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痺湯

蠲痺湯

JUAN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17%
肺經 16%
心經 12%
膀胱經 8%
腎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5-21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疼痛痛風,坐骨神經痛,偏頭痛,頭痛,臀部痠痛,顳顎關節痛,腕部關節痛,踝關節疼痛,手肘關節痛,四肢關節疼痛,肩關節痛,肩頸痠痛,全身酸痛

症狀上肢手部麻木

現代疾病骨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五十肩,痛風,僵直性脊椎炎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作用在於補血養血,調和營衛,有助於改善風痹症的氣血瘀滯問題。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促進血液循環,使經絡通暢,緩解風寒濕邪對肌肉、關節的阻滯。《本草綱目》記載當歸「和血補血」,與白芍合用能養血柔肝,舒緩疼痛與麻木。同時,當歸可協助羌活、防風等藥物祛風除濕,使氣血運行順暢,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蠲痹湯中羌活,主要作用是祛風勝濕,通絡止痛,特別善於治療上半身的風濕痹痛。《本草匯言》記載羌活「條達肢體,通暢血脈,發散風寒風濕」,能驅散侵襲肌肉、關節的風寒濕邪,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肩臂疼痛與活動不便。羌活歸足太陽經與手太陽經,與防風配伍,可增強祛風除濕之力,使經絡暢通,改善風痹導致的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蠲痹湯中薑黃主要作用是活血行氣,通絡止痛,尤其擅長治療肩臂疼痛。《本草綱目》記載薑黃「治風痹臂痛」,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關節僵硬與疼痛。薑黃歸肝、脾經,具有「橫行手臂」的特性,可有效緩解風濕痹阻所致的肩臂拘攣、麻木及活動困難。與當歸、白芍合用,能補血活血,使氣血暢行,從而加強祛風除濕、舒筋止痛的療效。

蠲痹湯中黃耆主要作用是補氣實衛,祛風除濕,加強機體對風寒濕邪的抵抗力。《本經逢源》記載黃耆「同防己、防風則除風濕」,能助防風祛風除濕,並增強衛氣,防止邪氣再侵。黃耆亦能補氣生血,促進氣血運行,使經絡通暢,減少風痹導致的氣血瘀阻、肌肉僵硬和關節疼痛。與當歸、白芍配伍,可調和營衛,使祛邪不傷正,達到益氣固表、祛風止痛的功效。

蠲痹湯中白芍主要作用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和營衛。《本草備要》記載白芍「養血斂陰,舒筋柔肝」,能改善風痹導致的筋脈拘攣、疼痛及手足麻木。白芍與當歸配伍,可補血養血,使氣血運行暢通,減少風寒濕邪對經絡的阻滯。與羌活、防風同用,不僅能祛風止痛,還可避免燥烈傷陰,使筋脈舒展,緩解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從而增強全方的治療效果。

蠲痹湯中防風主要作用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調和營衛。《本經疏證》記載防風「通陽中之陰,即除濕以絕風之源」,能祛除風邪並改善風濕痹阻所致的關節疼痛與肌肉麻木。防風性質溫和,既能祛風解表,又不過度耗散正氣,適用於風痹證的治療。與羌活配伍,可增強祛風勝濕之效,使經絡暢通,並與黃耆同用,兼顧祛邪與扶正,使氣血運行順暢,緩解疼痛與僵硬。

蠲痹湯中甘草主要作用是補氣益中,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神農本草經》記載甘草「解毒緩急,調和百藥」,可減緩其他藥物的刺激性,使方劑整體藥性更加平和。甘草與黃耆配伍,可增強補氣實衛之效,幫助正氣抵禦風寒濕邪,減輕風痹導致的氣血瘀阻。與白芍合用,能舒緩筋脈拘攣,減少痙攣性疼痛,促進經絡暢通,同時防止燥熱藥物過度耗傷正氣,使治療效果更為溫和而持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蠲痺湯

蠲痹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除濕、補益氣血、調和營衛」,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風痹症。

「蠲」是指去除,「痹」指的是由濕氣引起的疾病,也可以指疼痛。此方劑具有祛風除濕、補益氣血的作用,能夠去除病邪、治療痹症,因此被稱為「蠲痹湯」。

可改善症狀包括:身體疼痛、頸背僵硬、肩膀、手臂、肘部疼痛,活動困難、手腳麻木...等症狀,這些都是典型的風痹症狀。

是由於風邪侵襲經絡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蠲痹湯的藥物配伍針對性強,能有效祛風散邪、除濕通絡、活血止痛,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諸病源候論》提到:「痹症是由風、寒、濕三氣混合侵襲身體而形成的,導致肌肉變得僵硬,甚至產生疼痛。」

風、寒、濕三氣混合侵襲身體而形成痹痛
風、寒、濕三氣混合侵襲身體而形成痹痛

這種病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皮膚腠理(即毛孔)開合失常,導致風邪入侵體內。其中,「風邪」是三氣(風、寒、濕)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素問·痹論》指出:「痹症影響經脈時,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暢;影響肌肉時,則會造成麻木不仁。」

