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卷之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5)

1. 痧脹昏迷與雜症不同

雜症若重,或至昏迷,均可以延時日,獨痧症之昏迷,則有不容少待者,何也?夫雜症昏迷,不過痰、氣、血湧,或虛極而發暈已也,故可以延時日。至於痧而昏迷不醒,僅是痧氣衝心,尤有可解,若為痧毒所攻,則毒血一沖,勢必攻壞臟腑,未有少延者矣。故痧脹昏迷不醒者,須防立死。

其毒血與食積、痰、氣必結聚心腹胸膈之間,而經絡不轉,氣血不運,雖欲放而血不流,欲刮而痧不顯,此所以救之者,又必急用藥以治之也。其治之之法,惟視其食、積、痰、血、氣阻及暑熱、伏熱、穢氣之類以治之。

有食消食,有積消積,有痰血氣阻,即散其痰血氣阻,有暑熱、伏熱、穢氣所觸,即散其暑熱、伏熱、穢氣,則胸膈一鬆,昏迷自醒,然後驗其紫筋青筋以刺之,而或刮或藥,惟其症之所發,以施其救人之術歟。

白話文:

[痧脹昏迷與雜症不同]

對於雜症如果病情嚴重,甚至到了昏迷的程度,通常還可以拖延一些時間。但唯有痧症導致的昏迷,卻是刻不容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雜症導致的昏迷,多是痰、氣、血過度壅塞,或是身體虛弱到極點導致的暈厥,因此可以拖延一些時間。

然而,痧症導致的昏迷不醒,只是痧氣衝擊心臟,尚有可解。但如果是由痧毒攻擊,毒血一旦衝擊,勢必會損壞內臟,根本無法拖延片刻。因此,痧脹導致的昏迷不醒,必須要防範立即死亡的風險。

痧症中的毒血、食積、痰、氣,必然會在心腹胸膈間聚集,導致經絡無法正常運行,氣血不能流通。就算想要放血,血液可能都不會流;想刮痧,痧也可能不會出現。因此,救治時,必須緊急使用藥物來治療。

治療方法是,根據食積、痰、血、氣阻塞和暑熱、伏熱、穢氣等情況來進行。如果有食積就消食積,有痰血氣阻就疏散痰血氣阻,有暑熱、伏熱、穢氣觸發,就疏散暑熱、伏熱、穢氣,這樣胸膈就能得到鬆弛,昏迷自然就會醒來。之後再根據紫筋、青筋來進行針刺,或者刮痧或用藥,全看病癥的具體表現,來施行救命的技藝。

2. 痧筋原於血中之毒

夫醫首重望聞,次貴問切,人皆知之矣。至於痧,而望聞有所未明,問切有所未盡,醫其可以已乎?吾觀世有暗痧而人不識,往往多誤,則曷不取痧筋以驗之。蓋針鋒所刺,不過鋒尖微微入肉,有痧毒者,方有紫黑血流;若無痧毒者,其鋒尖雖刺,點滴全無。故痧有痧筋可辨,亦如別病之有別症可辨也。

然則痧筋所現者,青紫之色,所原者,乃本於血中之有其毒歟。夫血中有毒,既無可消,自宜知放,放有不盡,則宜刮、宜藥,審寒涼而權輕重,借草木以挽凶危。凡以驅夫痧毒之所留滯者,而救其大命焉爾。奈何有不信痧者,徒受夫痧症之實禍,而甘心於自斃乎。

白話文:

在醫學上,最重要的就是先觀察病人的外貌和聽其聲音,其次纔是詢問病情與診脈,這點大家都知道。然而對於「痧」這種疾病,單靠觀察和聽聲可能無法完全明白,詢問和診脈也可能無法充分了解病情,醫生豈能就此罷手?

我看到世上有些人患有「痧」但自己卻不知曉,常因此誤診。如果用針刺試探「痧筋」來判斷,或許會更準確。針刺時,只讓針尖微微刺入皮膚,如果有痧毒,就會有紫色或黑色的血液流出;若無痧毒,即使針尖刺入,也無血滴出現。所以「痧」病有「痧筋」可作為辨識的依據,就像其他疾病也有各自的特徵一樣。

「痧筋」呈現出的是青紫色,其源頭是血液中的毒素。血液中有毒,既然無法自我消解,就應該知道如何排除。若排毒不完全,應採取刮痧或用藥的方式,根據病情的寒熱程度和嚴重性來決定治療方式,利用草藥來挽救病危的患者。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驅除停留在體內的痧毒,拯救病患的生命。然而,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痧病的存在,任由痧病帶來實際的危害,甚至甘願自取滅亡呢?

