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後卷 (3)
後卷 (3)
1. 痧筋統說
或曰:「前書放痧有十,今放痧者,奚不止於此?」余曰:「遍身青筋,古有載矣。謂放痧有十者,不過就痧毒先達臟腑者明之爾,至腿彎痧筋,尤人易曉,余詳之為初學者便,推而廣之,寧有暨乎」。
白話文:
有人問說:「之前提到的放痧方法有十種,現在所說的放痧方法,為什麼不只這些?」我回答:「全身青筋暴現的情況,在古籍中已有記載。之所以說放痧方法有十種,只是針對痧毒最先影響到內臟的情況來說明罷了。至於腿部彎曲處的痧筋,更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我詳細說明是為了方便初學者理解,如果進一步擴大解釋,豈不是更全面嗎?」
2. 傷風痧脈辨
或曰:「前子傷寒辨痧詳矣,若犯痧似傷風何如」?余曰:「肺主皮毛,心主血,肝主筋,傷風犯痧三部見者居多。」且風,陽也。風傷衛,仕表,故脈浮。傷風有汗,表虛也,故脈緩,有犯此症,脈不浮緩,反見沉緊或洪大,痧脹一驗也。若傷風帶寒,鼻塞畏冷,脈當浮而微緊,脈反沉伏或芤長,痧脹二驗也。
若傷風熱,鼻塞聲重,喉痛,脈當浮而微數,脈反沉緊或芤或伏,痧脹三驗也。若傷風有痰,氣急發喘,脈當浮滑,反微澀沉伏,痧脹四驗也。以此推之,足矣。
治驗:
一駱叔源,傷風發熱,咳嗽痰喘已半月矣。左脈沉伏,右脈澀而微數,此慢痧為患也。左腿彎放二針,紫黑血流至足。又刮痧,不愈。付寶花散加明礬末稍冷湯飲之,用荊芥湯減川芎加蘇子、紅花、蒲黃,土貝母、烏藥,微冷飲之而愈。
一高充謨,傷風鼻塞,肩背拘急,頭頂、疼痛,有以足太陽膀胱經藥治之。頭頂益痛,叫喊不已,甚至肩背沉重,時覺昏迷。延余治之,左寸微伏,右關芤大。先服圓紅散,稍醒刺腿彎六針,不愈。用寶花散清茶微冷飲之,肩背稍轉,頭痛少安。詢所服者,腹中覺冷,即用防風散痧湯減枳殼加羌活,川芎,紫蘇、烏藥溫飲,寒散而安。
一凌公遠內室,傷風喉啞,胸腹飽悶,兩關俱芤。余曰:「芤者,瘀血,未有上下俱瘀,其痧乎」。其家人刮之,紫痧甚多,飽悶即解。付獨活紅花湯加射干、前胡、薄荷、石斛、連翹、玄參三劑,微冷飲之,傷風喉啞俱痊。
白話文:
有人問道:「之前你詳細地講解了感冒和痧的區別,但如果遇到像感冒的痧症該怎麼辦?」我回答說:「肺主管皮膚和毛髮,心主管血液,肝主管筋骨,感冒或痧症在這三個部位出現的症狀較為常見。」風邪屬於陽邪,風邪傷害到人體的衛氣,會讓身體表面受到影響,所以脈象會浮起。若是感冒有出汗,這是因為表層的防禦能力虛弱,所以脈象會緩慢。如果得了痧症,脈象不是浮起緩慢,反而會呈現出沉緊或者洪大的特徵,這是痧症的第一個驗證。
如果感冒伴隨著寒冷,出現鼻塞怕冷,脈象應該是浮起並稍微緊繃,但實際上脈象卻沉下或者芤長,這是痧症的第二個驗證。
如果感冒伴有熱度,鼻塞聲音沉重,喉嚨痛,脈象應該是浮起並稍微快速,但實際上脈象卻沉緊或者芤伏,這是痧症的第三個驗證。
如果感冒伴有痰,呼吸急促喘息,脈象應該是浮起且滑順,但實際上脈象卻微微滯澀並且沉伏,這是痧症的第四個驗證。以此類推,可以判斷是否為痧症。
