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卷之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6)

1. 用針說

嘗覽古人遺言:東南卑濕之地,利用砭,所謂針刺出毒者,即用砭之道也。但放痧之人,具用鐵針,輕者一針即愈,重者數次不愈,蓋因痧毒入深,一經鐵氣,恐不能解。余惟以銀針刺之,則銀性最良,入肉無毒,以之治至深之痧毒,不尤愈於鐵針乎?此余所以刺痧筋者,獨有取乎銀針也。

白話文:

曾經閱讀古人留下的教訓:在東南這種地勢低窪、氣候潮濕的地方,適合使用砭石,也就是所謂的用針刺排出毒素,就是運用砭石的方法。但是那些刮痧的人,多數使用鐵針,病情輕的可能一針就好了,病情重的可能多次都無法痊癒,這主要是因為痧毒深入體內,一旦接觸到鐵的氣質,恐怕就難以化解。我選擇使用銀針來刺,因為銀的特性最好,進入人體不會有毒性,用它來治療深入體內的痧毒,不是比鐵針更有效嗎?這就是我為何在刮痧時,特別選用銀針的原因。

2. 痧脹用藥不厭多

凡傷寒雜症,所犯止有一症,用藥不貴乎多。痧症凶暴非常,變幻百出。如犯在氣分,有兼痰兼血;在血分,有兼食兼積,或又有兼外感內壅,往往皆然,不可執一。故用藥治之,宜盡慮到,不然,一有不及,其禍不測,此所以不厭乎多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感冒和各種綜合病症,通常只會出現一種主要症狀,因此治療時並不需要使用過多的藥物。但痧症(一種急性疾病)卻是極度兇猛且多變,可能同時伴隨著多種症狀。像是在氣分層面,可能會同時有痰多或血液問題;在血分層面,可能又會有食慾不佳或消化不良的狀況,甚至還可能夾雜著外感和內部阻塞等情況,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我們不能以單一角度去看待。

因此,在治療痧症時,我們必須考慮所有可能的症狀,全面性的施藥治療,否則一旦有任何疏漏,後果將無法預料,這就是為什麼治療痧症時,我們不嫌藥物多的原因。

3. 痧脹宜下辨

傷寒食未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變而為熱,熱邪固結所食,不能消化,乃成結胸。若痧脹新食,固宜以吐為先,至所食既久,驟然痧脹,雖所食消化未盡,下之無害。蓋痧脹非有寒邪入胃,變成熱結之患。

但因痧毒在腸胃,則腸胃中肌肉作腫作脹,盤腸絞痛,遍及臟腑,故外宜用刮放以泄毒於表,內可即下以攻毒於裡,則腫脹自當之以潛消,而食積亦因之以通利,原無結胸之可憂也。然痧脹固非傷寒熱結者比,但下之,必須內兼食積,又宜以漸而進,中病即止。

白話文:

【對於痧脹的處理方式】

當感冒後食物未能完全消化,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藥物,反而會導致寒氣進入胃部,轉變為熱氣,熱氣和未消化的食物固結在一起,無法正常消化,就會形成結胸的症狀。

若是痧脹且剛吃完飯,應優先考慮催吐來解決問題,但如果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較長,突然發生痧脹的情況,即使食物尚未完全消化,進行瀉下也是安全的。因為痧脹並非由寒氣進入胃部,轉變為熱氣固結造成的。

痧毒影響腸胃,導致腸胃肌肉腫脹,引發劇烈疼痛,甚至波及全身臟腑。因此,外部可以利用刮痧的方式,將毒素從表面排出;內部則可通過瀉下,攻擊腸胃中的毒素。這樣一來,腫脹的問題將得以緩解,食物積滯也會得到改善,無需擔心會形成結胸。

然而,痧脹並不像感冒後形成的熱結那麼嚴重,進行瀉下的時候,必須確認存在食物積滯的情況,並且要逐漸進行,一旦病情有所改善就應該停止。

4. 痧後治雜症宜知

痧退後,竟治雜症,固所宜然。但痧後餘毒,或尚存些須,按脈而脈已不顯,辨症而症已若清,此時用藥,若即認為惟是雜症已爾,僅以治雜症之藥治之,設使稍有相犯,吾恐斯人尚不得保其命也。蓋痧後尤痘後,痘後之症,固不可舍痘餘毒而單治雜症,痧後之症,又豈可舍痧餘毒而單治雜症乎?此治痧後雜症,又不可不深慮,而於雜症劑中,更兼解毒活血乃能收全功也。

