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硫糕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硫磺。硫磺在中醫中常被用於具有解毒、消腫、排膿的作用。首先,硫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助於改善局部的炎症環境,減少腫脹和疼痛。其次,硫磺具備抗菌特性,能夠有效抵抗某些病菌的侵襲,對於潰瘍或有膿液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有效。此外,硫磺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助於調和五臟,增強身體抵抗力,對於維持健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在配方中添加硫磺,是因為其特有的藥理作用能協助其他成分發揮效果,形成協同增效的作用,使整個方劑在治療疾患時更為有效。因此,硫糕丸的組成中包含硫磺,具有很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糕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疥瘡,尤其針對「病程遷延多年不癒」之頑固疥瘡,患者因長期瘙癢導致氣血耗損而形體瘦弱,且具高度傳染性(「一家皆相染爲患」)。古代醫家認為,疥瘡多由濕熱蟲毒蘊結皮膚所致,而硫黃自古為治疥要藥,此方結合米糕製丸,兼顧攻邪與護正。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理:
硫黃(精製):
- 性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外用能殺蟲止癢,內服可溫陽通便。
- 治疥原理:其毒性對寄生蟲(如疥蟎)有直接抑制或殺滅作用,且溫燥之性可化解皮膚濕毒。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載硫黃為「疥瘡要藥」,內服後藥性隨氣血達於肌表,從內透發濕毒。
米糕為丸:
- 米糕甘平,能緩和硫黃峻烈之性,避免腸胃刺激;其黏稠質地亦有助藥效緩釋,延長作用時間。
- 米糕補中益氣,可稍緩疥瘡久病導致的脾胃虛弱,符合「攻邪不傷正」思路。
服用法區分上下體疥:
- 「上體疥食後服」:飯後藥性隨胃氣上行,偏重上半身;「下體疥食前服」:空腹時藥力下行,針對下半身。
- 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散透表,助硫黃藥力外達皮膚,增強祛風止癢之效。
綜合邏輯:
此方以硫黃為核心,透過內服使藥性由內向外透達,直接作用於寄生蟲及濕毒;米糕為載體調和藥性,兼顧脾胃。整體體現「蟲毒宜攻、久病宜緩」的治療策略,符合古代對頑固疥瘡「內外合治」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硫黃(精,明的)1兩。
上為細末,用米糕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60丸,上體疥,食後荊芥湯送下;下體疥,食前服。不必搽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硫糕丸,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硫黃(精,明的)1兩。 主治:疥瘡。多年不癒,多致瘦弱,一家皆相染爲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