接下來是治療實例:
一個名叫駱叔源的人,因感冒發燒,咳嗽痰多,喘息已經半個月了。他的左手脈象沉伏,右手脈象澀且微數,這是慢性痧症的表現。在左腿彎部針刺放出紫黑色的血液直到腳部,再進行刮痧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我開出寶花散加上明礬末,讓他喝稍涼的湯水,再用荊芥湯減去川芎,加入蘇子、紅花、蒲黃,土貝母、烏藥,喝微涼的湯水後病情好轉。
另一個名叫高充謨的人,因感冒鼻塞,肩膀背部緊張僵硬,頭頂疼痛,曾用足太陽膀胱經的藥物治療,結果頭頂疼痛更厲害,痛苦得大聲喊叫,甚至肩膀背部沉重,時常感到昏沉。我診治他,左手脈象微伏,右手脈象芤大。他先服用圓紅散,稍微清醒,然後在腿彎部針刺六針,但病情沒有好轉。我開出寶花散,讓他喝微涼的清茶,肩膀背部情況有所改善,頭痛也稍減輕。他告訴我,服藥後腹部感覺冰冷,我改開防風散痧湯,減去枳殼,加入羌活、川芎、紫蘇、烏藥,讓他溫飲,寒氣散去後病情得到控制。
凌公遠的夫人,因感冒導致聲音沙啞,胸腹飽脹悶痛,兩手脈象都是芤。我說:「芤表示有瘀血,上下的部位都有瘀血,那可能是痧症。」她的家人幫她刮痧,發現很多紫痧,飽脹悶痛馬上得到緩解。我開出獨活紅花湯,加入射干、前胡、薄荷、石斛、連翹、玄參,共三劑,讓他喝微涼的湯水,感冒和聲音沙啞都得到了康復。
3. 眩暈痧脈辨
暈有血暈、氣暈、痰暈、火暈、濕暈、暑暈,有血虛發暈,有氣虛發暈,有風中而暈,有寒中而暈,有勞力而暈。今加之以痧暈,古人無治,古書無論,何以知之?大都血暈脈芤,氣暈脈沉,痰暈脈滑,火暈脈數,濕暈脈濡,暑暈脈虛,血虛發暈脈澀,氣虛發暈脈微,風中而暈脈浮緩,寒中而暈脈弦緊,勞力而暈脈右尺浮洪,此暈脈之大略也。
若病似血暈脈反短,似氣暈脈反浮,似痰暈脈反澀,似火暈脈反遲,似濕暈脈反勁,似暑暈脈反實,似血虛發暈脈反滑,似氣虛發暈脈反大,似風中而暈脈反沉緊,似寒中而暈脈反微緩,似勞力而暈脈反細實,是皆脈症不合,余歷驗之而信其為痧,此痧暈之治不誣也。
治驗:
一陳肅遠,嘗苦發暈,醒則日夜頭眩。余往,候之脈,右虛左實,徐疾不常。余曰:「此非放痧不可。」放腿彎上下放十餘針,紫黑血流如注,指上亦放二十餘針。用寶花散、沉香阿魏丸清茶稍冷飲之,付防風勝金湯加桃仁,紅花稍冷飲之,後遂不復患眩暈。
一姜渭濱內室,正月間,驟然發暈,一日三次,舉家惶恐。余見其脈沉而微緊,令其婢為指上放痧三十餘針。用救苦丹加沉香末清茶稍冷飲之,付荊芥銀花湯加卜子、枳殼一劑而痊。
一梅君玉子三月間,吐蛔發暈,昏沉不醒,六脈俱伏,左右虎口脈青色,放指頭痧一十八針,用細辛大黃丸清茶調黑糖稍冷飲之,漸蘇,付蒲黃飲減薑黃加陳皮、烏藥、紅花微冷湯調黑糖飲之,乃愈。
一霍庭賢內室,四月間,壯熱面赤,口渴唇焦,有以陽明胃經症藥治之,遂發暈,終日不醒。余診之脈,兩寸弦細,兩關沉微,兩尺左大右緊。曰:「脈症不合,痧毒內攻也。」先用蘇木散、砂仁湯微冷飲之,令其老婦放指上痧二十餘針,血色墨黑,猶不醒,後令放乳邊痧二針,乃蘇。餘症不減,用蒺藜散微溫湯飲之,付桃仁紅花湯加枳殼四劑,下盡惡毒黑物而痊。