白話文:

在刮痧療法完成後,轉而治療各種複雜病症,這本來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刮痧後可能仍有殘餘的毒素存在,如果診脈已看不出異常,病症的特徵似乎也已減輕,這時若單純地認為只有複雜病症存在,只用治療複雜病症的藥物來治療,假使稍有不慎,我擔心病人可能連性命都難以保住。因為刮痧後的情況,和出疹後一樣,出疹後的病症,我們不能忽視疹子留下的毒素而單純治療複雜病症;同樣地,刮痧後的病症,怎麼可以忽略刮痧留下的毒素而只針對複雜病症進行治療呢?因此,在治療刮痧後的複雜病症時,必須要深入思考,並在治療複雜病症的藥方中,加入解毒和活血的成分,這樣才能達到全面的療效。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文字現代化翻譯。

5. 當知不信之誤

凡人有病則宜治,將死則宜救,乃有犯痧不信夫痧者,是其智之所短,即其數之所盡也。故人有犯乎慢痧,尤可纏綿時月而病日深,若犯乎緊痧,未有不立時凶危而入於死。如此不信,真數盡之人也。即告之以痧症之禍,而彼仍茫然不覺,雖有熱心,無益於事。故不信之誤,人自當知。

嘗見一士不信痧,忽然犯緊痧暗症,咽喉疼痛,喘急如鋸,發熱沉重,胸中飽悶,吹藥、服藥喉中益痛,痛連耳際,或時在左,或時移右,痰脹昏迷,亡危之極,殆難盡述。幸而審明痧症,急為放痧,湧出毒血甚多,刮痧遍體俱有,服藥至晚而安,痰脹亦消,喉痛亦止。緣不守痧禁,飲溫酒熱茶,立時復發而終,此真痧毒之為害也。

嗚呼惜哉!更見同時三女,一犯此症,刮痧而愈;一犯此症,放痧而愈;一犯此症,認為喉鵝,治之而死。信者如此,不信者如彼,痧其可忽也耶!

白話文:

[應瞭解不信的錯誤]

凡是人生病就應該治療,臨近死亡就應該急救。然而有些人得了痧症卻不相信自己患的是痧症,這顯示他們的知識不足,也是他們命運的盡頭。所以,如果一個人得了慢性的痧症,病情會逐漸加重,持續好幾個月。但如果得了急性的痧症,往往會立即陷入危急狀態,甚至死亡。如果對此不信,那真的是命運將盡的人。即便告訴他痧症的危害,他仍然懵然不知,就算有人熱心相告,對事情也無濟於事。所以,不信的錯誤,人們應當瞭解。

我曾經見過一個學士不相信痧症,突然間得了嚴重的痧症,喉嚨劇烈疼痛,呼吸像拉鋸一樣急促,身體發熱且沉重,胸口飽滿悶痛,塗藥和吃藥後喉嚨更痛,疼痛蔓延到耳朵邊緣,有時在左側,有時移到右側,痰多到幾乎昏迷,危急到無法完全描述。幸好明確診斷為痧症,立刻進行刮痧治療,排出大量有毒血液,全身刮痧。到了晚上,服用藥物後病情穩定,痰多和喉嚨痛的症狀也消失了。但因為違反了痧症的禁忌,喝了溫酒和熱茶,立即再次發作並死亡,這就是痧毒的危害。

唉,可惜啊!再看看同時有三個女子,其中一人得了這種病症,通過刮痧治好了;另一人同樣得了這種病症,通過放痧治好了;第三個人得了這種病症,被誤診為喉鵝(扁桃腺炎),結果治療後死亡。相信的人是這樣,不相信的人又是那樣,對於痧症,我們怎麼能忽視呢!

