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香丸

J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9%
肺經 16%
肝經 12%
腎經 6%
三焦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集香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化濕止嘔: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化濕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阻中焦、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白荳蔻能有效緩解,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行氣止痛:白荳蔻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胸悶氣滯、脘腹疼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集香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理氣消積,健脾開胃。集香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而砂仁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增強藥效。
  2. 芳香醒脾: 砂仁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集香丸中加入砂仁,不僅能治療脾胃疾病,更能改善患者的食慾,提高生活品質。

集香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脹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
  2. 健脾和胃:木香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總而言之,木香在集香丸中起著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脾功能,緩解相關的消化系統疾病。

集香丸中包含薑黃,主要原因在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薑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同時,薑黃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

因此,在集香丸中加入薑黃,可以加強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集香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丁香可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
  2. 行氣止痛,殺蟲解毒:丁香還能行氣止痛,殺蟲解毒。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蟲積腹痛等症,丁香可起到行氣止痛、殺蟲解毒的作用。

總而言之,丁香在集香丸中的作用是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併兼具行氣止痛、殺蟲解毒之效,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集香丸」方劑中包含「香附」,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 香附還具有健脾消食、化積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香附亦能發揮療效。

因此,將香附納入「集香丸」方劑中,旨在通過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調和脾胃、健脾消食的作用,達到治療肝脾不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之目的。

集香丸中包含麝香,乃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通開竅,能醒神開竅,對於神志昏迷、中風痰迷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活血止痛: 麝香能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止痛功效。

集香丸中以麝香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集香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集香丸通常由多味藥材組成,各藥性可能有所偏頗,甘草可起到平衡各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達到協調作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如益氣補脾、緩解咳嗽、清熱解毒等。在集香丸中,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起到輔助作用,使整體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集香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古籍文獻,集香丸主要針對氣機阻滯、脾胃不和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 理氣止痛: 集香丸廣泛用於治療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胸膈痛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等症狀。《奇效良方》明確指出其「治一切氣,胸膈痛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亦有類似描述。此外,《衛生寶鑒》亦提及本方可治「心腹滿悶疼痛」。
  • 消食導滯: 本方能消散積聚、?癖、氣塊。《衛生寶鑒》提及可「消散積聚、?癖、氣塊」。《奇效良方》則記載其能「治傷生冷,宿食不消」。《御藥院方》亦言其「消積磨塊,去痰療癖」。這顯示集香丸能處理因飲食不節所引起的消化不良、積食等問題。
  • 和胃降逆: 集香丸可治療噫氣吞酸、嘔逆噁心等胃氣上逆之症。《奇效良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皆有「噫氣吞酸,嘔逆噁心」之記載。這說明集香丸能幫助恢復胃氣的正常運行,從而緩解相關症狀。
  • 寬中順氣,消宿酒: 本方亦具有寬中順氣、消宿酒之效。《奇效良方》明確指出,常服本方可「寬中順氣,消宿酒,進飲食,磨積滯,去症塊」。這表示集香丸不僅能治療疾病,還能作為日常保健,改善消化功能,緩解因飲酒過量所導致的不適。
  • 治療脾胃不和: 針對因飲酒過傷、脾胃不和等原因所引起的食慾不振,集香丸亦有治療效果。《奇效良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均提及此點。
  • 調經止痛: 方中含有香附,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這暗示集香丸亦可緩解因肝氣鬱滯導致的經期不適。

治療原理分析:

集香丸的組方原理是利用多味辛香走竄的藥物,以達到行氣開鬱、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目的:

  • 行氣解鬱: 木香、香附具有疏肝理氣、解鬱之功,可解除氣機鬱滯,使氣血運行暢通。
  • 溫中散寒: 丁香、白豆蔻、砂仁等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能驅散脾胃之寒邪,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
  • 消食導滯: 姜黃能活血化瘀,推動積滯之物排出。
  • 醒神開竅: 麝香具有醒腦提神、開竅之效,可幫助氣機運行,並能緩解因氣機不暢引起的精神不振。
  • 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且能益氣,防止辛香藥物耗傷正氣。

重要藥味的作用歸納:

  • 益智仁: 諸多醫家均提及益智仁的特殊性。它本為脾藥,但於集香丸中入肺,在不同方劑中能入不同臟腑,體現了中藥的「引經」作用。益智仁辛溫,能溫脾補腎,亦有收澀之性,防止氣機耗散。
  • 蓬莪朮: 《本草綱目》、《湯液本草》、《本草擇要綱目》等書提到蓬莪朮能破氣中之血,發諸香,雖為泄劑,但亦能益氣。故可用於氣短不接續之症,是理氣行血的重要藥味。
  • 其他藥味: 如丁皮、茴香、青皮、陳皮、川楝子等,均有理氣、行氣、消滯的作用,與主藥配合,增強療效。

需注意的方面:

部分醫家如李杲、薛立齋亦提到集香丸若使用不當,恐有傷氣之虞。李杲認為,若不辨證就濫用集香丸等熱藥,會遺留藥之熱性,重傷元氣,導致「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等症狀。《本草詳節》亦指出,益智仁多服會「耗神氣」。因此,本方雖效佳,但仍需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總結:

集香丸是一個以理氣為主,兼顧溫中、消食、化瘀的複方製劑,適用於因氣機鬱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胸腹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它的治療原理是通過辛香走竄之藥,疏通氣機,溫散寒邪,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但需注意的是,此方性偏溫燥,若不辨證施治,則恐有傷氣之虞。

傳統服藥法


白豆蔻仁4兩,縮砂仁4兩,木香(不見火)4兩,薑黃4兩,丁香(不見火)6兩,香附子(炒去毛)4兩8錢,麝香(研)8錢,甘草16兩(納2兩入藥,14兩搗汁煎膏)。
寬中順氣,消宿酒,進飲食,磨積滯,去症塊。
上為細末,入蜃香拌勻,用甘草膏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2丸,細嚼咽津,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食慾不振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下垂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集香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三。 組成:丁皮1兩,茴香1兩,益智1兩,荊三棱1兩,青皮1兩,莪朮1兩,陳皮1兩,川楝子1兩,巴豆半兩(和皮米炒黑,去米不用)。 主治:傷生冷,宿食不消。

集香丸,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京三棱1兩,廣荗1兩,青皮1兩,陳皮1兩,丁香皮1兩,益智1兩,川楝子1兩,茴香1兩,巴豆(和皮,米炒焦)5錢。 主治:消積滯。主治:傷生冷硬物不消。

集香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三。 組成:附子2個(各重5錢半以上者,須得正坐好者,炮裂,去皮臍,剜作甕兒),硇砂(水化開,盞子內焙乾)、木香7錢半,蓽茇(直者)1兩,破故紙1兩(炒)。 主治:消積磨塊,祛痰療癖。主治:一切積滯,不拘老弱虛損者。

集香丸, 出處:《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白豆蔻仁4兩,縮砂仁4兩,木香(不見火)4兩,薑黃4兩,丁香(不見火)6兩,香附子(炒去毛)4兩8錢,麝香(研)8錢,甘草16兩(納2兩入藥,14兩搗汁煎膏)。 主治:寬中順氣,消宿酒,進飲食,磨積滯,去癥塊。主治:一切氣疾,胸膈痛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噫氣吞酸,嘔吐惡心,不思飲食,或因酒過傷,脾胃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