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卷之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3)

1. 吐蛔瀉蛔痧

痧毒入胃,胃必熱脹。熱脹之極,蛔不能存,因而上湧,乘吐而出,或蛔結腹痛,不大便;或蛔入大腸,由大便而出,與傷寒吐蛔,伏陰在內者不同,治宜清其痧脹為主。

治驗:

一蔣公尚次女,發熱心痛,口多痰涎,吐蛔二條。延余,右關沉細而疾,餘脈洪數,刮痧,刺腿彎一針,微有紫黑血點,服連翹薄荷飲三劑,痧退。服小柴胡湯,身涼而愈。

一沈存原痧脹,吐不止。延余,脈洪而緊,刮痧訖,用藥加熟大黃一錢,微冷飲之,吐止脹消。後二日復痧脹,吐蛔一條,脈復洪緊,更用熟大黃一錢,微冷飲之,痧退而安。

一湯仲文,腹脹大痛。延余診之,脈散亂無根,此蛔結也,痧實始之。放痧後,用散痧去毒之劑,加大黃二錢微冷飲之,大便下死蛔二條並宿糞而愈。

2. 痧變腫毒

痧毒不盡,留滯肌肉腠理之間,即成腫毒。宜先放痧,用散痧解毒之藥,以除其根。然後審其毒之所發,照十二經絡臟腑,分陰陽寒熱處治。輕則消之,重則托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若紅腫甚者,屬陽,用忍冬解毒湯,加引經藥以治之。白色不紅,平腫不易起發者,屬陰,用參歸化毒湯,加引經藥以托之。

毒有半陰半陽,用活絡透毒飲,加引經藥透之。穿破之後,皆用神仙太乙膏貼之。若腫毒無膿,止有毒水流出,或膿少血多,用飛龍奪命丹,研碎些須,填太乙膏中,拔去毒水血膿後,單用太乙膏貼之。毒口難收,用紅肉散摻之。肉黑者,用代刀散,以棉花絮微摻之,即變紅色,貼膏自愈。

治驗:

一姜云衢遍身疼痛,背發一毒,黑爛痛苦。求余視,診之,脈沉微,指頭黑色而惡熱飲,此痧變惡毒,用冷圍藥而成背疽也。令去其圍藥,放痧訖,俟痧氣已絕,用參耆薑桂熟附子溫托之,外敷以代刀散,黑變紅色,貼太乙膏而痊。

一蘇成中長子,暑月吐瀉,腹中絞痛,刮痧痛止,兩臂紅腫且癢。求餘一方,用香薷飲一劑而痊。

一葛弘先內室痧痛,不吐不瀉,盤腸絞絞,疼痛難忍,放痧後,頭頂生毒,出膿而愈。

一趙公琰,寒熱頭眩,心胸煩悶,刮痧而愈。肛門邊發餘毒出膿成漏,為終身之疾。

3. 備用要方

防風散痧湯,痧有因於風者,此方主之。

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等分)

頭面腫加薄荷甘菊;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葳靈仙、牛膝,倍金銀花;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栝蔞仁;寒熱加柴胡獨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脹痛加青皮;血滯加茜草、丹參;咽喉腫加山豆根射干;食積腹痛加山楂、卜子;心痛加玄胡索、蓬朮;赤白痢加檳榔;口渴加花粉;面黑血瘀也,加蘇木紅花;放痧不出倍細辛、蘇木、桃仁、荊芥;穢觸加藿香、薄荷。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荊芥湯,痧有鬱氣不通者,此方主之。

荊芥,防風(各一錢),川芎(三分),陳皮,青皮,連翹(各八分)

食不消加山楂、卜子;心煩熱去川芎加黑山梔;有積加檳榔;痰多加貝母、白芥子;氣壅加烏藥香附;血壅加桃仁、紅花;鬱悶不舒加細辛;食積加山稜、蓬朮;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暑熱加香薷、紫樸;小便不通加木通澤瀉;喉痛去川芎,加薄荷、射干、大力子;咳嗽加桑皮、兜苓。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陳皮厚朴湯,痧有因於氣阻者,此方主之。

