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阿魏丸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沉香阿魏丸主治寒凝氣滯、血脈不通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滿、噯氣、便溏等症,而五靈脂可助其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改善氣滯血瘀之症。
- 行氣消積: 五靈脂亦具行氣消積功效,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氣機阻滯,有助於消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沉香阿魏丸中,沉香、阿魏等藥物亦具行氣止痛之效,與五靈脂相輔相成,增強藥效,協同治療寒凝氣滯、積滯不消之症。
沉香阿魏丸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脾胃: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沉香阿魏丸以理氣止痛、消積化滯為主要功效,陳皮加入可助藥力達脾胃,使藥效更顯著。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 阿魏性寒,沉香味辛、苦,性微溫。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與沉香、阿魏等藥物配伍,能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肝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 理氣健脾: 青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與阿魏等藥物配合,可增強健脾消食的作用,進一步緩解因脾胃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薑黃味辛性溫,入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腫止痛的功效。沉香阿魏丸主治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腸鳴、便祕等症,薑黃可助其行氣散結,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薑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瘀血,配合阿魏、沉香等藥物,增強其止痛功效。
綜上所述,薑黃在沉香阿魏丸中起着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蓬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消食積、化癥瘕、行氣止痛之功效。沉香阿魏丸以理氣止痛為目的,而蓬莪朮可助其消食化滯,促進藥效發揮。
- 協調藥性:沉香阿魏丸中阿魏、沉香性偏燥熱,易傷津液,而蓬莪朮性溫和,可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蓬莪朮與沉香、阿魏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理氣止痛的效果。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破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沉香阿魏丸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經行腹痛、癥瘕積聚等,三稜可協同沉香、阿魏等藥材,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消癥散結: 三稜還具有消癥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乳房腫塊等。沉香阿魏丸中加入三稜,可增強其消癥散結作用,輔助治療各種瘀血阻滯所致的病症。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瘀止痛之功效。其能疏肝理氣,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消食積滯,解決因食積不消導致的脘腹脹滿、噯氣泛酸等症狀。
- 緩解便祕: 枳殼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沉香阿魏丸常用於治療肝胃氣滯、腹痛、便祕等症,枳殼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的通便效果,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烏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方中阿魏、沉香等藥材偏於行氣止痛,烏藥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止痛之效,並溫暖脾胃,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利用。
- 溫脾散寒:沉香阿魏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腹瀉、寒疝、睪丸腫痛等症。烏藥溫脾散寒,可溫暖脾胃,化解寒凝,並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改善寒凝氣滯之症。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其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的功效。
沉香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疼痛、腸鳴泄瀉等症狀。木香作為理氣藥,能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同時,木香也具備 健脾消食 的作用,能改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降逆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腹部疼痛,特別是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腹痛,與阿魏協同作用,起到更加顯著的止痛效果。
- 溫中止嘔: 沉香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與阿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止嘔的效果。
沉香阿魏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阿魏能有效疏解肝氣,緩解疼痛。
- 溫中散寒,健脾開胃:阿魏還能溫中散寒,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沉香阿魏丸中加入阿魏,能夠協同沉香等藥材,達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等功效,用於治療多種脾胃疾病。
主治功效
沉香阿魏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消癥。
- 薑黃:散寒除濕、行氣解鬱。
- 青皮:理氣健脾、疏肝解鬱。
- 蓬莪朮:破血通經、祛風除溼。
- 三稜:利水消腫、殺蟲滅菌。
- 枳殼:開胃消食、舒緩胸悶。
- 烏藥:調節情緒、安神助眠。
- 沉香:溫肺降逆、鎮咳平喘。
- 阿魏:補益脾胃、滋陰潤燥。
主治:
根據《痧脹玉衡》及《齊氏醫案》等古籍記載,沉香阿魏丸主要用於治療「痧氣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轉側。」等症狀,也可用於瘟痧、痧毒攻心、痧痢等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中多個醫案的描述和用藥來看,「痧」病主要表現為邪氣(如暑熱、穢惡之氣、瘟疫之氣等)侵犯人體,導致氣血阻滯、壅塞不通,甚至出現昏迷等危重症狀。根據不同的「痧」症,其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如:
- 暑熱穢氣觸犯心經: 可見發暈、昏迷、兩寸脈芤而散、餘脈如常,重按歇指等。
- 瘟痧: 可見惡寒發熱、頭面腫脹、心胸煩悶、或寒熱如瘧、心腹絞痛、吐瀉不已、六脈沉緊或俱伏等。
- 痧痢: 可見發熱、下痢血水、肛門急迫、腹痛異常、嘔噦不食、脈遲數不常或時歇指等。
- 食積為患: 可見腹中絞痛、右脅下塊、大痛不止、脈沉實而弦緊等。
針對「痧」的病機,沉香阿魏丸的藥物組成體現了以下治療原則:
- 理氣活血,祛瘀通絡: 五靈脂、青皮、蓬莪朮、三稜、薑黃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破血通經、行氣解鬱的功效,可疏通壅滯的氣血,緩解疼痛、昏迷等症狀。
- 溫中散寒,除濕化濁: 方中多用溫性藥物,如薑黃、沉香等,並配合阿魏補益脾胃、滋陰潤燥,可以溫中散寒,祛除體內寒濕之邪,改善脾胃功能。
- 消食導滯,通腑降氣: 枳殼、烏藥等藥物具有開胃消食、舒緩胸悶、調節情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食積、腹脹等症狀。
- 針對不同兼症加減應用: 在具體應用中,醫家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對沉香阿魏丸進行加減。例如,痧痢患者,常加用當歸、山楂、紅花、赤芍、澤蘭、童便等藥物以涼血止痢、活血化瘀;食積化熱者,可加大黃以清熱瀉下;痰濕阻滯者,可加貝母、白芥子以化痰散結等。
總結:
沉香阿魏丸是一個以理氣活血、祛瘀通絡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針對「痧」證氣血壅滯的病機而設。在臨床應用中,醫家常將其作為基礎方,並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此方劑在古代醫案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痧症,且療效顯著,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如有不適,請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阿魏丸,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五靈脂1兩,廣皮1兩,青皮7錢,天仙子7錢,薑黃7錢,蓬朮7錢,三棱7錢,枳殼6錢,白豆仁5錢,烏藥5錢,木香2錢,沉香2錢,阿魏1錢。 主治:痧氣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轉側。
沉香阿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沉香(銼)、木香、丁香、蓽澄茄、茴香子(炒)、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薑(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檳榔(銼)、阿魏(醋和面裹煨熟,去面,研)各等分。 主治:胃心痛,腹脅虛脹,胸膈不利,痰逆不思食,嘔吐酸水。
沉香阿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沉香(銼)半兩,阿魏(研)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半兩,檳榔(銼)半兩,蓬莪朮(炮,銼)半兩,青橘皮(去白,米醋炙)1分,吳茱萸(醋炒)1分,青木香1分,茴香子(炒)1分,硇砂3兩(細研,湯泡,紙濾取清,入銀石器內煎成霜,研入藥)。 主治:腎臟風虛勞氣,奔衝悶亂。
沉香阿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沉香3分,木香3分,川芎半兩,當歸(銼,焙)半兩,蓬莪朮(炮)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延胡索半兩,檳榔(銼)半兩,吳茱萸(醋浸1宿,炒)半兩,益智仁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乾薑(炮)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阿魏1兩半(瓷器中醋浸1宿,生絹濾去砂,入面煮糊)。 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食毒,脾胃中宿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