3. 慢痧必須速治

痧若緊者,只在頃刻,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此誠痧之慢矣。而余謂必須速治者,毋乃憂人之太過乎?而不知其非也。夫痧之致人於死者,雖有如是之久,而其痧毒蔓延於腸胃、經絡間者,正多凶險之處,即如痧毒滯結於身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里或中或表,既有若是之滯結者,必不尤然若是之滯結而已也。將且在內者,先壞臟腑,在中者,先損經絡,在表者,先潰肌肉。

雖未即斃,而其難治之形必然先見,若一不治,便成死症。慢痧之可畏也如是,安可以死日之慢,而不速為之早治乎。

白話文:

對於慢痧這種疾病,必須迅速治療。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瞬間就喪命,輕一些的,也可能在十天到半個月內死亡,甚至有人會在一到兩個月後才因病離世,更有甚者,可能會拖到三到四個月後纔去世,這確實是慢痧的一種特徵。但我們強調必須盡快治療,這並不是因為過度擔心,而是因為這樣做非常必要。慢痧之所以致命,儘管過程可能漫長,但痧毒在腸胃和經絡中的擴散卻充滿了危險。比如,痧毒可能滯留在身體的左側或右側,上方或下方,內部或表面,一旦形成這樣的積聚,情況就不會停留在這個階段。

如果痧毒在體內,可能首先破壞臟腑;在經絡中,則可能損害神經系統;如果在皮膚表面,則可能導致肌肉潰爛。即使患者沒有立即死亡,治療困難的情況也會提前出現,如果不進行治療,最終會成為不治之症。慢痧的可怕就在這裡,我們不能因為它發作緩慢,就不採取及時的治療措施。

4. 痧症治要宜明

痧無食積、瘀血而痧氣壅盛者,冷服。痧氣壅阻於食積,而無血瘀者,稍冷服。痧有毒盛而血瘀者,微溫服。痧入於氣分而毒壅者,宜刮。痧入於血分而毒壅者,宜放。痧痛而絞動者,痧毒壅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痧痛而不移者,痧毒壅阻於血分而有瘀也。痧發於頭面上部者,痧之毒氣上壅也。

痧躔於手足下部者,痧之毒血下注也。痧有上吐下瀉者,痧氣上下衝激也。痧有煩悶氣脹者,痧氣壅塞於心膈也。痧有惡寒發熱者,痧氣遏抑於肌表也。痧有胸膈偏痛者,毒血流滯於經絡也。痧有結滯腸胃者,食積、血瘀為腫為脹也。痧有吐血、便血者,痧血泛溢而憂潰敗也。

痧有咳嗽、喘急者,痧毒壅於氣分而生痰逆也。痧有立時悶死者,痧之毒血攻心也。痧有手足軟而不能運者,痧入於血分而毒注於下部也。痧有腰脅具痛者,痧阻於血分而有瘀也。痧有偏痛於半身者,毒注於半身而瘀血也。痧有身重不能轉側者,痧之毒血壅瘀而不能轉運也。

痧有變成腫毒潰爛者,毒血凝滯而攻壞肌表也。

白話文:

對於痧症的治療重點應該清楚明白,以下是根據不同情況下的處理方式:

  1. 若是因痧氣過盛導致的痧症,且並無食物積滯或瘀血的情況,應冷服藥物。
  2. 若痧氣受食物積滯所阻,但未有瘀血,可稍微冷服藥物。
  3. 若痧症中有嚴重毒素且伴有瘀血,應微溫服用藥物。
  4. 若痧症影響到氣分且毒素壅塞,適合使用刮痧的方法。
  5. 若痧症進入血液且毒素壅塞,則應使用放痧的方法。
  6. 若感到劇烈疼痛並有絞動感,代表痧毒在氣分的食物積滯中壅塞。
  7. 若疼痛固定不移,表示痧毒在血分中壅塞並有瘀血。
  8. 若痧症出現在頭面部上方,代表痧的毒氣向上壅塞。
  9. 若痧症出現在手腳下方,表示痧的毒血向下流注。
  10. 若出現上吐下瀉,表示痧氣在身體上下衝擊。
  11. 若有煩躁悶悶及胸部脹氣,表示痧氣在心膈部壅塞。
  12. 若有怕冷發燒,表示痧氣在肌肉表層被抑制。
  13. 若胸部一側疼痛,可能是毒血在經絡中滯留。
  14. 若痧症在腸胃中結滯,可能是食物積滯和瘀血造成腫脹。
  15. 若有吐血或便血,表示痧血泛濫,可能導致組織破壞。
  16. 若有咳嗽或呼吸急促,表示痧毒在氣分產生痰且逆向流動。
  17. 若立即昏死,可能痧的毒血攻向心臟。
  18. 若手腳軟弱無法活動,表示痧進入血分且毒素在下半身流注。
  19. 若腰脅疼痛,可能是痧在血分中阻塞並有瘀血。
  20. 若身體一側劇烈疼痛,可能是毒素在半身流注且有瘀血。
  21. 若全身沉重難以翻身,可能是痧的毒血壅塞瘀滯,導致無法正常運行。
  22. 若形成腫毒潰爛,可能是毒血凝滯,對皮膚造成損傷。