6. 玉衡脈法

7. 痧脈十二經辨

脈芤而浮者,肺痧也。脈芤而散者,心痧也。脈弦長而動者,肝痧也。脈芤大而滑實者,脾痧也。脈沉細而動止不勻者,腎痧也。大腸之痧,類於肺而長。小腸之痧,類於心而細。膽之痧,類於肝而數。胃之痧,類於脾而緊。膀胱之痧,類於腎而浮虛。三焦命門之痧,脈必怪異。

白話文:

如果脈搏顯得空虛且浮在表面,這表示是肺部的問題。 如果脈搏顯得空虛且散亂,這表示是心臟的問題。 如果脈搏呈現弦長且有活動感,這表示是肝臟的問題。 如果脈搏空虛、大且滑實,這表示是脾臟的問題。 如果脈搏深沉細微且跳動不均勻,這表示是腎臟的問題。 大腸的問題,其脈象類似肺部但較長。 小腸的問題,其脈象類似心臟但較細。 膽的問題,其脈象類似肝臟但頻率較快。 胃的問題,其脈象類似脾臟但更緊繃。 膀胱的問題,其脈象類似腎臟但呈現浮虛。 三焦和命門的問題,其脈象必定會出現奇怪且不正常的現象。

8. 痧脈外感內傷辨

傷食之痧,脈多戰動。傷血之痧,脈多芤滑。傷暑之痧,脈多洪滑而疾數。傷風之痧,脈多沉微。穢觸之痧,脈多變異不常。傷氣之痧,脈多沉伏,或形如雀啄。傷寒濕之痧,脈多沉細。

白話文:

因飲食過量所引起的疾病,脈搏通常會有明顯的跳動感。因失血過多導致的疾病,脈搏通常呈現虛弱且滑順的狀態。因中暑所導致的疾病,脈搏通常會顯得強大、滑順且跳動快速。因風邪入侵導致的疾病,脈搏則多呈現深沉且微弱的特徵。因接觸到髒污物質導致的疾病,脈象多變且不穩定。因情緒波動過大導致的疾病,脈搏可能呈現深沉且隱蔽的現象,或者像麻雀啄食般斷續。因受寒或濕氣過重導致的疾病,脈搏則多呈現深沉且細微的特徵。

9. 痧脈要訣

痧症之脈,與諸症之脈不同。如傷寒傷風,自有傷寒傷風之脈。若傷寒傷風,一兼痧症,其脈必變,病必凶暴是也。凡遇雜症有痧皆然。

治驗:

一用成屠兄夫人,忽然昏迷沉重,痰涎壅盛,已三日矣。延余往視,診脈,洪大無倫,身不發熱,口不幹燥,惟不省人事。余曰:「脈症不合,此痧脹也」。刮痧稍醒,用沉香郁金散、荊芥湯加山稜、蓬朮、枳實、紫樸、砂仁微冷飲之,三劑而愈。

一忱云溪年老一子,七歲,發熱五日,狀類傷寒,昏迷沉重,服傷寒藥,病勢亦甚,將在臨危。其婿吳彩雲延余往視,診其脈,形如雀啄,怪脈已現,不可復救,但細按左關,指下或時厥厥動搖,此暗痧而入不覺也。幸其年幼,可抱而起,視其腿彎,有紫筋三條,刺之,血流如注,不愈,用阿魏丸、大黃丸、清茶微冷飲之,又用荊芥湯加山楂、卜子、檳榔、細辛,微冷飲之。

連服二頭服,方知人事,次日脈復如常,痧氣退盡,但身熱未痊,乃用傷寒陽明胃經藥,三劑而愈。余治痧不及具述,各舉一二為例,以見痧症不可忽也。

余之痧脈要訣,至矣盡矣,痧症之脈,莫有外於此矣。議者以為余之秘夫脈,而不盡言其脈之所以然者,正在此也。嗟嗟,人之議余也,以余之論痧脈而脈有未明也。抑思余之刊刻是書也,將以曉天下之人,使天下咸識夫痧症之禍也,豈有所秘而不言者乎?即如傷寒自有傷寒之脈,非虛語也。夫冬月正傷寒,頭痛惡寒,身熱無汗,脈必緊盛,故見夫人迎緊盛之脈。

若余月雖有頭痛惡寒,身熱無汗,總名傷寒,脈未有其人迎緊盛者,此冬月所以有正傷寒之脈也。假若冬月有正傷寒之症,不見有正傷寒緊盛之脈,或變而為沉遲,或變而為微細,是脈症之不合也多矣。而又取青筋、紫筋之色以辨之,則痧症之發可驗而知也。且如傷寒有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