陳皮,紫樸,山楂,烏藥,青皮(等分)

痰多加白芥子、貝母;痧筋不現加細辛、荊芥;血瘀加玄胡索、香附、桃仁;頭汗加枳實、大黃;口渴加薄荷、花粉。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稜術湯,痧有因於食積者,此方主之。

山稜,卜子,蓬朮,青皮,烏藥,檳榔,枳實(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藿香湯,痧有因於穢氣者,此方主之。

藿香,香附(各四分),薄荷(七分),枳殼,山楂,連翹(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薄荷湯,痧有因於暑者,此方主之。

薄荷,香薷,連翹(各一錢),紫樸,金銀花,木通(各七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紫蘇厚朴湯,痧有暑脹不已者,此方主之。

紫蘇,香薷,紫樸,枳殼,紅花,青皮,陳皮,卜子,山楂(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冷服。

防風勝金湯,痧有因於食積血滯者,此方主之。

防風,烏藥,玄胡索,桔梗,枳殼(各七分),卜子(二錢),檳榔,金銀花,山楂,連翹,赤芍(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必勝湯,痧有因於血實者,此方主之。

紅花,香附(各四分),桃仁(去皮尖),大黃,貝母,山楂,赤芍,青皮,五靈脂(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紫樸湯,痧有食氣壅盛者,此方主之。

紫樸,山楂,卜子,山稜,蓬朮,枳實,連翹,青皮,陳皮,細辛(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獨活紅花湯,痧有因於血鬱者,此方主之。

獨活,紅花,桃仁(去皮尖),薄黃,玄胡索,白蒺藜(炒,為末),烏藥(各一錢),香附(三分),枳殼(七分)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射干兜鈴湯,治痧似傷風咳嗽。

射干,桑皮,兜鈴,桔梗,薄荷,玄參,花粉,貝母,枳殼,甘菊,金銀花(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咳甚者加童便飲。

當歸枳殼湯,此養血和中之劑。

歸身,山楂,枳殼,紅花,赤芍,青皮,茜草,連翹,丹參,續斷(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荊芥銀花湯,此治血滯之劑。

荊芥,紅花,茜草,丹皮,金銀花,赤芍(各一錢),香附(三分),烏藥(五分),白蒺藜(去刺,搗末,八分)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桃仁紅花湯,此治血結不散之劑。

桃仁(去皮尖),紅花,蘇木(各一錢),青皮(八分),烏藥(四分),獨活(六分),白蒺藜(去刺,搗末,一錢二分)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清涼至寶飲,此清痧熱之劑。

薄荷,地骨皮,丹皮,黑山梔,玄參,花粉(等分),細辛(倍加)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紅花湯,此治血痰之劑。

紅花,蒲黃,青皮(各一錢),香附(四分),貝母(二分),枳殼(六分)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如聖散,治痧咽喉腫痛,此方主之。

牛蒡子,蘇梗,薄荷,甘菊,金銀花,川貝母,連翹,枳殼(各一錢),桔梗(五分),烏藥(四分)

水煎,微溫,加童便沖服。

寶花散,此治痧之仙劑。

鬱金(一錢,凡方中用此味後有痧方,余議當閱),細辛(三兩),降香(三錢),荊芥(四錢)

共為細末,每服三匙,清茶稍冷服。

沉香郁金散,此治痧氣寒凝之劑。

沉香,木香,鬱金(各一錢),烏藥(三錢),降香(二錢),細辛(五錢)

共為細末,每服三分,砂仁湯稍冷服。

圓紅散,治血鬱不散。

沒藥(置箬內放瓦上,炭火炙去油,為末,三錢),細辛(四錢),降香(三錢),桃仁(去皮尖),玄胡索,白蒺藜(搗,去刺,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一錢,紫荊皮湯溫服。

