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餛飩

AI HUN TU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脾經 22%
肝經 22%
胃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餛飩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艾葉本身偏寒,加入乾薑可以平衡寒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還能增強艾葉溫經散寒的效果。
  2. 協同增效: 乾薑與艾葉搭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經絡不通等症狀。乾薑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二者合用,可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艾餛飩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源於艾葉的藥性與餛飩的食用特性相結合,達到治療目的:

  1.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
  2. 驅寒除濕: 餛飩作為溫補食物,可溫暖脾胃,而艾葉的溫熱性質可助其驅寒除濕,對於寒濕體質者尤為適宜。

因此,艾葉加入餛飩方劑中,可發揮溫經止痛、驅寒除濕的功效,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餛飩」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來源

「艾餛飩」出自《雞峯普濟方》,其組成極為簡潔,僅由乾薑末與熟艾兩味藥材等分組成,並以白麵包裹製成餛飩食用。此方劑於《外臺祕要》中亦有提及,並稱之為「姜艾餛飩子方」。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艾餛飩」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有寒」之證。脾虛是指脾胃功能虛弱,運化水穀精微的能力下降,進而產生一系列消化系統的症狀;寒證則是指體內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導致畏寒肢冷、腹痛腹瀉等。

綜合分析《雞峯普濟方》與《外臺祕要》的相關記載,以及方劑的藥理組成,可將「艾餛飩」的主治功效歸納如下:

  • 溫中散寒: 乾薑性熱,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可驅散脾胃中的寒邪,恢復其陽氣。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亦具溫經散寒、理氣血的功效。兩藥合用,加強了溫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驅散脾胃的寒冷。
  • 健脾止瀉: 脾虛容易導致運化失司,引起腹瀉。乾薑能溫脾陽,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艾葉亦有溫中之效,兩者同用,可提升脾胃的運化能力,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此外,根據《雞峯普濟方》中其他方劑的記載,例如「香薑散」、「橡實散」等,均可見乾薑用於治療久瀉、痢疾,可見其於脾虛瀉痢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
  • 止痛: 寒邪凝滯易致氣機不暢,導致腹部疼痛。乾薑和艾葉均有溫散止痛的功效,可驅散寒邪,疏通氣血,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腹痛。
  • 溫宮調經: 艾葉本身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能溫煦胞宮,故對婦女因虛寒所致的經血不調、月經不暢等症亦有幫助。但「艾餛飩」主要針對脾虛有寒之證,其溫宮調經的功效並非主要作用。

治療原理

「艾餛飩」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溫補脾陽,驅散寒邪。脾虛有寒是導致相關症狀的根本原因。乾薑辛熱,可溫中散寒,恢復脾胃的陽氣,使運化功能正常;艾葉溫經散寒,亦可加強溫煦脾胃的效果。兩藥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寒邪得以驅散,從而達到治療脾虛有寒的目的。

此外,將藥材以餛飩的形式服用,並以熱湯煮熟,亦可起到溫補脾胃的效果。熱湯可溫暖脾胃,幫助藥效更好地發揮作用。

古文印證

在《雞峯普濟方》中,我們可以看到,乾薑作為重要的藥材,多次出現在治療瀉痢相關的方劑中,例如「香薑散」治久患脾瀉、「橡實散」治久赤白痢等,足以證明其於治療脾胃虛寒、瀉痢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桃花丸」中乾薑與赤石脂合用治療痢下冷、臍下絞痛,亦可見乾薑用於治療寒痢的價值。

《外臺祕要》亦有提及「姜附散」,以乾薑、附子等溫熱之藥治療「青下白下」(即痢疾的一種),可見古人擅用溫熱之藥治療寒性痢疾。這些記載均可印證「艾餛飩」透過溫中散寒來治療脾虛有寒的理論。

綜上所述,「艾餛飩」是一則針對脾虛有寒之證而設的簡便方劑,其透過乾薑、艾葉的溫中散寒、健脾止瀉之功,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原理與《雞峯普濟方》、《外臺祕要》中其他方劑的用藥思路一脈相承,可見其療效的可靠性。

相同名稱方劑


艾餛飩,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乾薑末、熟艾各等分。 主治:脾虛有寒,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