此以汗之將來一時脈伏言之,非云時時脈伏而有汗也。若所犯傷寒症已如是,而脈之伏也日日如是,則是脈與脈伏正汗之說不合,獨不可以驗其痧症之因乎?又如傷寒傳經熱症,有云氣口緊盛,傷食之驗,若人症犯胸中飽悶,宜乎氣口脈緊盛矣,及按其氣口之脈,不見緊盛,反若空虛,是脈症之不合,更可以驗其痧之發矣。若更取青紫筋色而辨其的確以治其痧,尚何疑乎?即此類推,餘症可以盡知。

白話文:

痧症的脈象和其他疾病的脈象不同。例如,感冒或流感都有其特定的脈象。然而,當感冒或流感同時伴隨著痧症,脈象必然會發生變化,病情也會變得更為嚴重。遇到複雜病症如果夾帶痧症都是如此。

治療經驗:

一次,成屠兄的夫人突然陷入深度昏迷,痰液大量湧出,已經持續三天了。請我去診斷,她的脈象極度洪大,身體卻沒有發燒,嘴裡也不乾燥,只是失去意識。我說:「脈象和病症不符,這是痧脹的症狀。」刮痧後稍微清醒,服用沉香郁金散、荊芥湯加上山稜、蓬朮、枳實、紫樸、砂仁等藥材調製的微冷藥湯,三劑後就痊癒了。

另一次,忱雲溪的七歲兒子發燒五天,症狀類似感冒,深度昏迷,服用感冒藥後,病情仍然嚴重,瀕臨危險。他的女婿吳彩雲請我去診斷,他的脈象像鳥啄一樣急促,奇怪的脈象已經出現,看似無法挽救。但在細心檢查左手關節部位,脈搏偶爾會有明顯的顫動,這就是潛藏的痧症,但並未被察覺。幸運的是他年紀小,還能抱起來,觀察他的腿部彎曲處,有三條紫色的筋絡,針刺後血流不止,病情仍未好轉。服用阿魏丸、大黃丸、清茶調製的微冷藥湯,再用荊芥湯加上山楂、卜子、檳榔、細辛等藥材調製的微冷藥湯。

連續服用兩劑後,才開始恢復意識,第二天脈象回復正常,痧氣完全消退,但體溫仍高,於是用傷寒陽明胃經的藥物,三劑後便康復。我治療痧症的經驗無法一一詳述,這裡只舉一兩個例子,以此說明痧症不能忽視。

我的痧脈要訣,已經達到極致,痧症的脈象,都涵蓋在內了。有人認為我對脈象的描述太過隱晦,未充分解釋脈象的緣由,其實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唉,人們批評我,認為我討論痧脈時,對於脈象的瞭解仍有不足。但我想強調,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世人明白痧症的危害,我怎麼可能有所保留呢?例如,感冒有其特定的脈象,這不是空談。冬季的真正感冒,頭痛怕冷,身體發熱但不出汗,脈象必然緊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緊繃的脈象。

如果不是冬季,即使有頭痛怕冷,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這些症狀總歸為感冒,但脈象不會呈現緊繃。這就是為什麼冬季會有特定的感冒脈象。如果冬季有真正的感冒症狀,但沒有看到典型的緊繃脈象,或者脈象變為緩慢,或者變得微弱,這就是脈象和病症不符的情況。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青筋、紫筋的顏色來辨別,這樣就可以驗證是否為痧症。例如,感冒時兩手脈象消失稱為雙伏,一手脈象消失稱為單伏,通常會有正常的出汗。

這是說,當汗即將出現時,脈象會暫時消失,並非一直脈象消失卻有出汗。如果感冒症狀已經如此,脈象每天都在消失,這就不符合脈象消失和正常出汗的說法,難道不能用來驗證痧症的原因嗎?再如,感冒傳染熱症,有說法是氣口脈象緊繃,可以驗證是否為食物中毒。如果病人感到胸悶,應該會有氣口脈象緊繃,但實際上按壓氣口脈象,卻沒有緊繃反而虛弱,這就是脈象和病症不符,更可以用來驗證是否為痧症。如果再進一步通過青紫筋色來確定是否為痧症,還有什麼懷疑呢?以此類推,其他的病症都可以清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