5. 治痧須先明百病

痧症不與雜症俱發則已,若與雜症俱發,醫者但能治其痧症,不能治其雜症。假使雜症有害,不幾誤人於死者,不在痧症而在雜症乎?夫天下有能治百病而不能治痧者,余固素其有誤於人矣。茲有犯雜症兼痧之疾,而業醫治痧者,更不能治雜症,獨可無責其有誤人之罪乎!即如人有勞弱,本原不足之症,兼犯痧症凶危,延一治痧者治之,聆其言,則云我固善治其痧焉。始則用克伐之藥,以治其痧脹之極,可謂有病則病受之,雖甚克伐,亦無害於本原矣。

迨至痧已散去五六,尚存三四,則用藥之法,雖宜尚重痧症,又當顧慮本原,惟在略用克伐而不傷本原者為是。若一過用克伐,便傷本原,豈不有誤於不足之症乎!況痧氣散去八九,惟是略存一二,用藥尤宜保護本原,而稍治其痧焉。至於痧患悉平,惟有本原不足,則自應以補益為先,然後可云能治其病而無誤也。

若不先明於本原不足之症,而用藥失宜,投劑無法,則其誤人之罪,其能免乎!即此一端,可例百病,故吾謂治痧,須先明百病。

白話文:

[治療痧症必須先了解各種疾病]

痧症通常不會單獨發作,如果它和其它疾病一起發生,醫生可能只會處理痧症,而忽略了其他的疾病。如果這些並發的疾病對病人有害,那麼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往往不是痧症,而是那些被忽略的疾病。世界上有醫生能夠治療各種疾病,卻無法處理痧症,他們可能會因此誤診病人。現在,如果一個患者同時患有複雜疾病和痧症,而看診的醫生專長在治療痧症,卻無法處理那些複雜疾病,他能避免承擔誤診的責任嗎?

比如說,一個人體質虛弱,本身就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又同時得了危險的痧症。他找了一個擅長治療痧症的醫生,醫生開始說他很擅長治療痧症。一開始,他會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治療嚴重的痧症,這看似合理,即使藥物非常強烈,但只要不影響到原本的健康狀態,似乎也無大礙。

然而,當痧症減輕了五到六成,剩下三到四成時,用藥的方式應該要更謹慎,雖然仍要重點治療痧症,但也應該考慮到原本的健康狀況,最好是使用強度較低,且不會傷害原本健康的藥物。如果繼續使用強烈的藥物,就會影響到原本的健康,這不就誤診了原本的健康問題嗎!更何況,當痧症已經減輕了八九成,只剩下一點點,用藥更應該保護原本的健康,而只是稍微治療剩餘的痧症。

到了痧症完全消失,只剩下原本的健康問題時,應該以補養身體為主,這樣才能說真正治療了疾病,並且沒有誤診。

如果不先了解原本的健康問題,用藥不當,開藥沒有章法,那他如何能避免誤診的責任呢!從這個例子就可以推論出所有疾病的治療原則,所以,我認為治療痧症,必須先了解各種疾病。

6. 刺腿彎痧筋法

腿彎上下,有細筋,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紅色者,(肌膚白嫩者,方有紫紅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毒血,反令人心煩。腿兩邊硬筋上筋,不可刺,刺之恐令人筋吊。若臂彎筋色,亦如此辨之。其餘非親見不明白,故不具載。至如頭頂心一針,惟取挑破,略見微血,以泄痧毒之氣而已,不可直刺。

其指尖刺之太近指甲,雖無大害,當知令人頭眩。若一應刺法不過針鋒微微入肉,不必深入。

白話文:

[刮痧治療腿部彎曲處的技巧]

在大腿彎曲的地方,會有細小的血管,這些血管可能是深青色、紫色或是深紅色的(皮膚白皙的人,血管可能會呈現紫紅色),這些就是所謂的「痧筋」,刮痧或針刺後會出現紫黑色的瘀血。但是要注意的是,大腿上較大的血管不要去針刺,因為即使針刺了也不會有毒素的血液,反而可能會讓人感到心煩。同樣地,大腿兩側的硬筋也不適合針刺,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肌肉抽搐。對於手臂彎曲處的血管顏色判斷,也是相同的道理。其他更詳細的狀況,除非親眼看到,否則無法詳細描述,因此就不在此列舉。

例如,在頭頂中心的針刺,只需稍微挑破皮膚,讓微量的血液流出,以釋放痧毒的氣息即可,不能直接深入刺入。

如果在手指尖刺得太靠近指甲,雖然不會有大問題,但可能會讓人感到頭暈。總的來說,所有的針刺方法都只需要讓針尖稍微進入皮膚,不需要深入太多。

7. 刮痧法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綿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白話文:

[刮痧療法]

如果背部、頸椎上下、胸口肋骨、兩側肩膀手臂有痧,可以使用銅錢沾些香油來刮痧,或者使用刮舌板的邊緣沾香油來刮痧。如果是頭部、腿部有痧,則可用綿紗線或是麻線沾香油來刮痧。而腹部柔軟部位的痧,則可使用食鹽,用手來搓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