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艾丸
SHU 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熟艾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散寒止癢: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熟艾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肢體疼痛等,艾葉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祛濕止癢:艾葉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疾病,熟艾丸中加入艾葉可以幫助祛除濕氣,止癢消腫。
總而言之,熟艾丸中加入艾葉是利用其溫經止痛、散寒止癢和祛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熟艾丸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補益元氣: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效。熟艾本身也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二者相合,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並補益元氣,有助於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諸多病症。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附子溫陽散寒,可促進艾葉的藥力發揮,二者相互協同,可提升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扶正祛邪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熟艾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助艾藥行氣止痛: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疏肝解鬱之功效。艾葉性溫,味苦,入脾、肝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溼的作用。兩者配伍,既能增強艾葉溫經止痛之效,又能使艾葉藥力通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防止艾葉過燥: 艾葉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引起燥熱上火,橘皮則性溫而偏涼,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艾葉過燥的作用,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熟艾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熟艾本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而乾薑性溫,亦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兩者相合,可增強溫經散寒之力,對於寒凝血瘀、經行不暢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 助藥力:乾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並有助於熟艾的藥力發揮,使藥效更佳,更有利於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熟艾丸主治功效分析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熟艾丸,其主要功效在於治療產後冷瀉,且針對日久不止的情況。此方劑的配伍體現了中醫溫經散寒、健脾理氣的治療原則,並藉由藥材的相互協同作用,以達到止瀉的效果。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熟艾(炒四兩):**艾葉經炮製成熟艾,其性味由辛溫轉為溫燥,更擅長溫經止痛、散寒暖宮,對於產後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瀉具有針對性療效。此處取其溫經散寒、止血止瀉之功。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附子辛熱,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產後氣血虧虛,易受寒邪侵襲,附子能溫壯元陽,驅散體內寒邪,從根本上解決因虛寒引起的腹瀉。
**陳橘皮(去白切炒,一兩):**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且經陳放後藥性更溫和。此處使用陳橘皮旨在理氣和胃,緩解因氣滯導致的腹痛及消化不良,並輔助其他藥物的吸收。
**乾薑(炮,一兩):**乾薑辛熱,溫中散寒、暖胃止痛,與附子相合,可加強溫陽散寒之效,共同驅散體內寒邪,同時亦能止瀉。
治療原理分析:
產後體虛,易受風寒侵襲,導致脾胃陽氣虛弱,運化失常,出現冷瀉不止。熟艾丸方中,熟艾、附子、乾薑皆為溫陽散寒之品,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其中,熟艾以溫經止血為主,附子、乾薑則以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要。四藥合用,共同溫暖脾胃、散寒止瀉,從根本上解決產後冷瀉的問題。此外,加入陳橘皮,不僅可以理氣健脾,化解痰濕,更可調和諸藥之性,促進藥效的發揮。
總結:
熟艾丸針對產後體虛,寒邪入侵導致的冷瀉不止,其治療核心在於溫陽散寒、健脾理氣。通過溫熱藥物的協同作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恢復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達到止瀉的目的。此方劑配伍精當,針對性強,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熟艾(炒)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切,炒)1兩,乾薑(炮)1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熟艾丸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熟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熟艾(炒)4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去白,切,炒)1兩,乾薑(炮)1兩。 主治:産後冷瀉,日久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