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脹玉衡》~ 後卷 (1)
後卷 (1)
1. 痧脹看症法
治病須憑脈。若犯痧脹,則脈不對症,症不合脈,或云痧筋為據,亦為現外焉。且痧脹有為食積阻滯者,有為血痰阻滯者,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又或阻於左,或阻於右,或阻於兩腰脅,苟非辨症的確,求其中病也,難矣。故治痧脹,一見脈之不合,先看痧筋,次審氣色,三聽聲音,四推犯病之由。
其間或有食積血痰阻於上中下、左右各處之分,須細辨其病原,後用藥不誤也。凡痧脈有一部獨異,有六脈俱異,即有異之中,亦有陰陽虛實,脈之神氣可辨。要非一端可執,尚其審諸。
白話文:
治病要根據脈象診斷。如果病人患了痧脹,脈象和症狀不符,或說是痧筋為依據,這都是只看表面現象。而且痧脹有可能是食物積滯,也有可能是血痰阻滯,阻滯的位置可能在上、中、下,也可能在左、右,或在兩腰脅。如果不能準確辨別症狀,想要找出病因就很難。所以治療痧脹,首先要看脈象是否合適,其次要觀察痧筋,第三要聽聲音,第四要推測發病原因。
其中可能會有食物積滯或血痰阻滯在上下左右不同部位的情況,需要細心辨別病因,才能用藥準確。所有痧脹的脈象,可能只有一部脈象異常,也可能六脈都異常,即使異常之中,也存在著陰陽虛實,可以從脈象的神氣來分辨。所以不能執著於單一方面,需要綜合判斷。
2. 放痧辨
或曰子於痧也。有先用藥而放刮者,有先放刮而用藥者。非放與刮,治更無別法歟。曰放刮之法,猶犯傷寒太陽經症,必用羌活、麻黃等藥,少陽經症,必用柴胡,黃芩等藥。症有所犯,治有所宜。凡氣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臟腑經絡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藥療之無足怪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您談到痧症,有先用藥再放血刮痧的,也有先放血刮痧再用藥的。難道除了放血刮痧之外,就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嗎?」
我答道:「放血刮痧的方法,就像治療傷寒太陽經症,必須用羌活、麻黃等藥物;治療少陽經症,必須用柴胡、黃芩等藥物一樣。不同的症狀,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氣分有痧宜用刮痧,血分有痧宜用放血,這是不可變通的原則。至於臟腑經絡有痧,例如昏迷不醒等症狀,就無法單靠放血刮痧治療,必須同時用藥物來治療,這也是很合理的。」
3. 痧脹麻疹不同辨
麻疹之發,因傷風熱故身體壯熱,咳嗽煩悶,即是癍疹之候。麻疹在他方,有名厝子,有名蚤疹,在槜李則名痧子,而痧脹亦名為痧,不可不辨。麻疹因傷風,肌表必虛,則毒氣乘虛而泄,故藥雖或涼仍可用熱飲。若痧脹,或因穢氣所觸,或因暑氣所感,或動時行不正之氣,或乘伏寒伏熱過時而來。
總不起於外傷風熱,故肌表必實,實則熱毒之氣既脹於胸腹腸胃之中,若更用熱飲,則熱氣適助其腫脹,無從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時脹死,此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麻疹發病是因為風寒入侵,導致身體發熱、咳嗽、呼吸不暢,這是疹子要發出來的徵兆。麻疹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厝子」,有的叫「蚤疹」,在槜李地區則稱之為「痧子」,而痧脹也稱為「痧」,要小心分辨。麻疹是由於風寒引起的,導致肌表虛弱,毒氣趁虛而入,因此即使藥物偏涼,也可以用熱飲。然而,痧脹可能是因為穢氣侵襲、暑氣感染、運動時寒氣侵入,或是在冬天或夏天過時而來,總之,它不是因為外傷風寒引起的,所以肌表必定強健。強健的肌表代表熱毒之氣在胸腹、腸胃裡聚集,如果再用熱飲,就會助長熱氣,導致腫脹無法消退,因此容易造成當場脹死,不可不慎。
4. 痧脹治猶麻疹論
痧疹之發,必欲盡透。故治麻疹,須要見於肌表者多,多則毒氣俱泄,然後腸胃不留餘毒。治痧,在肌表者,用刮;在血肉者,用放。亦猶治麻疹,須盡透肌表之謂也。
白話文:
出痧或疹子時,必須讓它們完全穿透表皮。因此,在治療麻疹時,我們需要看到大量的疹子出現於皮膚表面,因為疹子越多,體內的毒素就會越快被釋放,這樣就能確保腸胃不會留下任何毒素。
對於出痧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刮痧的方法來促進皮膚表面的流通,對於深層的血肉部分,則會使用放血的方式。這與治療麻疹時必須讓疹子充分穿透皮膚表層的原則是一致的。
5. 痘麻穢觸相同
痘瘡為穢氣所觸,即時作變,痧脹也:麻疹為穢氣所觸,即時反隱,亦痧脹也;若暑氣時行不正之氣,感為痧者,詎無相類者歟。
治驗:
一陳姓婢十四歲,四月,壯熱煩悶,腹痛身重,斑痧遍體,脈微而細,觸穢之症也。閱腿彎痧筋,放七針,手指放十餘針,俱紫黑毒血,煩悶稍松,用寶花散、阿魏丸清茶微冷飲之,又付活血順氣之劑,腹痛遂止,斑痧漸散,身體輕快,痘即起發。視其形色,已四朝矣。後皆如期灌脹收靨而愈。可見痘中觸穢因痧而隱者,比比也。
白話文:
痘瘡和麻疹都是因為接觸到穢氣而引起的,痘瘡是馬上就出現變化,麻疹則是先隱藏起來,之後才發作,這兩種病症都屬於痧脹。如果是在暑氣盛行的季節,感染了不正之氣,出現痧症,難道跟這兩種病症沒有相似之處嗎?
