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藥散

桂藥散

GUI Y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26%
脾經 26%
腎經 19%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藥散中加入沒藥,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血瘀、疼痛、腫脹等症狀。桂藥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而沒藥的加入,正好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促進傷口癒合,加快恢復。

此外,沒藥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有效預防傷口感染,確保療效。

桂藥散中包含肉桂,主要是由於肉桂的藥性溫熱,且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面:

  • 溫陽散寒: 肉桂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肢體冰冷等症狀。
  • 活血通絡: 肉桂能溫經通絡,改善血行不暢,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肉桂在桂藥散中起到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血瘀所導致的相關疾病。

桂藥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桂藥散以溫經散寒為主,但同時也需顧及寒凝血瘀,當歸可溫經散寒之餘,更能活血化瘀,使寒邪得以散去,血脈得以暢通。
  2. 調和藥性: 桂藥散中藥材多偏溫燥,容易傷陰耗血。當歸性溫而不燥,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藥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如傷寒候」,指婦女產後出現類似外感傷寒的症狀,如寒熱交替(惡寒發熱不定)、心驚慌亂、頭暈目眩、身體虛弱、四肢乏力,且食欲極差(飲食全不思)。產後氣血大虛,易受外邪侵襲,或內生陰陽失調,導致表裡不和、氣血瘀滯。桂藥散透過溫通活血、調和營衛,緩解此類虛中夾瘀、寒熱錯雜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官桂(半兩)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肝、腎經,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產後寒凝氣滯,官桂可溫煦下元、提振陽氣,解除「體虛肢冷」;其辛散之力亦能助營衛調和,改善「寒熱不調」。
  2. 當歸(三分,生用)

    • 生用偏於活血,兼能補血。產後血虛易致血行不暢,當歸補血兼行血,針對「心驚頭昏」之血不養心、清竅失濡,並改善「四肢無力」之氣血虧虛。
  3. 沒藥(一分,研)

    • 苦平入肝經,活血散瘀、止痛生肌。少量用於此方,既可助官桂溫通化解產後瘀滯,又防當歸補而壅滯,且能緩解「心驚」所涉之氣血瘀阻。
  4. 輔佐用法(炒蔥白酒送服)

    • 蔥白辛溫通陽,白酒活血散寒,二者為引經藥,助藥力速達病所,增強溫通散寒、行氣活血之效,尤適合產後寒瘀交阻之證。

整體方義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溫通活血、調和虛瘀」為核心:

  • 官桂為君,溫陽散寒以解表裡不和;
  • 當歸為臣,補血活血以顧護正氣;
  • 沒藥為佐,化瘀定痛以疏通經絡。
    三藥配伍,針對產後正虛邪戀、寒熱夾雜的病機,使陽氣復、瘀血化、氣血和,則寒熱自調,諸症得解。
    (注:用藥比例中官桂量重,凸顯其主導溫通之力,佐以當歸、沒藥調和,體現「攻補兼施」之妙。)

傳統服藥法


沒藥1分(研),官桂半兩,當歸3分(生用)。
上為末。
每服一大錢,炒蔥白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昏精神不佳

相同名稱方劑


桂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三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沒藥1分(研),官桂半兩,當歸3分(生用)。 主治:産後如傷寒候,寒熱不調,心驚頭昏,體虛,四肢無力,飲食全不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