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丸
JIANG Z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降真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降真丸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微弱等症狀。附子的溫陽之力,可溫煦脾腎,驅散寒邪,改善患者體溫,增強抵抗力。
二、扶正祛邪,相輔相成:降真丸中其他藥物如降真香、肉桂等,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的作用,附子與之相配,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效,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降真丸中添加橘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降真丸多用於治療痰阻氣滯、胸悶氣喘等症,橘皮能協助理氣開鬱,化痰降逆,使藥效更顯著。
- 行氣解鬱,助藥力達於病所:橘皮能行氣解鬱,促進藥物運行至病竈,增強藥效。降真丸多為丸劑,容易滯留於胃腸,橘皮的理氣作用能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更易達到病所,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降真丸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行氣止痛之效,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降真丸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其整體療效。
- 燥濕化痰: 木香具有一定的燥濕化痰功效,可針對脾胃濕氣重、痰多咳嗽等病症,與降真丸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溫化寒痰、止咳化痰的功效。
降真丸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降真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疼痛,川芎的加入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配合降真香,增強療效: 降真丸以降真香為主藥,具有化瘀止痛、生肌止血的功效。川芎與降真香相配伍,既能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又能促進降真香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降真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降真丸主治「小腸氣發動」。
治療原理分析:
降真丸由附子、青橘皮、木香、芎藭四味藥組成,各藥的功效如下:
- 附子: 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溫經散寒的作用。
- 青橘皮: 苦、辛、溫。歸肝、膽、胃經。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理氣的作用。
- 木香: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行氣止痛,調和脾胃的作用。
- 芎藭: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在此方中主要發揮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小腸氣」在中醫中是指因寒邪侵襲,或氣機鬱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在小腹部出現的疼痛、墜脹等症狀。降真丸中,附子溫經散寒,驅除寒邪;青橘皮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使氣機通暢;芎藭活血化瘀,改善血行。四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之功,從而達到治療小腸氣發動的目的。
與其他方劑比較:
《聖濟總錄》中還記載了另外兩個治療小腸氣的方劑:
- 楝實散: 由楝實、木香、桂、甘草、蘹香子組成。此方以楝實疏肝理氣為主,配伍木香、桂、蘹香子溫陽散寒,甘草調和藥性。與降真丸相比,楝實散更偏重於疏肝理氣,溫陽作用較弱。
- 白朮散: 由白朮、楝實、青鹽組成。此方以白朮健脾燥濕為主,配伍楝實疏肝理氣,青鹽軟堅散結。與降真丸相比,白朮散更偏重於健脾燥濕,適用於脾虛濕盛型的小腸氣。
綜上所述,降真丸通過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的機理,達到治療小腸氣發動的目的。其配伍精妙,藥效專一,是治療寒凝氣滯型小腸氣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臍)、青橘皮(湯浸,去白)、木香、芎藭各等分。
上為末.濃糯米欲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10丸,生薑鹽湯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降真丸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氣虛血虧的人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降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青橘皮(湯浸,去白)、木香、川芎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發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