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丸

調氣丸

DIAO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3%
大腸經 10%
肝經 10%
膽經 10%
胃經 10%
三焦經 10%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解鬱、燥濕化痰之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辛溫之性可行氣散結,疏肝理氣,解除肝鬱脾虛所致之氣滯,故可調和氣機,改善胸悶氣短、消化不良等症狀。

此外,橘皮還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痰濕阻滯,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橘皮在調氣丸中能起到理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機不暢、痰濕阻滯等病症。

調氣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其性溫能溫中散寒,且行氣止痛,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

此外,木香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因此,在調氣丸中加入木香,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更全面地改善氣機阻滯、脾胃不和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氣噎」**為此方主要適應症,屬中醫「氣機壅滯」之證。古醫籍中「氣噎」多指因氣機升降失調,導致胸膈痞悶、咽喉梗塞感,甚或飲食難下之症狀,其病機與情志不遂、氣鬱痰阻,或寒凝氣滯相關。調氣丸以「調氣」為名,強調其疏導氣機、開鬱散結之功,符合「中風而以氣藥治之,氣順而風散」之論述,即通過理氣藥物使氣行暢通,間接化解風邪(如痰阻經絡或肝風內動)所致之病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為核心

  • 檳榔、木香、沉香:三藥協同,主入脾胃與三焦。檳榔破氣下行,開泄胸腹滯氣;木香寬中醒脾,調理腸胃氣滯;沉香沉降納氣,兼溫腎助陽,針對氣逆上衝之證。此組合體現「以降為順」的思路,直接解決「氣噎」之氣機壅塞。
  • 枳殼:用量獨重(一兩),取其苦辛微寒之性,理氣寬胸之力強,尤善消胸膈痞滿,與檳榔協同增強行氣導滯之效。

2. 風藥助氣行,兼祛外邪

  • 羌活、川芎:雖為風藥,但在此方中非主治外風,而是利用其辛溫升散之性,助氣血流通。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兼行氣;羌活宣透氣機,開鬱散結。此呼應「中風以氣藥治之」之理,間接助氣機周流。

3. 潤下通腑以導滯

  • 麻仁、鬱李仁、大黃:三藥均具潤腸通便之功。鬱李仁性降,專治大腸氣滯之便秘;麻仁質潤,緩和腸燥;大黃煨後減其峻下之性,取其「推陳致新」之效。此組合針對氣滯日久化熱或津虧腸燥之便秘,通過通腑以降氣,間接緩解胸膈氣壅。

4. 溫通助陽以化氣

  • 肉桂:去皮用半兩,溫補下元,助陽化氣。其辛甘大熱之性能鼓舞氣血運行,與沉香共奏溫腎納氣之功,防止氣機鬱滯導致陽氣不伸。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邏輯

此方以「行氣為主,潤下為輔,佐以溫通」,體現以下治療原則:

  • 標本兼顧:氣滯為標(檳榔、枳殼破滯),陽虛或津虧為本(肉桂、麻仁溫潤)。
  • 升降並調:沉香、肉桂引氣下行;羌活、川芎輕升以助氣血布散。
  • 剛柔相濟:大黃、枳殼偏峻烈,麻仁、鬱李仁柔潤制約其燥性,防傷陰津。

作用機理推論
氣機鬱滯→胸膈痞塞(氣噎)→日久化熱或津虧→腑氣不通。調氣丸通過疏通三焦氣機、潤腸通便,使腑氣得降,胸膈氣壅自解,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旨。薑湯送服,既和胃止嘔,又助藥力溫散,強化理氣效果。

此方臨床可延伸用於氣滯痰阻型噎膈、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燥便秘伴氣機不暢者,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檳榔半兩,木香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肉桂(去皮)半兩,麻仁半兩,枳殼1兩(去瓤麩炒),沈香1分,大黃1兩(濕紙裹煨),鬱李仁1兩(湯去皮)。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臨臥薑湯送下。
中氣而以風藥治之十無一愈,中風而以氣藥治之,氣順而風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引《指南方》。 組成:牽牛末1兩,陳皮半兩,青皮1分。 主治:身體疼痛。

調氣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青橘皮2兩,陳橘皮3兩,木香半兩。 主治:快氣和中進食。主治:氣噎。

調氣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檳榔1兩,羌活1兩,桂心1兩,芎藭1兩,木香1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微炒)2兩,川大黃(銼,微炒)2兩,牽牛子(半生半炒熟)2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2兩。 主治:婦人大便不通。

調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檳榔半兩,木香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肉桂(去皮)半兩,麻仁半兩,枳殼1兩(去瓤麸炒),沉香1分,大黃1兩(濕紙裹煨),鬱李仁1兩(湯去皮)。 主治:中氣,如中風狀。

調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五引《治風經驗方》。 組成:南木香半兩,羌活半兩,舶上茴香(炒)半兩,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陳皮半兩,蓬莪朮(銼,炒)1兩半,酸棗仁(炒)1兩半,京三棱(濕紙裹,煨透取出搗)1兩,枳殼(面炒去瓤)1兩,川芎(捶碎炒)1兩,檳榔半兩。 主治:調氣,進飲食。主治:風濕手足麻痹,語言謇澀,胸膈滯悶,痰涎並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