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卷之上 (4)
卷之上 (4)
1. 痧筋不同辨
痧筋有現,有微現、有乍隱乍現,有伏而不現。痧筋之現者,毒入於血分者多;乍隱乍現者,毒入於氣分者多;微現者,毒阻於氣分者多;伏而不現者,毒結於血分者多。夫痧筋之現者,人皆知刺而放之矣。其微現者,乃其毒之阻於腸胃,而痧筋不能大顯,故雖刺而無血,即微有血而點滴不流。
治療之法,但宜通其腸胃而痧筋自現,然後俟其痧筋之現,刺而放之。若乃痧筋之乍隱乍現者,人又皆知俟其現而放之矣。至有伏而不現者,雖欲放而無可放,吾觀善放痧之人,亦未有能識其為痧者,所以痧症之禍,往往人受其害而不覺。若斯者,必從其脈之不合於症而辨之,必取其所發之病在緩,所見之症候更倏有其甚急者,即病與症之不合,又可辨其為痧,則痧毒之結聚不散者,自可細詳。治療之法,結於血者散其瘀;結於食者,消其食而攻之;結於痰積者,治其痰積而驅之。
則結散之後,痧筋必然復現,然後刺而放之,其痧可得而理也。如是之痧,亦有可治。若繼余之業者,甚勿以其痧症之凶危,而棄之歟。
白話文:
[對於痧筋的不同狀態辨識]
痧筋有幾種表現形式:有的輕微呈現,有的忽隱忽現,有的潛藏著不顯現。如果痧筋明顯出現,通常表示毒素已深入血液;若時隱時現,則多是毒素進入了氣體循環系統;而輕微呈現的,通常是毒素阻塞在氣體循環系統;潛藏而不顯現的,則毒素多聚集在血液中。對於明確出現的痧筋,人們都知道該用針刺來排解。然而,對於那些輕微呈現的痧筋,由於毒素阻礙在腸胃,導致痧筋無法完全呈現,所以即便針刺,也可能沒有血液流出,即使有,也只是零星幾滴。
治療上,應先疏通腸胃,痧筋自然會顯現,待痧筋呈現後再進行針刺排解。對於那些時隱時現的痧筋,人們也會等到它出現時才進行排解。然而,對於那些潛藏不顯的痧筋,就算想排解,卻找不到目標。我觀察那些擅長排解痧筋的人,他們也未必能認出這就是痧。因此,痧症的災難,往往讓人不知不覺中受害。對於這種情況,必須從脈象與病症不符的地方去辨別。如果疾病發展緩慢,但突然出現嚴重的症狀,或者病情與症狀不相符,就可以辨別出這是痧症。這樣一來,可以詳細分析出痧毒的聚集狀況。
治療方法上,如果是血液中聚集的毒素,就需散除瘀血;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就要消化食物並攻擊病源;如果是痰液或積滯導致的,就要治療這些問題並驅除病因。
待這些結聚被散開後,痧筋必定會再次出現,那時再進行針刺排解,痧症就能得到治理。像這樣的痧症,也是可以治療的。後繼我的工作的人,千萬不要因為痧症的兇險就選擇放棄。]
2. 寒痧辨
痧症之發,未有其寒者矣。而亦有其痧之為寒,非痧之有真寒也,蓋因世人知痧之熱,而服大寒之飲,以至於是。然寒飲服於犯痧之人,有即愈者,有不即愈者,是何以故?夫犯痧症,必其無食、無積、無血所阻於中,方可服寒飲而得其效。若一有食、積、血阻於中,而服大寒之飲,則食不消、積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於中,未有得寧者矣。
嘗見高岩窮谷之中,山路迢遙,行旅感暑熱之氣,往往有一飲山澗之水而即斃者,是名寒痧。若幸遇放痧之人,乃得以識其痧而救其命。蓋緣痧毒攻心,服寒飲太過,而痧毒隨冰寒凝結於心胸,故有即斃者爾。若一遇放痧之人,毒血一行,便無凝滯,此人所以得有其命也。今近處往往有犯痧症,服冷水不愈者,此類是也。
故方書所載,服陰陽之水,而不獨取乎井水者,誠有見於此爾,是以久服涼飲之後,痧有未痊者,又當用微溫之藥以施之。余於是集方中,所載三香丸,又有略用附子、乾薑之類,均稍冷飲之,誠為權宜之善劑歟。若其方書所云寒痧,謂當即以真寒治之,而驟多用桂、附、乾薑、吳茱、參、耆之類,此誠有誤,不可服也。
白話文:
[對於寒痧的理解]
痧症的發生,一般並不會伴隨著寒冷的現象。然而,確實存在被視為「寒」的痧症,但這不是因為痧症本身具有真正的寒性,而是由於人們知道痧症會引起熱象,進而服用極度寒涼的飲料,從而導致這種情況。然而,寒涼飲料對於患有痧症的人來說,有些人馬上就好轉,有些人卻沒有立即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痧症患者,如果胃裡沒有食物、沒有宿積、血液流動順暢,沒有任何阻礙,那麼服用寒涼飲料纔能有效。然而,如果胃中有食物、宿積或血液流通受阻,再服用極度寒涼的飲料,就會導致食物不易消化、宿積無法排出、血液循環不暢,痧毒反而會在體內凝結,造成更大的問題,使病人無法安寧。
