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子丸方劑中包含紫蘇子,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點功效:
- 潤肺止咳: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痰多難咳、氣喘等症狀,紫蘇子能有效緩解。
- 行氣寬中:紫蘇子還具有行氣寬中、消食降逆的作用。對於胃寒、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紫蘇子能幫助緩解消化不良,促進食慾。
因此,紫蘇子在紫蘇子丸方劑中起著潤肺止咳、行氣寬中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紫蘇子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紫蘇子丸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橘皮的加入可幫助疏解肝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 紫蘇子丸中可能含有寒涼的藥物,如紫蘇子本身性涼,而橘皮性溫,加入橘皮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減少副作用。
紫蘇子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紫蘇子丸本身偏涼,加入高良薑可以中和其寒性,並針對因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進行調理。
- 行氣止痛: 高良薑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由寒凝氣滯引起的腹部疼痛,使藥效更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高良薑在紫蘇子丸中起到溫中散寒、止嘔止痛的作用,使其在治療寒性胃痛、嘔吐等症狀時更加有效。
紫蘇子丸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紫蘇子性涼,善於清肺利咽,但若患者體質虛寒,單用紫蘇子恐寒邪難除,故加入桂枝以溫陽散寒,協同紫蘇子清熱解毒,達到溫和療效。
- 宣肺解表:桂枝能發汗解表,與紫蘇子共同作用,可有效宣肺解表,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等症狀。
紫蘇子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人參,此乃基於中醫理論中對人參功效的認識。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經,為補氣之聖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安神,增強體質。在紫蘇子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其補益作用,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紫蘇子丸主要針對咳嗽、喘息等症狀,人參在此處可提升患者體力,幫助恢復,同時調節免疫系統,使身體更易抵抗外來病邪。此外,人參還具有一定的抗炎與抗氧化效果,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炎症,減輕病患的不適感。因此,人參在紫蘇子丸中的應用,是為了全面調理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並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紫蘇子丸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理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
紫蘇子丸以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為主,而木香可通過理氣散結,幫助藥力順暢運行,並消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同時,木香的燥濕健脾作用,可與紫蘇子協同,改善脾胃濕困,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蘇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範圍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紫蘇子丸主治功效廣泛,涵蓋多種症狀,主要針對氣機不暢、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引起的病症。
具體而言,包括:
- 上焦虛寒,氣機逆亂:
- 胸膈噎悶
- 心腹刺痛
- 脅肋脹滿
- 飲食不消
- 嘔逆欲吐
- 肺胃受寒,痰氣壅滯:
- 咳嗽痞滿
- 上氣喘急
- 不得安臥
- 臟寒疝氣,腹痛
- 霍亂相關症狀:
- 霍亂逆滿
- 心下痞塞
- 不下食
- 腹中氣妨悶
- 胸膈噎悶
- 飲食不消
- 預防霍亂
- 其他:
- 小兒㧀啼
- 服石人風濕外搏,水飲內停,身面微腫,小便澀
- 肺勞氣喘咳嗽,食少脅痛,四肢寒熱
- 久咳上氣
治療原理
紫蘇子丸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理氣、化痰、溫中、補虛」法則。
方中各藥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
行氣降逆,寬胸理膈: 紫蘇子為君藥,辛溫發散,行氣化痰,降逆止咳平喘,是治療氣機鬱滯、痰氣上逆的主藥;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助紫蘇子行氣寬胸,化痰降逆,使氣機通暢。木香調和脾胃,行氣止痛。三藥合用,可有效緩解胸膈噎悶、心腹刺痛、脅肋脹滿等症狀。
溫中散寒,消食止痛: 高良薑溫胃散寒,消食止痛,針對脾胃虛寒引起的飲食不消、腹痛等症狀;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可協助高良薑溫散寒邪,並促進氣血運行。
補虛扶正,益氣生津: 人參大補元氣,補虛扶正,益氣生津,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虛弱狀態。與溫燥藥物配伍,可防止耗傷正氣。
煉蜜為丸,緩中補虛: 古文記載多處使用煉蜜和丸,蜂蜜甘平,能補中益氣,潤燥止痛,緩和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效更為持久。
綜上所述,紫蘇子丸通過行氣、化痰、溫中、補虛等多重作用,調理氣機,溫煦脾胃,化痰降逆,達到治療上述多種病症的目的。其配伍精妙,標本兼顧,既能緩解症狀,又能扶助正氣,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紫蘇子2兩,橘皮2兩,高良薑1兩,桂心1兩,人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15丸,酒、飲任下。若食瓜膾等物,有生熟氣,疑似霍亂者,即半棗粟許大,細細咽取汁令消盡,應時立愈。
忌生蔥、豬肉、陳臭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九引《湯氏寶書》。 組成:真紫蘇子(揀淨)1兩,陳橘皮(去白)1兩,高良薑半兩,桂心半兩,人參半兩,木香1分(炮)。 主治:臟寒疝氣,腹疼。
紫蘇子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紫蘇子1兩,五味子1兩,蘿蔔子1兩(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皂莢3兩(去黑皮,塗酥炙微黃,去子),甜葶藶2兩(隔紙炒令紫色)。 主治:久咳嗽上氣。
紫蘇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紫蘇子(微炒)1合半,陳橘皮(去白,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葶藶(隔紙炒)3分。 主治:服石人風濕外搏,水飲內停,身面微腫,小便澀。
紫蘇子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紫蘇子2兩(微炒),柴胡2兩(去苗),桔梗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五味子1兩,木香1兩,鱉甲2兩(塗酥或醋,炙令黃,去裙襕),訶黎勒1兩(煨,去皮),人參1兩(去蘆頭),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主治:肺癆。氣喘咳嗽,食少脅痛,四肢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