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卷之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2)

1. 治痧宜看涼熱

痧犯太陽,則頭痛發熱;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往來;犯陽明,則面目如火,但熱而不寒;犯太陰則腹痛;犯厥陰則少腹痛或胸脅痛;犯少陰則腰痛而皆身涼。犯乎肺則咳嗽痰喘微熱,甚則鼻衄;犯乎心則心痛或心脹,其頭額冷汗如珠,而身或熱或涼;犯乎膀胱則小便溺血,甚則身熱;犯乎大腸則痢下膿血,重則嘔吐身熱;犯乎肝則沉重不能轉側,晡熱、內熱,甚則吐血;犯乎三焦則熱毒內攻,上則口渴,下則便結。治痧當辨身涼身熱。

蓋身涼者、內熱者,宜攻其里,表熱者,宜透其肌。

白話文:

痧症與臟腑關係及治療原則

痧症若犯太陽,則會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交替;犯陽明,則面部紅赤如火,發熱而不寒;犯太陰則腹部疼痛;犯厥陰則下腹部或胸脅疼痛;犯少陰則腰部疼痛且全身發涼。

若痧症犯肺,則會出現咳嗽、痰喘、微熱,嚴重時還會鼻出血;犯心則會心痛或心悶,額頭冷汗如珠,身體或熱或涼;犯膀胱則小便帶血,嚴重時會發熱;犯大腸則會痢疾、排泄膿血,嚴重時會嘔吐發熱;犯肝則身體沉重難以翻身,下午發熱、內熱,嚴重時會吐血;犯三焦則熱毒內攻,上則口渴,下則便秘。

治療痧症應辨別患者是身體發涼還是發熱。

對於身體發涼、內熱者,應採取攻裡之法;對於身體發熱者,應採取透肌之法。

2. 唇舌辨

痧者,急症也。若昏迷不醒,口不能言,其心胸煩悶,一種難過之苦,將何以辨之?治宜先觀其唇舌。色黑者凶;色黃者重;色淡紅者,較之略輕。蓋黃色而知內熱,黑色而知熱極,淡紅色雖熱,用藥不可太冷。又要看有苔無苔,其症始有治法矣。

白話文:

痧症是一種急症。如果病人昏迷不醒、無法言語,而且感到心胸煩悶、痛苦難耐,該怎麼判斷病情呢?治療時應先觀察病人的唇舌。

  • 嘴唇和舌頭顏色發黑,預後凶險;
  • 顏色發黃,病情較重;
  • 顏色淡紅,病情相對較輕。

這是因為黃色代表內有熱邪,黑色代表熱邪極盛,淡紅色雖然也代表有熱,但用藥時不可過於寒涼。

還要觀察舌苔的有無,根據舌苔的情況才能制定治療方案。

3. 大小便宜通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而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而分利之。

白話文:

對於痧症的緊急情況,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的問題,應當立即進行放痧治療以促進排泄;若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則適合通過放痧的方法來幫助排尿。

4. 咽喉治法

痧症危急,若犯咽喉,則痰喘如鋸,先放其痧,急用薄荷、鼠黏子、童便、山豆根之類以清之,或兼用冰硼散以吹之,然後,餘症俱從緩治。

白話文:

痧症情况危急,如果病症侵犯咽喉,就会出现痰喘,呼吸声如同锯木头般粗重。首先要疏解痧症,紧急使用薄荷、鼠黏子、童便、山豆根等药物来清热解毒,或者同时使用冰硼散吹入喉咙,之后其他的症状就可以慢慢治疗。

5. 治痧當絕其根

痧之為害,治之雖愈,若一有未除,即復肆毒,又遍周身。如在表者已刮;在中者已放;而在內者少有未消,一吃米飯或熱湯、熱酒,痧毒即復,由內而攻表,遂遍周身。如在內者已治,在中者已放,而在表者未刮,即復由外而攻內。若表裡具盡治矣,而在中者未放,亦復傳遍表裡。如此可畏之極,真生死所關,非雜病所得而比也,故治痧當絕其根。

白話文:

痧病的危害極大,即使治療後痊癒,如果還有殘餘的痧毒沒有清除,就會再次發作,遍布全身。

例如,表面的痧已經刮掉了,中層的痧已經放出來了,但是內層還有一點沒有消散,只要吃米飯、熱湯或熱酒,痧毒就會復發,從內而外地攻擊,蔓延至全身。

又或者,內層的痧已經治好了,中層的痧已經放出來了,但是表面的痧沒有刮掉,痧毒就會從外而內地發作。

如果表面和內部的痧都治療好了,但是中層的痧沒有放出來,也會傳遍全身。

可見痧病的可怕,真關係到生死,絕非一般疾病所能比擬,因此治療痧病一定要斬草除根。

6. 痧原論

痧症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從穢氣痧發者多;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痧發者多;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痧發者多;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郁為火毒而發痧者多。

白話文:

【痧症首先出現嘔吐和腹瀉後接著心腹絞痛的,大多是因穢氣引起痧症;若先是心腹絞痛接著出現嘔吐和腹瀉的,則大多是由暑氣引起痧症;如果感到心胸混濁,痰涎凝結,這可能是因傷暑伏熱引起的痧症;全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無力,舌頭僵硬無法說話的,多是因為寒氣或冰冷物質過度使用,導致積聚成火毒而引發痧症。】

7. 治痧當分經絡

腰背巔頂連風府脹痛難忍,足太陽膀胱經之痧也。兩目紅赤如桃,唇乾鼻燥,腹中絞痛,足陽明胃經之痧也。脅肋腫脹,痛連兩耳,足少陽膽經之痧也。腹脹板痛,不能屈伸,四肢無力、瀉泄不已,足太陰脾經之痧也。心胸吊痛,身重難移,作腫、作脹,足厥陰肝經之痧也。

痛連腰腎,小腹脹硬,足少陰腎經之痧也。咳嗽、聲啞、氣逆發嗆,手太陰肺經之痧也。半身疼痛,麻木不仁,左足不能屈伸者,手太陽小腸經之痧也。半身脹痛,俯仰俱廢,右足不能屈伸者,手陽明大腸經之痧也。病重沉沉,昏迷不醒,或狂言亂語,不省人事,手少陰心經之痧也。

或醒、或寐、或獨語一二句,手厥陰心包絡之痧也。胸腹熱脹,揭去衣被,乾燥無極,手少陽三焦之痧也。

白話文:

腰背和頭頂連著風府穴脹痛難忍,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痧症。雙眼紅赤像桃子一樣,嘴唇乾燥鼻子乾燥,肚子絞痛,是足陽明胃經的痧症。脅肋腫脹,疼痛連著兩耳,是足少陽膽經的痧症。肚子脹痛像木板一樣,不能彎曲伸展,四肢無力,一直拉肚子,是足太陰脾經的痧症。心胸吊著痛,身體沉重難以移動,又腫又脹,是足厥陰肝經的痧症。

疼痛連著腰部和腎臟,小腹脹硬,是足少陰腎經的痧症。咳嗽、聲音嘶啞、呼吸不順暢並伴有嗆咳,是手太陰肺經的痧症。半邊身體疼痛,麻木無知覺,左腳不能彎曲伸展,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痧症。半邊身體脹痛,彎腰抬頭都困難,右腳不能彎曲伸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痧症。病情嚴重,昏昏沉沉,昏迷不醒,或者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是手少陰心經的痧症。

有時清醒,有時睡覺,或者自言自語說一兩句話,是手厥陰心包絡的痧症。胸腹熱脹,掀開衣服被子,乾燥無比,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痧症。

8. 痧與雜症輕重不同

痧與雜症往往相兼而發,俱當首重治痧,兼醫雜症,蓋痧症急而雜症緩也。惟胎前產後有痧當並重處治,蓋胎前宜補,痧症宜消;產後宜溫,痧症宜涼也,故用藥治痧,必須斟酌。

白話文:

斑疹和各種疾病通常會同時發生,所以在治療時應該首先注重斑疹的治療,同時兼顧其他疾病的治療,因為斑疹病情急劇而其他疾病則比較緩慢。然而,在懷孕和生產期間出現斑疹時,應同等重視其治療,因為在懷孕期間應該補充身體,在斑疹的情況下應該消解它;而在生產後,應該溫暖身體,對斑疹則應以涼性藥物進行治療。因此,在使用藥物治療斑疹時,必須謹慎選擇和配伍。

9. 治痧三法

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痧毒不內攻。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則痧毒有所泄。腸、胃、脾、肝、腎,三陰經絡痧,治之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則痧之攻內者,可消、可散、可驅,而絕其病根也。

白話文:

對於肌肉發痧的情況,可以使用油和鹽來進行刮痧,這樣可以阻止痧毒向內部擴散。對於血肉發痧,如果看到有青紫的筋絡,則需要通過針刺的方式來讓痧毒得到釋放。對於腸、胃、脾、肝、腎這五臟以及三陰經絡發痧的情況,治療時必須區分出是氣質性的還是血液性的問題。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消除、散開或驅除痧毒,從而斷絕病因。

10. 痧前禁忌

痧忌熱湯、熱酒、粥湯、米食諸物。蓋飲熱湯、熱酒、粥湯則輕者必重,重者立斃。吃米食諸物,恐結成痧塊,日久變出奇疾,甚難救療。如有幸而食消,不殞命者,不可以此為例也。

白話文:

【對於痧症,應避免熱湯、熱酒、粥湯及米類食物。因為飲用熱湯、熱酒、粥湯會導致病情加重,嚴重時甚至會立即致命。食用米類食物可能會使痧症結塊,長時間後可能引發難以治療的奇特疾病。即使有運氣通過飲食恢復,也不可以此作為常規做法。】

11. 痧後禁忌

痧症略鬆,胸中覺餓,設或驟進飲食,即復痧脹,立可變重,是必忍耐一二日為則,乃可萬全。

白話文:

對於斑疹輕微的情況,胸部會感覺飢餓。如果突然進食飲料食物,斑疹可能會再次出現並導致腹部脹滿,情況可能迅速加重。因此,必須忍耐一到兩天,這樣才能確保完全康復。

12. 痧脹凶症

痧有心胸高起如饅䰽者,不治。背心一點痛者,死。角弓反張者,死。腰腎一點痛者,死。心胸左右有一點痛者,不治。脅肋痛者,不治。四肢腫痛者,難治。鼻如煙煤者,死。舌卷囊縮者,死。環口黧黑者,死。頭汗如珠,喘而不休者,死。昏迷不醒,放痧不出,服藥不應者,死。痧塊大痛,服藥不應者,死。

白話文:

痧症若出現心胸高起如饅頭,無法治癒。背部中央一點疼痛,會死亡。角弓反張,會死亡。腰部腎臟部位一點疼痛,會死亡。心胸左右兩側各有一點疼痛,無法治癒。脅肋疼痛,無法治癒。四肢腫痛,難以治癒。鼻子像煙煤一樣,會死亡。舌頭捲縮成囊狀,會死亡。嘴巴周圍發黑,會死亡。頭上汗如珠般流下,喘不過氣,會死亡。昏迷不醒,放痧無效,服藥無效,會死亡。痧塊很大很痛,服藥無效,會死亡。

13. 痧為百病變症

諸凡百病,勢極傷人。然亦有未即臨危,尚可綿延時日,而忽然變病,遂致傾危不治者,何也?蓋百病之中,有或因病,而感夏月暑熱時行之氣,有或床第不潔,穢惡沖人,而兼之平時伏毒深藏,一時痧症均可乘隙竊發。所貴醫者識竅,先治其痧,後理其病。所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者,此類是也。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發展到極致都會危及性命。但有些疾病並非立刻致命,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卻突然惡化,導致病情危急而無法救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百病之中,有些疾病會因病體虛弱,而感染夏季暑熱流行的病氣;有些則因臥室環境不潔,穢氣侵襲人體,再加上平時潛伏在體內的毒素,一時之間,痧症便趁虛而入,突然發作。

因此,醫生需要精通醫理,先治癒痧症,再治療原來的疾病。所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正是指這種情況。

14. 醫家當識痧筋

痧症輕者,脈固如常,重者,脈必變異。若醫家但識其脈,不識痧筋,勢必據脈用藥,而脈已多變,則實病變虛,虛病變實,誠不可恃。曷若取脈症不合者,認痧筋有無,有則據痧用藥,無則據脈用藥,乃無差誤。故余謂醫家當識痧筋。

白話文:

痧症輕微者,脈象仍然正常,嚴重者,脈象必然會發生變化。如果醫生只懂得辨別脈象,卻不了解痧筋,就勢必根據脈象用藥,而脈象已有多變,那麼實證就會變成虛證,虛證就會變成實證,實在不可依靠。

不如先觀察脈象和症狀是否相符,然後再觀察是否有痧筋,如果有痧筋,就根據痧症用藥,如果沒有痧筋,就根據脈象用藥,這樣就不會出錯。因此,我認為醫生應該懂得辨識痧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