化毒丹,治痧痰氣壅盛。

金銀花,薄荷(各一兩),細辛,枳殼(各五錢),川貝母(二兩)

共為細末,每服六分,細茶稍冷下。

三香散,治過飲冷水,痧不愈者。

木香,沉香,檀香(等分)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砂仁湯微冷下。

三香散,治過服冷水痞悶者。

木香,沉香,檀香(各五錢),砂仁,卜子(各八錢),五靈脂(六錢)

共末,水發為丸,微溫白湯下。

救苦丹,此治痧氣鬱悶之劑。

枳實,卜子(各一兩),鬱金(二錢),烏藥,連翹(各八錢)

共末,清茶稍冷下。

冰硼散,治痧咽喉腫痛。

硼砂天竹黃(各二錢),硃砂(二分),玄明粉(八釐),冰片(一分)

共末,吹入喉中。

牛黃丸,治痰涎喘急。

膽星,天竹黃(各三錢),雄黃(五分),硃砂(五分),牛黃麝香(各四分)

共末,甘草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淡生薑湯稍冷下。

細辛大黃丸,治痧大便乾結,氣血不通,煩悶壅盛昏沉者。

細辛,大黃,枳實,紫樸,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等分)

共末,水發為丸,每服一錢。重者,二錢。再重者,三錢。淡薑湯下,稍冷服之。

和脾宣化飲,治痧氣食結,胸中飽悶,腹內絞痛,此湯主之。

廣皮,卜子,細辛,前胡,大腹皮(去黑翳,黑豆湯泡洗),麥芽(各二錢),山楂(二兩,煎湯代水)

先濃煎山楂湯,煎六味稍冷飲之。

消疳解毒散,治痧後牙疳。

人中白(三錢),兒茶,天花粉,官硼,青黛(水澄,各一錢),薄荷,甘草黃連(各五分),冰片,牛黃,珠子(各一分),雨前茶(五分)

研細,以無聲為度。先用濃茶拭淨,去其腐肉,吹之。

牛黃八寶丹,善化痧後諸般惡毒、惡瘡,此丹有靈氣。

雄黃(透明者),玄參(各五錢,瓦上焙),羌活(炒),川黃連(土炒),羚羊角犀角,川貝母(炒淨),乳香(出汗盡),沒藥(各三錢),琥珀,青黛(水登,各二錢),珍珠(四分),劈砂(木飛,五錢),牛黃,冰片(各二分)

上十五味,如法制為細末聽用,外將揀淨金銀花二兩,甘菊一兩,甘草五錢,胡桃肉二兩,紫花地丁二兩,長流水五碗砂鍋內慢火煎至及半取汁,將渣絞乾,以綿濾清,桑柴火熬膏,入煉熟老蜜盞許,再熬至黏筋。將前末和丸,每丸三分。年幼者,一丸;年長者,二丸。每日蜜調服。

活絡透毒飲,治痧後熱毒流連,餘毒在所不免,卻不易來者,以此湯預活之。

羌活,紅花,荊芥,牛蒡子,木通,當歸,牛膝,蟬蛻,青皮,連翹(等分)

水煎溫服。

忍冬解毒湯,治痧後餘毒竅發者,以此消之。

金銀花,土貝母,甘菊,荊芥穗,牛蒡子,紅花,甘草,木通,連翹,紫花地丁(等分),胡桃肉(二枝)

水煎溫服。

撥雲散,治痧後餘毒在肝,兩目通紅,甚至起瞕生翳者,以此散主之。

生地,黃連,木通,荊芥穗,穀精草,甘草,赤芍,羚羊角,大黃(二分至六分),木賊草,甘菊,羌活,金銀花,望月砂

加燈心,白芙蓉葉,水煎溫服。

賽金化毒散,治痧後熱毒流連,疼痛不已,發癰發疔者。

乳香,沒藥(各出汗),川貝母(去心,炒),雄黃,黃連,天花粉(各一錢,生用),大黃(二錢半,炒半曬),甘草(七分,生),赤芍(二錢,炒),牛黃(二分),冰片(分半),珠子(四分,研細無聲為度)

