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後卷 (7)

回本書目錄

後卷 (7)

1. 痧脹兼麻疹

傷風咳嗽煩悶,為麻疹之候,然亦有麻疹未發,或觸穢氣,或感暑氣,或吸時行不正之氣,當即痧脹,或心痛腹痛,或脹悶喘急,或遍身疼痛,或發暈昏沉。一似麻疹不發,內攻心腹,痛及周身,使止認為麻疹之候,升發之,勢必危殆。不知傷風咳嗽煩悶,雖有麻疹,發於日後,其痧脹內攻,即麻疹有現形者,因之反隱,更助痧脹為禍,況麻疹未形,痧脹沉重可不先救痧脹乎。

治驗:

一陸迪安內人,發熱咳嗽,胸腹疼痛,叫喊非常,脈症不合,令其僕婦放腿彎痧未愈。先以寶花散、阿魏丸清茶稍冷飲之,付必勝湯減大黃加枳實,連翹、卜子二劑,微冷飲之,疼痛稍已。次日如前劑減五靈脂加荊芥、黃芩微溫飲之,疼痛乃止。麻疹即發,再劑而痊。

一沈端肱女,咳嗽發熱,脹悶不已,六脈弦緊,或時歇指,放指頭痧二十餘針,未愈。用寶花散加沉香末,稍冷飲之,付防風勝金湯加紅花、荊芥治之,麻疹隨發,用荊芥湯減川芎加黃芩、玄參、金銀花微溫飲二劑而瘳。

一陳弘甫,傷風發熱,咳嗽煩悶,脈左沉右洪。放乳上痧二針,用紫樸湯冷飲,麻疹漸現。次日為穢氣所觸,復隱隱不發,刮兩臂肩背痧,用荊芥湯減川芎加黃芩、銀花、紅花、沙參、烏藥微冷飲之,麻疹即發,再劑而愈。

一高子良弟,四歲,正月間,傷風咳嗽煩悶,有以麻疹治之,不發,反吐血,發暈昏沉。延余,脈症不合,放舌下痧二針,付紫樸湯加黃芩,微冷飲之,麻疹始現。次日稍飲溫茶半鍾,麻疹復隱。余曰:「痧脹餘毒,復發內攻,故麻疹隨之而隱。」又刮痧畢,服必勝湯減大黃、五靈脂,貝母加黃芩飲之,麻疹即透,後惟清涼解毒而痊。

白話文:

[痧脹兼麻疹]

受到風寒而引起的咳嗽與鬱悶,這些都是麻疹的前兆,然而也有麻疹尚未顯現的情況,可能是接觸到污濁的空氣,或是感染了暑熱,或是吸入了當時流行病的異常病毒,會立即引發痧脹,可能出現心痛、腹痛,或是感到脹悶、喘息急促,或是全身疼痛,或是出現暈眩和昏沉。就像麻疹未能順利發出,反而內攻心腹,導致全身疼痛,若只認為這是麻疹的前兆,想促使它發出,情況勢必會變得危險。事實上,風寒引起的咳嗽與鬱悶,即使有麻疹,也是在日後才發出,而痧脹如果在體內攻擊,即使麻疹已有徵兆,也會因此隱藏,反而助長痧脹的惡化,更何況麻疹還未形成,痧脹的症狀如此嚴重,豈能不先救治痧脹呢?

治療案例:

一位名叫陸迪安的妻子,出現發燒咳嗽、胸腹疼痛,痛得大聲呼喊,但其脈象與症狀不符,讓她的女僕幫她放痧於腿彎,但並未見效。首先使用寶花散、阿魏丸,用略冷的清茶送服,接著服用必勝湯,去掉大黃,加上枳實,連翹、卜子,連服兩劑,喝微冷的水,疼痛稍減。第二天,仍用前面的藥方,去掉五靈脂,加上荊芥、黃芩,喝微溫的水,疼痛終於停止。麻疹也隨即發出,再服用兩劑便痊癒了。

一位沈端肱的女兒,咳嗽發燒,持續脹悶,六脈呈現弦緊狀態,有時甚至停頓,為她放痧於手指二十多針,仍未見效。使用寶花散加上沉香粉,用略冷的水送服,服用防風勝金湯加上紅花、荊芥來治療,麻疹隨即發出,服用兩劑便康復。

一位陳弘甫,因風寒而發燒,咳嗽鬱悶,左手脈沉,右手脈洪。為他放痧於乳上,用紫樸湯冷飲,麻疹逐漸顯現。第二天,因觸碰到污濁的空氣,麻疹又隱而不發,於是為他刮痧於兩臂、肩膀、背部,服用荊芥湯去掉川芎,加上黃芩、銀花、紅花、沙參、烏藥,喝微冷的水,麻疹隨即發出,再服用兩劑便痊癒。

一位四歲的高子良弟弟,在正月間,因風寒而咳嗽鬱悶,有人用治療麻疹的方法來對待他,結果不但麻疹沒有發出,反而吐血,出現暈眩和昏沉。請我來診治,他的脈象與症狀不符,為他放痧於舌下,服用紫樸湯加上黃芩,喝微冷的水,麻疹開始顯現。第二天,他稍微喝了半杯溫茶,麻疹又隱而不發。我說:「痧脹的餘毒再次發作,內攻身體,所以麻疹又跟著隱藏。」再次為他刮痧,服用必勝湯去掉大黃、五靈脂,加上貝母、黃芩,喝微冷的水,麻疹隨即透出,之後只需清涼解毒便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