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邃

《痧脹玉衡》~

回本書目錄

1. 後卷

2. 痧脹看症法

治病須憑脈。若犯痧脹,則脈不對症,症不合脈,或云痧筋為據,亦為現外焉。且痧脹有為食積阻滯者,有為血痰阻滯者,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又或阻於左,或阻於右,或阻於兩腰脅,苟非辨症的確,求其中病也,難矣。故治痧脹,一見脈之不合,先看痧筋,次審氣色,三聽聲音,四推犯病之由。

其間或有食積血痰阻於上中下、左右各處之分,須細辨其病原,後用藥不誤也。凡痧脈有一部獨異,有六脈俱異,即有異之中,亦有陰陽虛實,脈之神氣可辨。要非一端可執,尚其審諸。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依靠脈診。但如果遇到的是痧脹病,脈象往往不能準確反映病情,症狀和脈象可能不相吻合,有人認為痧筋的出現是判斷依據,這也是從外在現象來看。痧脹病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消化不良,也可能因為血液中的痰濕阻滯,這種阻滯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上部、中部或下部,也可能發生在左邊、右邊,或者腰部兩側,如果不能精確地辨別病症,想要找到病因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治療痧脹病,一旦發現脈象與病症不符,首先應該檢查痧筋,其次觀察病人的氣色,再聽其聲音,最後瞭解犯病的原因。

當中可能因為食物積滯或是血液中的痰濕在身體的上、中、下,左、右各部位造成阻滯,必須詳細辨別病因,這樣才能正確用藥。一般來說,痧脹病的脈象可能只有一部分異常,也可能六脈全異,即使在異常的脈象中,也有陰、陽、虛、實的不同,脈象的神氣可以辨別。但這不是單一標準可以判斷的,必須全面而細緻地審視。

3. 放痧辨

或曰子於痧也。有先用藥而放刮者,有先放刮而用藥者。非放與刮,治更無別法歟。曰放刮之法,猶犯傷寒太陽經症,必用羌活、麻黃等藥,少陽經症,必用柴胡,黃芩等藥。症有所犯,治有所宜。凡氣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臟腑經絡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藥療之無足怪也。

白話文:

有人問到對於處理痧症,有的是先用藥然後再進行刮痧,有的則是先刮痧後再用藥,除了刮痧和放痧之外,難道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嗎?我回答,刮痧和放痧的方法,就像在處理傷寒病時,如果病癥在太陽經上,就必須使用羌活、麻黃等藥物;如果病癥在少陽經上,就必須使用柴胡、黃芩等藥物。病症出現在哪個部位,就有適合該部位的治療方式。通常,如果問題出在氣分(人體能量流動的通道)上的痧症,適合用刮痧來處理;如果問題出在血分(血液循環系統)上的痧症,則應該用放痧來處理,這是一個不會改變的原則。至於當臟腑和經絡出現痧症,如出現昏迷不醒等嚴重症狀時,單純的刮痧或放痧可能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這時候,配合藥物治療也是理所當然的。

4. 痧脹麻疹不同辨

麻疹之發,因傷風熱故身體壯熱,咳嗽煩悶,即是癍疹之候。麻疹在他方,有名厝子,有名蚤疹,在槜李則名痧子,而痧脹亦名為痧,不可不辨。麻疹因傷風,肌表必虛,則毒氣乘虛而泄,故藥雖或涼仍可用熱飲。若痧脹,或因穢氣所觸,或因暑氣所感,或動時行不正之氣,或乘伏寒伏熱過時而來。

總不起於外傷風熱,故肌表必實,實則熱毒之氣既脹於胸腹腸胃之中,若更用熱飲,則熱氣適助其腫脹,無從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時脹死,此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對於痧脹與麻疹的不同辨識】

麻疹的發生,是因為受到風熱的影響,導致身體發高燒,並伴隨咳嗽和煩悶,這就是麻疹的徵兆。在不同的地方,麻疹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地方稱為厝子,有的地方叫做蚤疹,在槜李地區則被稱為痧子。然而,痧脹也同樣被稱為痧,這兩者我們必須清楚區分。

麻疹是由風邪入侵引起的,肌膚表面的防禦能力會下降,這時毒素就會趁虛而入,因此即使藥物性質偏涼,也可以配合熱水服用。然而,對於痧脹,可能是由於接觸到污濁之氣,或是感受到暑熱之氣,或是感染了時行的異常病氣,或是由於潛藏的寒熱之氣在不適合的時間爆發。

總的來說,痧脹並不是由外在風熱引起的,所以肌膚表面的防禦能力是完好的,這使得熱毒之氣積聚在胸腹及腸胃中。如果再服用熱性的飲料,反而會加劇內部的腫脹,無法得到釋放,因此,一旦犯了這樣的錯誤,可能立刻導致脹死的情況,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分辨。