《素問·逆調論》也說:「營氣不足則身體麻木,衛氣不足則行動不靈活。」

蠲痹湯是一個經典的祛風濕、益氣血、調營衛的方劑,其藥物組成看似簡單,但配伍精妙,針對風痹的病機環環相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治療原理:

1.祛風散邪,直擊病因

羌活、防風這兩味藥是方中的核心祛風藥。羌活辛溫苦燥,善於祛上焦風濕,尤其擅長散太陽經風邪,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針對風痹引起的頸背僵硬、肩膀手臂疼痛等上部症狀效果顯著。

《醫學啟源》也提到:「羌活可治四肢關節疼痛,特別是太陽經的風證。」防風則是「祛風藥中的潤劑」,《本經疏證》認為:「防風能調節陽氣中的陰氣,除濕以杜絕風邪的根源。」

《長沙藥解》也說:「防風能引經絡,驅除濕邪,通暢關節,止痛,舒緩僵硬,改善肢體不靈活,甚至能幫助癱瘓的恢復。」

羌活偏於祛上部風邪,防風則偏於祛表部風邪,兩藥合用,加強了祛風散邪的力量,直接針對風痹的病因(風邪)。

運用中藥可以去風除濕,疏通經絡
運用中藥可以去風除濕,疏通經絡

2.除濕通絡,疏通經絡

薑黃辛溫苦,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改善因風濕阻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緩解疼痛和活動不利。薑黃的溫性也有助於驅散寒濕,與羌活、防風共同作用,增強祛風除濕的療效。

3.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黃耆(蜜炙):甘溫,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的功效。風痹日久,容易耗傷氣血,導致正氣不足。黃耆大補脾肺之氣,能補充元氣,增強體質,扶助正氣以抗邪。黃耆能固表止汗,增強機體的防禦能力,防止風邪再次入侵,並能促進營衛調和。蜜炙後,黃耆的補氣作用更強,且潤燥,更適合氣虛體質。

當歸(酒浸)甘辛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風痹病程較長,也容易耗傷陰血,導致血虛。當歸能補養血液,改善血虛症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和麻木。酒浸當歸能增強其活血通絡的功效,更適合治療痹痛。

白芍苦酸微寒,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白芍能養血滋陰,與當歸共同補養陰血,以柔肝舒筋,緩解因血虛筋脈失養導致的拘攣疼痛。

最後運用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使方中各藥物協調作用,減少副作用、緩急止痛的功效。

本方的核心原則:以祛風除濕為主,輔以益氣養血,兼顧驅邪與補正,調和營衛,形成既能散邪,又不傷正氣的治療方案。

自宋代以來,蠲痹湯在各類醫書典籍中皆有記載,且隨時代發展,劑量與煎服方法有所調整(註1)。

例如:楊氏蠲痹湯,用當歸先用酒浸一宿,以取其發散之性,增強活血散瘀的功效。魏氏家藏方,在楊氏蠲痹湯的基礎上,增加白朮、附子、薏苡仁,以加強散寒祛濕之功,適用於寒濕偏盛者。

現代研究發現,運用中藥止痛效果很好
現代研究發現,運用中藥止痛效果很好

蠲痹湯因其療效顯著,後世醫家多以此方為基礎,根據患者情況靈活加減使用,成為治療風寒濕痹的常用方劑之一。

若將近代對於蠲痹湯的期刊論文超過500篇進行分析,發現可以改善以下疾病,可見其功效之強大且穩定,疾病清單如下:肩周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脊柱關節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肱骨外上髁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頸型頸椎病、凍結肩(肩關節周圍炎)、肩袖損傷、神經根型頸椎病、梨狀肌綜合症、痛風/痛風性關節炎、大骨節病、腰背肌筋膜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胸痹(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慢性腎臟病、髕股關節炎、肩手綜合症、原發性乾燥綜合症、腰椎管狹窄症、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紅斑性肢痛症、貝赫切特綜合症、膝關節滑膜炎、椎旁肌損傷、肢端壞疽、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胸痛、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臂叢神經炎、兒童髖關節滑膜炎、書寫痙攣症、偏頭痛、頑固性外傷性頭痛、小兒麻痹後遺症、精神分裂症、絕經後骨質疏鬆症。


註1:韋雯怡,羅宇東,李芳嬋,等.經典名方蠲痹湯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24。

傳統服藥法


【組成】 當歸(去頭部),用酒浸泡一夜 羌活(去根部)、薑黃、黃芪(蜜炙)、白芍藥、防風(去根部),各 45克 , 炙甘草15克。將上述藥材切碎成小片。每次服用 15克。

【用法】取 15克藥材,加入 兩碗水,再加牛膝、生薑片及 紅棗三枚,一起煎煮至剩 一碗,去掉藥渣,溫服。 服用時間不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偏於溫補,因此痹證若屬於風濕熱實證者,則不宜使用。本方亦可利用藥渣外敷或煎水薰洗患處,但薰洗後宜避風寒。

相關證候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