共為極細末,用蜜湯調服。

加味活命飲,治一切痧後留滯熱毒,發為腫毒疔疽,以此方消之。

穿山甲(土炒),金銀花,大黃(各二錢),歸尾,陳皮(各一錢五分),花粉,薄荷,赤芍,甘草節,生地,白芷,防風,貝母,乳香(各一錢),皂角刺(五分),沒藥(五分)

毒在背加皂刺一錢五分;毒在面加白芷一錢五分;毒在胸加栝蔞仁二錢;毒在頭面手足加金銀花三錢。

水二大鐘,煎八分,空心溫服。忌醋並諸毒物,大人切禁房事。

參歸化毒湯,治痧後餘毒流連,氣血虛,不能即潰,以此化毒托出之。

人參,當歸,黃耆,甘草,金銀花,牛膝,貝母,紅花,山楂,皂角刺,白芷(等分)

水二鍾,加胡桃肉一個煎七分,空心溫服。

奏凱和解飲,痧退之後調理和解者,此湯主之。

金銀花,土貝母,牛蒡子,山藥白扁豆,山楂,荊芥,當歸(各一錢),人參(四分),甘草(三分)

水二鍾,加核桃肉一個,蓮肉六粒,煎七分,空心溫服。

參苓歸術散,痧退之後痧氣已絕,氣血虛弱者,以此補之。

人參,白茯苓,當歸,白朮白芍藥,陳皮,黃耆,川芎,熟地黃,甘草

水煎空心溫服。

沉香丸,治痧氣急,胸腹脹痛,迷悶昏沉。

沉香,檳榔(各五錢),枳實,厚朴(各七錢),山稜,蓬朮,廣皮,天仙子(即朱蓼子,各六錢),白豆仁,烏藥(各四錢),木香(三錢),薑黃(五錢)

水發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砂仁湯稍冷下。

沉香阿魏丸,治痧氣壅、血阻、昏迷不醒,遍身沉重,不能轉側。

五靈脂,廣皮(各一兩),青皮,天仙子,薑黃,蓬朮,山稜(各七錢),枳實(六錢),白豆仁,烏藥(各五錢),木香,沉香(各二錢),阿魏(一錢)

如前,稍冷湯下。

丁香阿魏丸,治痧食積成塊,痛而不已,推上移下,日夕叫喊,病久不愈者。

卜子,五靈脂,楂肉,神麯,青皮,枳實(各一兩),蓬朮,厚朴(各八錢),山稜,檳榔(各七錢),白豆仁,烏藥,薑黃(各五錢),木香,沉香(各三錢),阿魏(二錢),丁香(一錢)

水發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紫荊皮溫湯下。

阿魏丸,治食積壅阻,痧毒氣滯血凝,疼痛難忍,頭面黑色,手足俱腫,胸腹脹悶。

玄胡索,蘇木,五靈脂,天仙子(各一兩),蓬朮,廣皮,枳實,山稜,厚朴,檳榔,薑黃(各七錢),烏藥(五錢),降香,沉香(各三錢),阿魏(二錢),香附(四錢),卜子(一兩)

水發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砂仁湯稍冷下。

蘇木散,治痧毒血瘀成塊,堅硬突起不移者。

蘇木(二兩),白蒺藜(搗,去刺),紅花,玄胡索,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獨活(三錢),五靈脂(七錢),降香,薑黃,赤芍藥(各六錢),大黃(五錢),烏藥,山稜,蓬朮,陳皮,青皮,皂角刺,香附(酒炒,各四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蒺藜散,治食積、瘀血、痧毒凝滯成塊日久不愈者。