有一個姓陳的婢女,十四歲,在四月的時候,突然發燒、煩躁不安、肚子痛、身體沉重,身上長滿了斑痧,脈搏微弱而細小,這是接觸穢氣的症狀。我觀察到她腿彎的痧筋,放了七針,手指也放了十幾針,針孔都流出紫黑色的毒血,她感到煩悶稍微緩解,我就給她服用寶花散和阿魏丸,用溫涼的茶水送服,另外再配一些活血順氣的藥物,結果她的肚子痛就消失了,斑痧也慢慢散去,身體變得輕快,痘疹也開始出現。從疹子出現的時間來看,已經過了四天了。後來,痘疹按照正常程序,逐漸長大、成熟,然後消退,最後痊癒。由此可見,痘瘡中因為接觸穢氣而隱藏起來的,其實有很多。
6. 兼痧傷寒不同辨
犯傷寒者,有外感三陽之寒,有直中三陰之寒,兼痧者,非可俱兼也。痧者,熱毒也,熱毒入里,內作腫脹;熱毒發外,肌膚腫脹,或升頭面,或散四肢,此等惡疾,俱由熱毒之氣所攻也。若直中三陰之真寒症,無有兼痧者,蓋三陰既已直中,則熱氣與寒氣所拒,無由而入也。
至於外感三陽,或先受痧而感寒,或先受寒而感痧,或痧毒驟發,熱極而生寒戰,甚至於手足厥冷,則俱有之。若先有痧而感寒者,知其慢痧,方可暫散寒邪而後治痧;先有寒而感痧者,痧症為重,當先治痧而後治寒。至如痧毒驟發熱極而生寒戰,手足厥冷者,緊痧也。若一誤服用發散、升提、溫飲之藥,須防時刻凶危,急用涼水飲之,稍解胸腹中熱脹之氣,然後或刮或放,用藥治之。
白話文:
罹患傷寒的人,有受到外感三陽之寒的,也有直接侵入三陰之寒的,同時出現痧症的,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痧症是熱毒,熱毒侵入內部,會造成內臟腫脹;熱毒發散到外部,會造成皮膚腫脹,或是上升至頭面,或是散佈到四肢,這些惡疾,都是由於熱毒之氣所攻擊造成的。
如果直接侵入三陰之寒的真寒症,就不會有痧症,因為三陰已經被寒氣入侵,熱氣無法進入。
至於外感三陽,可能是先染上痧症然後再受寒,也可能是先受寒然後再染上痧症,或是痧毒突然發作,熱氣極盛而產生寒戰,甚至手腳冰冷,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先有痧症然後再受寒,就知道是慢性的痧症,可以先暫時散寒邪氣,再治療痧症;如果先受寒然後再染上痧症,痧症較為嚴重,應先治療痧症,再治療寒症。至於痧毒突然發作,熱氣極盛而產生寒戰,手腳冰冷的,是嚴重的痧症。如果誤服發散、升提、溫熱的藥物,必須小心隨時會有危險,要趕快喝涼水,稍微緩解胸腹中熱脹的氣,然後再刮痧或放血,用藥物治療。
7. 諸痛類痧辨
腹痛不一,有食、有氣、有火、有冷、有蟲、有積,俱似痧非痧,不可無辨。食者,失飢傷飽,聚中脘作痛,其症遇食即疼,胸膈飽悶,似痧者一,然按脈氣口必然有力可辨。若因冷食入胃,食與寒氣相搏於中,則心脾鬱結,胸脅滿悶,中脘作痛,似痧者二,然按脈氣口必然無力,但有嘈雜沖胸,噯氣吞酸可辨。
氣者因怒氣所傷,不得發越,胸膈氣塞沖激心脾,嘔逆噁心,吐不能出,其疼手不可按,坐臥不定,奔走叫呼,似痧者三,然按脈兩關必然洪大,餘部俱必應指,及刮之無痧,痧筋不現,可辨。火者,因熱作痛,胃火上逆,嘔吐酸水,必然口渴欲飲,飲入即吐,其症手足溫暖,面帶陽色,似痧者四,然按脈六部洪數,又與痧類,難以細分,必看痧筋,兼用刮法可辨。冷者,人屬虛寒,沉寒作痛,其脈必然平軟,似痧者五,但飲熱則安,飲冷痛發可辨。
