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子散

益母草子散

YI MU CAO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八十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28%
脾經 21%
腎經 14%
心包經 6%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草子散中的益母草,乃因其藥性而得名。其性味苦寒,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

方劑中加入益母草,主要針對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血等症。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緩解痛經症狀;其清熱解毒之效,能消除炎症,幫助身體恢復;利尿消腫之效則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水腫。因此,益母草在益母草子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有效成分之一。

益母草子散中加入劉寄奴,是基於兩味藥材的協同作用,以增強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

益母草性涼,擅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而劉寄奴性溫,善於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兼有驅蟲之效。

兩者合用,一寒一熱,相輔相成,既能加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又能溫和脾胃,避免益母草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因此,劉寄奴的加入,不僅提升了益母草子散的療效,更使其更安全有效。

益母草子散中添加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陽助血: 益母草性涼,善於清熱涼血,但對於氣血虛弱,寒凝血瘀者,則可能加重其寒凝血瘀的症狀。肉桂性熱,味辛,具有溫陽補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益母草的寒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2. 活血化瘀: 肉桂除了溫陽補血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益母草擅長活血化瘀,但對於瘀血阻滯,寒凝血脈者,單用益母草可能效果不佳。肉桂加入後,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瘀血的消散。

綜上所述,益母草子散中添加肉桂,旨在平衡藥性,提升療效,使其更適合寒凝血瘀的患者使用。

益母草子散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益母草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而沒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瘀血阻滯,緩解疼痛,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溫陽散寒,調和氣血:沒藥入肝、脾經,能溫陽散寒,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同時,沒藥也能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益母草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治病目的。

中藥方劑[益母草子散]的組成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和調經的作用。當歸能夠有效滋補血液,對於由血虛引起的症狀如月經不調、皮膚乾燥等有顯著效果。此外,當歸的活血作用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經痛等問題,使得[益母草子散]在調理血虛和促進血液循環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草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惡血,腹內(疒丂)痛,口乾心煩」,皆屬產後瘀血停滯、氣血不暢之證。

  1. 惡血:指產後餘血未淨,瘀阻胞宮。
  2. 腹內(疒丂)痛:「(疒丂)」同「疴」,指病痛,此處為瘀血內阻所致的腹部刺痛或脹痛。
  3. 口乾心煩:瘀久化熱,津液不布,熱擾心神,故見口乾與煩躁。

此方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溫通行氣,兼顧養血潤燥,使瘀去新生,氣血調和而諸症自解。


組成配伍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益母草子(茺蔚子)

  • 活血調經:專入血分,善祛產後瘀血,《本草綱目》載其「行血养血,調女人經脈」。
  • 利水清熱:兼能利水消腫,緩解瘀熱所致口乾。

2. 臣藥:劉寄奴、沒藥

  • 劉寄奴:辛散溫通,破血消腫,《日華子本草》稱其「治產後餘疾,下血止痛」。
  • 沒藥:苦平,活血散瘀兼止痛,助益母草子逐惡血,治腹中刺痛。

3. 佐藥:芸薹子、當歸、肉桂

  • 芸薹子(油菜籽):微炒後辛溫,行氣破血,《食療本草》言其「主產後血風瘀血」。
  • 當歸:銼炒後溫潤,補血活血,防破血藥過耗陰血,達「祛瘀不傷正」之效。
  • 肉桂:去粗皮後辛甘大熱,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助血行暢通,兼制瘀血化熱之性。

4. 使藥:水酒煎服

  • :辛熱通行,助藥勢直達血分,增強活血效能。
  • 水酒各半:調和藥性,防溫燥太過。

配伍邏輯與方義

  1. 活血為主,溫通為輔

    • 益母草子、劉寄奴、沒藥專攻瘀血,配合肉桂溫通,破除寒凝血滯。
    • 當歸養血潤燥,防破血過猛,適合產後「多虛多瘀」體質。
  2. 氣血同治

    • 芸薹子行氣,氣行則血行;當歸補血,血足則氣暢,契合「氣為血之帥」之理。
  3. 寒熱並調

    • 瘀久易化熱(口乾心煩),肉桂與沒藥相配,溫而不燥;益母草子微寒,可清瘀熱。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顧,尤適產後瘀血未盡、兼寒熱錯雜之證。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子半兩,劉寄奴半兩,芸薹子2分(微炒),肉桂3分(去粗皮),沒藥半分,當歸半兩(銼,微炒)。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5分,和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月經稀少閉經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益母草子半兩,劉寄奴半兩,芸薹子2分(微炒),肉桂3分(去粗皮),沒藥半分,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産後惡血,腹內(疒丂)痛,口乾心煩。

益母草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益母草子1兩,桂心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半兩,熟乾地黃半兩,大麥糵半兩(微炒),鬼箭羽半兩,紅藍花半兩,川大黃3分(銼,微炒),赤鯉魚皮灰半兩,亂發灰半兩,密陀僧半兩(燒醋淬過),虻蟲1兩(去翅足,微炒),水蛭1兩(炒令黃),麝香1分(研入)。 主治:産後惡血稽留,經久未消,致月水不通,面色萎黃,臍腹疼痛,肌瘦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