常見在高山深谷中,行人在長途跋涉時感受到酷暑的熱氣,有的人喝了一口山澗的水就立即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寒痧。如果幸運地遇到懂得治療痧症的人,就能認識到這是痧症,並及時救治。因為痧毒侵入心臟,過量服用寒涼飲料,痧毒會隨著冰冷的液體在心臟和胸部凝結,所以才會有立即死亡的情況。一旦遇到懂治療痧症的人,毒血得以排出,就不會有凝滯的情況,這就是他們得以存活的原因。現在,周圍經常有人得了痧症,喝了冷水卻無法痊癒,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因此,古籍中記載,應服用陰陽水,而不僅僅是井水,確實是有道理的。因此,在長期服用寒涼飲料後,如果痧症仍未痊癒,應該使用微溫的藥物來治療。我在收集的方劑中看到,三香丸和稍微使用附子、乾薑等藥材,都是稍微偏涼的飲料,確實是應急的好方法。但如果古籍中提到的寒痧,認為應該立即用真正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大量使用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人參、黃耆等藥材,這確實是有誤導性的,不應該服用。]
3. 放痧不出治法
痧症危急,莫善於先放其痧。乃今更有放痧而血不流者,雖痧筋隱隱,無可如何,故放痧之人往往遇此便為凶。若余則不然,是其放痧雖血不流,而亦有可救者,即至昏迷不醒,勢在臨危,若審其無食積、血、痰阻滯於中,用寶花散冷服,或陰陽水,或泥漿水、或晚蠶沙水、或細辛水、或白沙糖梅水,擇一方而用之,俟其稍醒,然後扶起,再行別法療治。至如有因血瘀而放之不出,用童便、桃仁、紅花之類,以救之。
有因飯後便犯痧症,多用鹽湯或礬湯冷飲,以吐去新食。食久痧脹,用卜子、山楂、麥芽之類以消之。有積痧阻,用檳榔、大黃之類以驅之,阿魏丸之類以治之。或痰血凝結,昏迷欲死,不省人事,用菜油二兩,麝香一錢,調下立蘇,此為良法。如是先去食積、血痰之阻滯者,則痧筋自然復現,痧氣自然散行,而後,可刮即刮,可放即放,當藥即藥。蓋緣痧症初發,未攻壞臟腑故耳。
乃知初起放痧不出凶症,未始不可以挽回也。醫者甚毋以其放痧不出,昏迷如死,見為凶極而棄之歟。
白話文:
[治療放痧不出的方法]
遇到痧症病情危急時,最有效的應對方式通常是先進行放痧。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便進行了放痧,卻發現血液無法順利流出,即使能看見痧筋隱約呈現,但就是無從下手,這使得許多進行放痧的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會感到非常棘手,甚至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但我的看法不同,即使放痧時血液不出,仍有可能挽救。就算患者已經昏迷不醒,看似處於生命邊緣,只要確定患者並無食物積滯、血液或痰液阻塞在體內,可以使用寶花散冷服,或是選擇陰陽水、泥漿水、晚蠶沙水、細辛水、白沙糖梅水等其中一種來服用,待患者稍微清醒後,再輔助他坐起,並進一步採用其他治療方法。對於因為血液瘀滯導致無法順利放痧的情況,可以使用童便、桃仁、紅花等物質來救助。
如果是在飯後立即發生痧症,可以多喝鹽水或礬水冷飲,以促進吐出剛吃下的食物。對於長期存在痧脹的情況,可以使用卜子、山楂、麥芽等來幫助消化。對於痧症累積且阻塞的情況,可以使用檳榔、大黃等來驅除,或是使用阿魏丸來治療。若是因為痰血凝結,導致患者陷入昏迷,瀕臨死亡,失去意識,可以使用二兩菜油和一錢麝香混合服用,能迅速讓患者恢復意識,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先去除食物積滯、血液及痰液的阻塞,痧筋自然會再次顯現,痧氣也會自行散開,之後,若適合刮痧就刮痧,適合放痧就放痧,該用藥就用藥。這是因為痧症初發時,尚未對臟腑造成嚴重損傷。
由此可知,即使在剛開始時放痧不出,被視為兇險的症狀,也不是沒有機會挽回的。醫生們千萬不要因為患者放痧不出,陷入昏迷如同死亡一般,就認為這是極度兇險的情況而放棄治療。