5. 痧脹治猶麻疹論

痧疹之發,必欲盡透。故治麻疹,須要見於肌表者多,多則毒氣俱泄,然後腸胃不留餘毒。治痧,在肌表者,用刮;在血肉者,用放。亦猶治麻疹,須盡透肌表之謂也。

白話文:

關於痧脹的治療方式,類似於處理麻疹的方式。當痧疹或麻疹爆發時,必須讓它們完全地透出體外。因此,治療麻疹時,我們希望疹子能大量出現在皮膚表面,因為疹子越多,代表體內的毒素都已排出,這樣一來腸胃就不會殘留毒素。

對於痧脹的治療,如果病癥出現在皮膚表面,我們會使用刮痧的方式;如果病症深入到肌肉組織,我們就會採用放血的方法。這與治療麻疹的方式相似,都是希望疹子能徹底透出皮膚表面,以便排出所有毒素。

6. 痘麻穢觸相同

痘瘡為穢氣所觸,即時作變,痧脹也:麻疹為穢氣所觸,即時反隱,亦痧脹也;若暑氣時行不正之氣,感為痧者,詎無相類者歟。

治驗:

一陳姓婢十四歲,四月,壯熱煩悶,腹痛身重,斑痧遍體,脈微而細,觸穢之症也。閱腿彎痧筋,放七針,手指放十餘針,俱紫黑毒血,煩悶稍松,用寶花散、阿魏丸清茶微冷飲之,又付活血順氣之劑,腹痛遂止,斑痧漸散,身體輕快,痘即起發。視其形色,已四朝矣。後皆如期灌脹收靨而愈。可見痘中觸穢因痧而隱者,比比也。

白話文:

【痘瘡和麻疹受污穢氣影響相同】

痘瘡如果受到污穢之氣的影響,立刻就會發生變化,形成痧脹;同樣地,麻疹如果受到污穢之氣的影響,也會立即變得隱蔽,同樣會形成痧脹。如果在暑熱季節,感染了不正之氣,引發痧的情況,這和痘瘡、麻疹受污穢氣影響的症狀是不是也有相似之處呢?

【治療經驗】

一個十四歲的陳姓女僕,在四月份的時候,突然發高燒,感到煩悶,腹部疼痛,全身沉重,全身都佈滿了斑痧,脈搏微弱且細小,這是被污穢之氣觸碰的症狀。檢查腿部彎處的痧筋後,放了七針,手指放了十多針,排出的都是紫黑色的毒血,她的煩悶感稍微減輕。使用寶花散和阿魏丸,用微涼的清茶服用,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和順氣的藥物,腹痛隨即停止,斑痧逐漸消散,身體變得輕鬆,痘瘡開始發作。觀察其形態顏色,已經進入第四天。之後,痘瘡都按期灌脹並痊癒。這可以證明,痘瘡在感染污穢氣後因爲痧而變得隱蔽的情況,是相當常見的。

7. 兼痧傷寒不同辨

犯傷寒者,有外感三陽之寒,有直中三陰之寒,兼痧者,非可俱兼也。痧者,熱毒也,熱毒入里,內作腫脹;熱毒發外,肌膚腫脹,或升頭面,或散四肢,此等惡疾,俱由熱毒之氣所攻也。若直中三陰之真寒症,無有兼痧者,蓋三陰既已直中,則熱氣與寒氣所拒,無由而入也。

至於外感三陽,或先受痧而感寒,或先受寒而感痧,或痧毒驟發,熱極而生寒戰,甚至於手足厥冷,則俱有之。若先有痧而感寒者,知其慢痧,方可暫散寒邪而後治痧;先有寒而感痧者,痧症為重,當先治痧而後治寒。至如痧毒驟發熱極而生寒戰,手足厥冷者,緊痧也。若一誤服用發散、升提、溫飲之藥,須防時刻凶危,急用涼水飲之,稍解胸腹中熱脹之氣,然後或刮或放,用藥治之。

白話文:

在處理像傷寒這樣的疾病時,我們需區分是由外部感染了三陽的寒氣,或是直接中了三陰的寒氣,而如果同時出現了痧症,情況並非可以一起治療。痧症,其實是熱毒,熱毒一旦進入體內,會造成內部的腫脹;熱毒如果在體表爆發,則會導致皮膚肌肉的腫脹,可能在頭部,也可能在四肢,這些嚴重的病症,都是由熱毒氣體攻擊身體所導致的。對於直接中了三陰真寒的病狀,是不會同時出現痧症的,因為一旦三陰已經直接侵入,熱氣和寒氣相互抵觸,熱毒就無法再進入了。

然而對於由外部感染三陽的情況,可能是先得了痧症再受寒,也可能是先受寒再得痧症,或者痧毒突然爆發,熱度達到極點產生寒顫,甚至手腳冰冷,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如果先有痧症再受寒,這表示病情較輕,可以先暫時去除寒氣,再來處理痧症;如果是先受寒再得痧症,痧症會更嚴重,應先處理痧症再來治療寒症。例如,痧毒突然爆發,熱度極高導致寒顫,手腳冰冷,這是緊痧。如果誤用了散寒、升提、溫暖的藥物,必須防範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應立即使用冷水飲用,稍微緩解胸腹中的熱脹感,然後再進行刮痧或放痧,再進一步用藥治療。

