《素問》、《針灸甲乙經》等經典,並試圖擴展張仲景先生的思想。可惜的是,這些專門的醫書已經失傳,沉寂已久,而古人的精華還未被挖掘出來。我日夜研究,終於明白痧脹病的變化,總結出其主要特徵和關鍵治療原則,從而能夠具體地進行治療,並且效果顯著。
我特別擔心這種疾病如果不加以辨別,會帶來無窮的災難,因此我努力追根溯源,深入研究其本質,深刻感受到這種疾病對人類的危害,不忍心不去整理這些知識。然而,醫學和各種工藝一樣,都有一定的法則,但沒有固定的應用方式。因此,即使我獲得了祖先的遺言,我仍然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以確保其效果。這不是說以前的人沒有這種疾病,而是現在的人才開始有這種疾病;也不是說以前的人可以忽略這種疾病,而是現在的人應該更加詳細地瞭解這種疾病。
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種疾病,日以繼夜地從事寫作,只是為了救人。我的動機不外乎是推己及人的想法,希望天下人都能獲得幫助。古人曾說:「道的真諦,在於治理身體,而它的剩餘部分,可以治理天下。」我不能說治理身體和治理天下是兩碼事。醫學作為一種學問,只有當我們把他人視為自己一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至於氣候的強弱、年齡的大小、體力的強弱,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治療方案,然後根據疾病的特徵和藥物的性質來制定治療計劃,貫通微細的原理,洞察深奧的奧祕,掌握季節氣候的變化,觀察溫度和冷暖,參照脈象來確定藥物的輕重,這樣才能取得神奇的效果,迅速奏效。否則,如果草率行事,那就是南轅北轍,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現在,我將這些知識整理成書,以期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這本書不僅是我個人的努力,也是對祖先智慧的繼承和發揚。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痧脹病,並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更多的不幸。這本書不僅是對痧脹病的研究,也是對醫學學問的探討,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
這是大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年的燈月,在槜李的郭志邃右陶氏在裕賢堂為本書寫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