4. 放痧數次不愈
痧症愈則即愈,不愈須防其有內潰之憂,故治痧之法,刮之、放之宜愈,不愈即當用藥以治之。至若雜症之兼乎痧也,亦宜刮、宜放,而急宜用藥以治其痧為要策。此治痧者,不可一日無治法,亦不可一日無治藥也。乃今有不用藥而惟恃乎放痧,竟有其放痧數次不愈者,或乃曰彼無昏迷不醒之重症,可無害於事也。
不知放痧數次不愈,則必日甚一日,內有伏毒,盤居臟腑,雖不見有昏迷不醒之事,而痧毒之攻擊於臟腑間者,甚可危也。且放痧何以數次不愈乎?蓋惟人有食積、血痰阻滯其毒,故痧雖放而不盡。設有能消除其食積、血痰,則痧毒無阻,尚烏有不愈者耶?惟其不用藥而惟恃乎放痧,故痧毒不盡,勢必攻壞臟腑。醫者慎毋以放痧數次不愈為輕症,而忽視之歟。
白話文:
[刮痧多次未見好轉]
痧症如果會好,就會立即好轉,如果不會好轉,必須要警覺可能有內部惡化的風險。所以對於治療痧症的方法,刮痧和放痧應該會見效,如果還是不好,就應該用藥來治療。至於一些複合病症同時伴有痧症的,也適合刮痧和放痧,但更緊急的是使用藥物來治療痧症是首要策略。這就是說,治療痧症,不能一天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也不能一天沒有適當的治療藥物。
然而現在有些人只依賴刮痧而不使用藥物,結果有些刮痧多次都未見好轉,甚至有人認為只要不是重度昏迷的病情,就不會有大礙。
但是不知道刮痧多次未見好轉,病情必定會逐日加重,體內有潛藏的毒素,深藏在臟腑之中,雖然看不見有重度昏迷的病情,但是痧毒對臟腑的侵害,是非常危險的。而且為什麼刮痧多次都不見好轉呢?主要是因為體內有食物殘渣和血液中的痰濁阻塞了毒素的排出,所以即使刮痧也無法完全排除毒素。如果能夠清除體內的食物殘渣和血液中的痰濁,痧毒就沒有阻礙,那還會有不見好轉的情況嗎?正因為他們只依賴刮痧而不使用藥物,所以痧毒無法完全排出,勢必會對臟腑造成破壞。醫生千萬不要因為刮痧多次未見好轉而認為這是輕症,進而忽視它。
5. 數犯痧症
痧症有緊、有慢,人多不識。幸邇來南方砭刺有人,略曉痧症一二,然亦不克逐症詳明,深可嘆惜。故有云痧當砭刺,刺即救之;有云痧不可刺,刺即多犯,此語一出,遂致誤人不淺。然亦有可辨者,蓋痧症之初犯者,邪氣勝夫元氣,雖人壯實而不免。痧症多犯者,由元氣虛,則易感觸夫邪氣,是以有數患痧症之人,或有十日半月一發,或有一月二月一發,常患痧痛,非刮則放,所以有痧不可刺,刺即多犯之說爾。不知痧之易感,必由於胃氣本虛,遂乃數犯。
予嘗用「絕痧方」充其胃氣,則痧自斷,又用參、耆大補之味以實之,痧未有不斷者矣。然必痧症已痊之日,全無些須痧毒,然後可服,以絕其根。否則稍有痧氣未除,此等之藥,斷不可服,恐其中有甘辛溫熱大補之味,反益助其邪毒爾。
白話文:
痧症有急性和慢性的分別,但很多人並不瞭解。幸好近來在南方有些懂針砭刺療的人,對痧症有些許認識,然而他們也無法詳細說明每種痧症的特徵,這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有人說,遇到痧症應該進行針砭刺療,一旦刺了就能救活;也有人說,痧症不能刺,一旦刺了就會反覆發作,這種說法一出,往往導致人們誤解很深。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區別的。初次感染痧症的人,通常是因為外邪的力量大於體內的正氣,即使身體健壯的人也可能染病。而那些經常感染痧症的人,則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容易被外邪侵襲。因此,有些人可能每隔十天或半個月就發作一次痧症,或者每個月或兩個月發作一次,常常感到痧痛,不刮痧或放血就不行,這就是所謂的「痧症不可刺,一刺就反覆發作」的原因。
但是,不知道痧症容易反覆發作,根本原因是胃氣虛弱。所以我曾使用「絕痧方」來增強胃氣,這樣痧症自然就不會再發作了。同時,我也會使用人參、黃耆等補藥來滋補身體,這樣痧症更不會再出現了。但是必須等到痧症完全康復,痧毒完全消失後才能服用這些補藥,以徹底根除病因。否則,如果痧氣還未完全清除,這種藥物是絕對不能服用的,因為其中的甘辛溫熱大補藥物,反而可能助長邪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