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白湯
TAI B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8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胃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太白湯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其 溫陽救逆 的功效。附子味辛、甘,性熱,歸心、腎、脾經。其主要作用為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太白湯所針對的症狀多為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如陽虛水腫、心陽不足、四肢厥冷等。附子溫陽救逆,可助於回陽固脫,改善心陽不足,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太白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消脹: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滯的功效。太白湯常用於治療胸脘脹滿、食積不消等症,橘皮可以幫助消解積滯,緩解胸悶氣脹。
- 健脾和胃:橘皮還具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太白湯中常含有其他溫燥之品,如厚朴、枳實等,橘皮的加入可以緩解藥性燥烈,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因此,橘皮在太白湯中的加入,既能理氣消脹,又能健脾和胃,使藥效更加全面。
太白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助藥力: 太白湯中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具有健脾燥濕、補氣利水之效。茴香與之配伍,可助其行氣止痛,促進藥力發揮,加強藥效。
總之,太白湯中加入茴香,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太白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乾薑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症狀。
- 助藥力:乾薑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提升藥效。太白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也有健脾利濕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白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解鬱,止痛消脹,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健脾消食: 木香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太白湯中加入木香,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等症狀,同時還能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白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脾虛冷,腹中雷鳴」,其病機核心為脾陽虛衰,中焦寒凝。
- 脾虛冷:指脾胃陽氣不足,溫煦失職,運化無力,常見腹冷、食少、泄瀉等症。
- 腹中雷鳴:乃寒氣客於腸間,水濕不運,氣機逆亂所致,屬《金匱要略》「水飲內停」範疇,如「痰飲咳嗽病脈證」云「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由此可見,太白湯針對脾陽虛兼寒濕內停之證,以溫陽散寒、理氣化濕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附子(炮)
- 溫補脾腎之陽: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尤善補命門火以暖脾土,破除沈寒痼冷。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裡之力存,直入中焦,逐寒濕、止腹痛。
- 針對病機:脾虛冷之本在陽氣衰微,附子壯火助運,為回陽救逆第一品。
2. 臣藥:乾薑(炮)、茴香子(炒)
- 乾薑:與附子配伍(如四逆湯結構),增強溫中散寒之效,守而不走,專治「臟寒」。
- 茴香子:辛溫芳香,散下焦寒濕,理氣止痛,助附子、乾薑通徹三焦氣機。
3. 佐藥:青橘皮、木香
- 青橘皮:苦辛溫,行氣寬中,除濕化痰,針對「腹中雷鳴」之氣滯水停。
- 木香:辛行苦泄,調中宣滯,與橘皮共疏脾胃壅塞,使補而不滯。
4. 使藥:生薑、大棗
- 生薑:輔助溫中止嘔,散水氣。
- 大棗:甘緩補脾,調和藥性,防溫燥傷津。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陽為主,理氣為輔:以附子、乾薑峻補脾陽,配伍茴香、橘皮、木香疏暢氣機,使陽氣得復而寒濕得化。
- 標本兼治:既治脾虛冷之本(陽虛),又治腹鳴氣滯之標(寒濕),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之法。
- 結構嚴謹:仿仲景溫陽方劑框架(如附子理中湯),結合宋代以後重視芳香理氣之潮流,彰顯「溫通並行」之巧思。
此方適用於脾陽不振、寒凝氣滯之虛寒腹證,臨床可延伸用於寒疝腹痛、慢性腸炎等屬同類病機者。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半兩,乾薑(炮)半兩,木香(炮)半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2片,大棗1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助陽。
相同名稱方劑
太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茴香子(炒)半兩,乾薑(炮)半兩,木香(炮)半兩。 主治:脾虛冷,腹中雷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