白蒺藜(搗,去刺,二兩),澤蘭,薑黃,卜子,楂肉,茜草,土貝母(淨,各一兩),玄胡索,五靈脂(各一兩五錢),檳榔(七錢),金銀花(八錢),烏藥,青皮(各六錢),桃仁(去皮尖,一兩二錢)

共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探吐法,用鹽湯或礬湯稍冷服,令吐去新食以解痧毒所阻,必須多飲則吐。

當歸枳殼湯,消食順氣和血之劑。

當歸尾,枳殼,赤芍(各一錢),山楂,卜子(各二錢),紫樸(八分)

水煎微冷服。

清氣化痰飲,治痧痰氣壅塞之劑。

貝母(二錢),薑黃(一錢),細辛,橘紅(各八分),青皮,紫樸(各七分),荊芥(六分),烏藥(五分)

水煎,沖砂仁末五分,微冷服。

蒲黃飲,治痧毒,散瘀,引火下行之劑。

牛膝(三錢),獨活,枳殼,連翹,桃仁(去皮尖),澤蘭,赤芍,山楂,薑黃,蒲黃(各一錢)

水煎微冷服。

烏藥順氣湯,治痧氣內攻之劑。

山稜,蓬朮,卜子,白芥子,玄胡索(各一錢),枳殼,青皮,烏藥(各八分),紅花(七分),香附(四分)

水煎稍冷服。

降香桃花散,治痧毒中腎之劑。

降香(五錢),牛膝(二兩),桃花,紅花,大紅鳳仙花(各七錢),白蒺藜(一兩)

共末,黑砂糖調童便沖服。

木通湯,治痧毒結於膀胱之劑。

牛膝(三錢),丹皮,細辛,連翹,金銀花,澤蘭,白芨,蒲黃,木通,玄胡索(各一錢)

水煎,加童便微溫服。

枳實大黃湯,治痧毒結於大腸之劑。

赤芍,青皮,枳實,桃仁(去皮尖),金銀花,槐花黃芩(酒炒),大麻仁,連翹(各一錢),大黃(三錢)

水煎微溫服。

荊芥薄荷湯,治痧氣血阻塞之劑。

白蒺藜(搗,去刺,為末),荊芥(炒黑),赤芍,薄荷,青皮,陳皮(等分)

水煎微冷服。

連翹簿菏飲,治痧食積氣阻之劑。

香附,卜子,檳榔,山楂,陳皮,連翹,薄荷(等分),木香(二分,磨沖)

水煎,加砂仁五分,稍冷服。

失笑散,治痧後毒氣退盡,尚留瘀血在胸膈間,積血作痛。

蒲黃,五靈脂(等分)

共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便用七方

一方,用井水、河水各一半同服,治痧痛。

一方,用泥漿水服之,治痧痛。

一方,用白砂糖攪梅水服,治痧痛。

一方,用細辛為末,同砂仁湯冷服,洽痧痛。

一方,用晚蠶沙為末,白滾湯冷服,治痧痛。

以上五方治痧症,無食積阻滯者。

一方,用明礬四分,白湯一碗,冷服,治痧痛。

一方,用食鹽一撮,白湯一碗,冷服,治痧痛。

以上二方,乃吐新食阻痧毒之味,必多飲方吐,少則不效。

絕痧方,治數患痧症,必痧症已愈,然後可服,以絕其根。否則稍有痧氣未除,斷不可服,恐甘者作脹,熱者助邪,反害之矣。

甘草,明礬,食鹽(各一兩),川烏(一錢),乾薑(三錢)

其為細末,米飯搗為丸,每服五分,白湯溫下。新犯痧者,一二服即愈,久犯痧者,十服全愈,不復發矣。蓋用甘草以助胃,用乾薑、川烏以充胃,用明礬以解毒,用食鹽以斷痧。誠為良方,但烏、姜性熟,恐人有宜,有不宜,故每服止用五分為則,惟取其能絕痧根焉。爾若人屬虛寒者,必加倍多服,方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