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硇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具有回陽救逆、溫煦脾腎之功,可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氣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陽虛外感、脾腎陽虛、心陽不振等。
- 驅寒止痛: 附子辛溫,能散寒止痛,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腹痛、腰痛、肢體疼痛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硇附丸中加入附子,旨在溫陽救逆、驅寒止痛,增強方劑的整體治療效果。
硇附丸中含有硇砂,乃因其具 燥濕殺蟲 之效,且能 引藥入肝,以達治療目的。
硇砂性寒,善於 燥濕殺蟲,對於濕熱所致之腹痛、瀉痢、蟲積等症,有顯著療效。而硇附丸中之附子,性熱,可溫陽散寒,二者相配, 寒熱相濟,既能 驅除濕邪,又能 溫補陽氣。
此外,硇砂亦具 引藥入肝 的特性,可引導附子等藥物直達肝經,以達到 溫肝散寒、止痛 之效。故硇附丸中之硇砂,實為不可或缺之藥材。
硇附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硇附丸主治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食積不消等症,木香可協助理氣止痛,緩解患者的腹痛症狀。
- 助消化消積:木香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硇附丸中含有硇砂、附子等峻烈之品,容易損傷脾胃,木香可以起到健脾和胃,保護脾胃的作用,防止藥物對消化功能造成損傷。
硇附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之效。硇附丸主治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橘皮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促進藥效的發揮。
二、 調和藥性:硇附丸中含有附子等溫熱藥物,容易燥烈傷陰。橘皮性溫而不燥,能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附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胃冷熱虛滯,積氣疼痛」,意指脾胃因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導致氣機壅滯,引發疼痛。具體症狀可能包含:
- 脾胃虛寒:因「黑附子」溫陽散寒,適用於中焦虛冷、脘腹冷痛。
- 積滯氣結:因「硇砂」消積破結、「木香」行氣止痛,針對氣滯食積或寒凝瘀阻。
- 寒熱錯雜:硇砂性熱而具腐蝕性,附子大熱,但配伍陳皮行氣和中,可能緩和燥烈之性,適用於寒熱互結之痞滿。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黑附子
- 大辛大熱,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針對脾胃虛寒之本。
- 從臍下剜空填入硇砂,利用其走竄之性引藥入裏,直達病所。
臣藥:硇砂
- 性熱有毒,能「消積軟堅」(《本草綱目》),破瘀散結,化解寒凝積滯。
- 與附子同煅,增強溫通之力,攻逐冷積。
佐藥:木香、陳皮
- 木香行氣止痛,解脾胃氣滯;陳皮理氣健脾,助運化濕,防止附子、硇砂過於溫燥。
- 二藥均為末後加入,取其輕清之性調和藥性。
製法與配伍巧思
- 麵餅裹附煅燒:緩和硇砂毒性,同時使藥性融合。
- 炭火煨製:增強溫通效能,使附子、硇砂之性深入臟腑。
- 丸劑緩攻:久服漸消積滯,避免峻藥傷正。
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破積」為核心,通過附子補陽、硇砂攻积,解決脾胃因寒致瘀的疼痛;佐以行氣藥疏通滯氣,標本兼顧。適用於陰寒內盛、氣滯血瘀的脘腹痞硬、嘔酸冷痛等症,屬「溫通峻劑」之變通用法。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1個(大者,從臍下剜如甕留1分厚,填硇砂在內,須至藥滿,卻用剜出末碾細,秤得多少,用白麵與前藥末一般水搜作餅片,裹附子,硇砂先飛過),木香末半錢,陳橘皮末半錢。
用炭3-4斤,於平地生火令地赤熱,卻攤周圍7寸安附在中,時時轉動,令裹者藥面焦赤皆勻。入於木臼杵半日,面附皆細後,入木香末,陳橘皮末,旋旋滴水杵和勻,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用淡薑湯放溫服。久服更無疼痛嘔酸之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硇附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附子半兩(炮),丁香1錢(不見火),乾薑1錢半,硇砂1錢(湯飛過)。 主治:虛中有積,心腹肋脅脹痛。
硇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黑附子1個(大者,從臍下剜如甕留1分厚,填硇砂在內,須至藥滿,卻用剜出末碾細,秤得多少,用白面與前藥末一般水搜作餅片,裹附子,硇砂先飛過),木香末半錢,陳橘皮末半錢。 主治:脾胃冷熱虛滯,積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