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散

硇砂散

NAO SH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9%
腎經 9%
心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散中包含硇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硇砂性寒,可清熱解毒。硇砂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喉痹腫痛等症,硇砂的寒性可直接作用於病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硇砂具有腐蝕作用,可消腐生肌。硇砂散中硇砂的使用需謹慎,其腐蝕性可將膿液腐蝕,促進創口癒合,但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

硇砂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硇砂散主治胸膈滿悶、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而木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不適。
  2. 調和脾胃: 木香能健脾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硇砂散中含有硇砂,其性寒,易傷脾胃。加入木香可以調和脾胃,防止硇砂傷脾胃。

硇砂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理氣止痛: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脹、止痛的作用。硇砂散主治寒邪客於胃腸、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滿、嘔吐等症狀,而橘皮可助硇砂散理氣行滯,溫胃止痛。
  2. 降逆止嘔: 橘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寒邪上逆、胃氣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有緩解作用。硇砂散中加入橘皮,可協同藥物止嘔,緩解患者不適。

總而言之,橘皮在硇砂散中,一方面有助於理氣止痛,另一方面可降逆止嘔,提升整體療效。

硇砂散中含有桂枝,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硇砂散主治寒邪客於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桂枝可溫中散寒,緩解疼痛。
  2. 配合硇砂,增強療效: 硇砂性寒,味鹹,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之效。桂枝溫陽,與硇砂相配,寒熱相濟,可使藥效更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硇砂散方中包含蓽澄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蓽澄茄性溫,味辛,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硇砂散主治寒邪客於中焦,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蓽澄茄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胃腸的影響,配合硇砂等藥物,共同達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
  2. 蓽澄茄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出寒邪。硇砂散中含有的硇砂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腸胃功能下降。蓽澄茄的理氣作用,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使寒邪更易排出體外,避免硇砂過寒,對胃腸造成損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喘促悶亂欲絕,或出冷汗」,其病機核心為腎陽虛衰,陰寒內盛,寒氣上逆衝心所致。

  1. 腎臟積冷:指腎陽不足,寒邪凝滯下焦,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2. 氣攻心腹疼痛:陰寒之氣上逆,侵擾心腹,引發劇烈疼痛,甚則「悶亂欲絕」,反映寒邪閉阻心脈,陽氣欲脫之危象。
  3. 喘促、冷汗:寒邪逼陽外越,陽氣不能固攝,故見喘促與冷汗,屬真陽虛衰之候。

此證屬陰寒急症,需溫通散寒、破積止痛。硇砂散以少量藥物外敷,可能通過局部刺激或透皮吸收,直達病所,速效緩急。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硇砂(氯化銨礦物)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古代用其「破積軟堅、消痰祛瘀」之力,能直入陰分,散寒開閉。
    • 《本草綱目》載其「除冷積、止疼痛」,推測其溫散之性可化解腎中寒凝,攻逐冷積,緩解氣逆沖心之痛。
  2. 膠香(可能為乳香或阿膠類黏合劑)

    • 若為乳香,則辛散苦泄,能活血行氣、止痛生肌,助硇砂散寒通滯,兼顧氣血瘀阻。
    • 若為阿膠,則取其黏附外敷之效,緩和硇砂毒性,並固護局部組織。

配伍邏輯

  • 硇砂散寒破積為主,膠香為輔,兩者調和外用,可能透過皮膚滲透作用,溫通經脈,散陰寒而止痛。
  • 外敷「貼之」的用法,推測針對局部疼痛(如疝氣、癰疽根部)或穴位敷貼(如神闕、關元),從外引內,激發陽氣。

延伸思考
古代急症常內外並治,此方或為急救外用法,利用硇砂峻烈之性開閉通陽,配合膠香緩解其刺激性。然具體「根即出」之效,可能指癰疽排膿或寒邪外透之象,需結合臨床情境解讀。整體而言,本方體現「急症外治」「以毒攻寒」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硇砂少許,膠香。
上以硇砂和膠香令勻。
貼之。根即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不宜在感冒發熱、大汗淋漓時使用。
  • 本方有溫經通絡的作用,不宜在陰虛火旺、月經量多時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消化不良鼻塞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鼻息肉月經稀少閉經雞眼及胼胝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雄黃半兩,硇砂1分。 主治:守宮齧。

硇砂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五。 組成:硇砂、雄黃、天南星、砒霜各等分,麝香少許。 主治:一切疔瘡。

硇砂散,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硇砂1兩,木香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懷香子1兩,桂心1兩,蓽澄茄1兩。 主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喘促悶亂欲絕,或出冷汗。

硇砂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硇砂1錢,輕粉3分,冰片5厘,雄黃3分。 主治:消毒,化堅,散腫。主治:鼻生息肉,初起如瘤子,漸大下垂,名爲鼻痔。由肝經怒火,腎經相火,胃經積火凝結而成的耳痔,耳蕈、耳挺,微腫悶痛,色紅皮破,痛引腦巔。

硇砂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硇砂1兩(細研),芫花半兩(醋拌炒乾),虻蟲半兩(去翅足,微炒),水蛭半兩(微炒),琥珀3分,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沒藥3分,桂心半兩,麝香1分(研入)。 主治:産後惡血不散,結成癥塊,臍腹疼痛。

硇砂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硇砂1兩(細研),沒藥1兩,麒麟竭1兩,虻蟲半兩(炒微黃,去翅足),水蛭半兩(炒微黃),鯉魚鱗灰2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竈突墨1兩,延胡索1兩,麝香(細研)。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久成癥塊,時攻心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