一盛思虞六月間飲酒,頭汗發暈。脈寸關洪大無倫,兩尺脈伏。閱痧筋,放十餘針,皆紫黑毒血。付陳皮厚朴湯加乾葛,山楂、卜子微冷飲之而醒,又用藿香湯加黃連、黃芩乃安。
白話文:
眩暈痧脈辨
眩暈的情況有很多,包括因血、氣、痰、火、溼、暑等因素引發的眩暈,也有因爲血虛、氣虛、受風、受寒、過度勞力引起的眩暈。現在再加上一種稱爲痧暈的狀況,古人對此並無治療方法,古書上也未提及,那我們怎麼知道呢?一般來說,血暈的人脈象空虛,氣暈的人脈象沉穩,痰暈的人脈象滑動,火暈的人脈象快速,溼暈的人脈象濡弱,暑暈的人脈象虛弱,血虛引起眩暈的人脈象澀滯,氣虛引起眩暈的人脈象微弱,受風引起眩暈的人脈象浮緩,受寒引起眩暈的人脈象弦緊,過度勞力引起眩暈的人脈象在右手尺部出現浮洪,這是眩暈脈象的大致情況。
如果病人症狀像血暈但脈象反而短促,像氣暈但脈象反而浮淺,像痰暈但脈象反而澀滯,像火暈但脈象反而緩慢,像溼暈但脈象反而強硬,像暑暈但脈象反而充實,像血虛引起眩暈但脈象反而滑動,像氣虛引起眩暈但脈象反而粗大,像受風引起眩暈但脈象反而沉緊,像受寒引起眩暈但脈象反而微緩,像過度勞力引起眩暈但脈象反而細實,這些都是脈象和病症不符合的情況,我經過多次驗證,確認這些爲痧暈,這是對痧暈治療的正確理解。
接下來是幾個治療案例:
陳肅遠,經常感到眩暈,清醒時也日夜頭眩。我去診察他的脈象,發現他右邊虛軟左邊堅實,脈象忽快忽慢。我說:“非得放痧不可。”於是在他的腿部上下各放了十多針,紫黑色的血如注流出,手指上也放了二十多針。使用寶花散和沉香阿魏丸,用稍涼的清茶送服,然後服用防風勝金湯加桃仁、紅花,用稍涼的水送服,之後就不再有眩暈的問題。
姜渭濱的妻子,在正月間突然開始眩暈,一天三次,全家人都很恐慌。我看到她的脈象沉穩且微緊,命令她的丫鬟在她手指上放痧三十多針。使用救苦丹加沉香末,用稍涼的清茶送服,然後服用荊芥銀花湯加卜子、枳殼一劑,病情就好了。
梅君玉的兒子在三月間,嘔吐蛔蟲併發眩暈,昏迷不醒,六脈全伏,左右虎口脈呈青色,手指頭放痧十八針,使用細辛大黃丸,用清茶調黑糖稍涼送服,逐漸甦醒,然後服用蒲黃飲減薑黃加陳皮、烏藥、紅花,用微冷的湯調黑糖送服,病情就痊癒了。
霍庭賢的妻子在四月間,壯熱面色紅潤,口渴脣乾,有人用陽明胃經的藥來治療,結果開始眩暈,整天不醒。我診察她的脈象,兩寸脈弦細,兩關脈沉微,兩尺脈左大右緊。我說:“脈象和病症不符合,痧毒正在內攻。”首先使用蘇木散、砂仁湯稍冷送服,讓他的老婦在手指上放痧二十多針,血色墨黑,仍然沒有醒來,後來在乳房邊放痧兩針,才甦醒過來。其他症狀沒有減輕,使用蒺藜散微溫送服,服用桃仁紅花湯加枳殼四劑,排盡惡毒黑物後痊癒。
盛思虞在六月間飲酒,頭部出汗並開始眩暈。脈象寸關洪大無比,兩尺脈伏。檢查痧筋,放十多針,都是紫黑色的毒血。服用陳皮厚朴湯加乾葛、山楂、卜子,用微冷的水送服後清醒,再用藿香湯加黃連、黃芩,病情就穩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