白話文:
肚子痛的原因很多,有吃錯東西的,有氣引起的,有火氣上來的,有受寒的,有蟲引起的,也有積食的,這些症狀都跟痧病很像,但又不能完全算作痧病,一定要仔細辨別。
吃錯東西的,可能是因為餓了吃太多,或者飽了又吃,食物在胃裡積聚,導致中脘部位疼痛。這種情況下,一吃東西就疼,胸口感覺堵塞,很像痧病,但摸脈的時候會發現氣口有力,就能分辨出來。
如果因為吃冷的東西導致胃寒,寒氣和食物在胃裡互相影響,就會造成心脾鬱結,胸口兩側感覺堵塞,中脘部位疼痛,也很像痧病。但摸脈的時候會發現氣口無力,而且會覺得胸口有東西往上衝,打嗝、胃酸等症狀,就可以辨別出來。
氣引起的,是因為生氣憋著,不能發泄出來,氣體堵塞在胸口,刺激心脾,導致嘔吐、噁心,想吐卻吐不出來,疼痛難忍,無法躺下,坐立不安,到處走動,還會大喊大叫,看起來也很像痧病。但摸脈的時候會發現兩關脈洪大,其他脈位也都很明顯,而且刮痧的時候沒有痧痕,痧筋也不明顯,就能分辨出來。
火氣上來的,是因為身體太熱,胃火上逆,導致嘔吐酸水,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就吐出來。這種情況下,手腳溫暖,臉色紅潤,看起來也像痧病。但摸脈的時候會發現六個脈位都洪數,跟痧病很相似,很難區分,這時候就要看痧筋,並且配合刮痧的方法才能辨別出來。
受寒的,是身體虛寒,寒氣導致疼痛,摸脈的時候會發現脈象平軟,也很像痧病。但喝熱水就能緩解,喝冷水就加重疼痛,就可以分辨出來。
蟲者,胃脘疼痛有如刀觸,痛極按心搔爬難定。兼之脈息無倫,徐疾不一,似痧者六,然蟲必有因,各有所喜,如茶蟲喜食茶葉,糖蟲喜食糖物,或泥或絮,或酒或鹽,其為蟲也,必有一好,食之便安,若遇檳榔、五靈脂殺蟲等藥,或藥性力薄,不能驅逐而出,勢必咬齒翻動腸胃,更加疼痛,可辨。
積者,舊有宿積,聚結腸胃,忽因行動,作痛作疼,似痧者七,然痧筋罕現,刮痧無影,可辨。如是辨之的確,方知痧痛詳明,治之得法。然此諸痛,又有兼痧者,將論脈閱筋而加察焉,鮮有不得其理矣。
白話文:
蟲痛是指胃脘疼痛,感覺像刀子刺一樣,痛到極點時,會按著胸口、抓撓身體,難以安穩。同時,脈搏呼吸也不規律,忽快忽慢,跟痧病相似。但蟲痛一定有原因,每種蟲都有各自喜歡的東西,比如茶蟲喜歡吃茶葉,糖蟲喜歡吃糖,或者泥土、棉絮、酒、鹽等等。因為是蟲,一定有它喜歡的東西,吃了就舒服。如果遇到檳榔、五靈脂等殺蟲藥,或者藥效不夠強,不能把蟲驅逐出去,蟲就會咬著牙齒,翻滾腸胃,更加疼痛,這就可以辨別出來。
積痛是指舊有的積食,堆積在腸胃裡,突然活動時,就會疼痛,跟痧病相似。但痧筋很少出現,刮痧也沒有痕跡,這就可以辨別。如果能確實辨別,就能清楚地知道痧病的疼痛,才能對症下藥。不過,這些疼痛中也有一些兼有痧病的症狀,需要觀察脈象和痧筋,仔細察看,很少會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