8. 諸痛類痧辨

腹痛不一,有食、有氣、有火、有冷、有蟲、有積,俱似痧非痧,不可無辨。食者,失飢傷飽,聚中脘作痛,其症遇食即疼,胸膈飽悶,似痧者一,然按脈氣口必然有力可辨。若因冷食入胃,食與寒氣相搏於中,則心脾鬱結,胸脅滿悶,中脘作痛,似痧者二,然按脈氣口必然無力,但有嘈雜沖胸,噯氣吞酸可辨。

氣者因怒氣所傷,不得發越,胸膈氣塞沖激心脾,嘔逆噁心,吐不能出,其疼手不可按,坐臥不定,奔走叫呼,似痧者三,然按脈兩關必然洪大,餘部俱必應指,及刮之無痧,痧筋不現,可辨。火者,因熱作痛,胃火上逆,嘔吐酸水,必然口渴欲飲,飲入即吐,其症手足溫暖,面帶陽色,似痧者四,然按脈六部洪數,又與痧類,難以細分,必看痧筋,兼用刮法可辨。冷者,人屬虛寒,沉寒作痛,其脈必然平軟,似痧者五,但飲熱則安,飲冷痛發可辨。

蟲者,胃脘疼痛有如刀觸,痛極按心搔爬難定。兼之脈息無倫,徐疾不一,似痧者六,然蟲必有因,各有所喜,如茶蟲喜食茶葉,糖蟲喜食糖物,或泥或絮,或酒或鹽,其為蟲也,必有一好,食之便安,若遇檳榔、五靈脂殺蟲等藥,或藥性力薄,不能驅逐而出,勢必咬齒翻動腸胃,更加疼痛,可辨。

積者,舊有宿積,聚結腸胃,忽因行動,作痛作疼,似痧者七,然痧筋罕現,刮痧無影,可辨。如是辨之的確,方知痧痛詳明,治之得法。然此諸痛,又有兼痧者,將論脈閱筋而加察焉,鮮有不得其理矣。

白話文:

[對於各種類似痧病的疼痛的辨別]

腹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氣滯、火旺、受寒、寄生蟲或積滯等,這些情況雖然表現相似於痧病,但實際上並非痧病,我們必須加以區別。

如果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腹痛,通常會在中脘部位(胃的位置)感到疼痛,一吃東西就痛,而且胸部和膈肌會感到飽脹和悶熱,這和痧病很像,但診脈時會發現氣口脈搏強勁,可以此來辨別。

如果因為吃了冷的食物,食物和寒氣在胃裡相互作用,會導致心脾鬱結,胸部和脅骨感到滿悶,中脘疼痛,這也類似於痧病,但診脈時會發現氣口脈搏無力,且會有嘈雜、噁心、反酸的現象,可以此來辨別。

如果因為生氣導致氣滯,無法正常排出,會導致胸膈氣塞,衝擊心脾,引起嘔吐和噁心,疼痛到手不敢按,坐立不安,甚至奔走呼救,這也像是痧病,但診脈時會發現兩關脈搏洪大,其它部位脈搏反應明顯,刮痧後沒有痧點出現,可以此來辨別。

如果是因為火氣旺盛導致的疼痛,胃火上升,會嘔吐酸水,口渴想喝水,但喝了馬上又吐出來,手腳溫暖,臉色紅潤,這也像是痧病,但診脈時會發現全身脈搏洪大且急促,必須查看是否有痧點,同時使用刮痧法來辨別。

如果是因為體質虛寒導致的疼痛,身體寒冷導致疼痛,脈搏通常平軟,這也像是痧病,但喝熱水就會舒服,喝冷水疼痛就會加重,可以此來辨別。

如果是因為寄生蟲導致的疼痛,胃脘疼痛就像被刀割一樣,極度疼痛到抓心撓肺,脈搏無規律,快慢不一,這也像是痧病,但寄生蟲一定有特定的喜好,例如茶蟲喜歡喝茶,糖蟲喜歡吃甜食,或者泥蟲、絮蟲、酒蟲、鹽蟲等,只要吃它們喜歡的食物,疼痛就會緩解,如果遇到檳榔、五靈脂等殺蟲藥,或者藥效不足,無法驅除寄生蟲,它們就會咬牙切齒,翻動腸胃,增加疼痛,可以此來辨別。

如果是因為積滯導致的疼痛,以前有宿積在腸胃,突然活動會引起疼痛,這也像是痧病,但刮痧時很少會出現痧點,可以此來辨別。

只要能準確地辨別這些類似痧病的疼痛,就能詳細地瞭解痧痛,治療時也會更有針對性。然而,這些疼痛也可能同時伴有痧病,必須通過診脈和觀察痧筋來進一步辨別,這樣就不難找出真正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