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膠艾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有兩大原因:
- 補血止血: 阿膠性溫,入血分,具有補血、止血之效。小膠艾湯主治血虛所致的崩漏、月經不調、妊娠胎動不安等症,阿膠能補益氣血,固攝衝任,達到止血安胎的效果。
- 滋陰潤燥: 阿膠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小膠艾湯中常配伍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阿膠的滋陰潤燥作用能協調藥性,避免燥性過強而傷陰。
小膠艾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暖宮止血: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煦子宮,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狀,艾葉能有效改善。
2. 驅寒除濕: 艾葉氣味芳香,具有驅寒除濕的作用,可溫化寒濕,改善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腹痛、腰痛、肢體冰冷等症狀。在小膠艾湯中,艾葉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溫陽化濕,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小膠艾湯主治功效分析
小膠艾湯,出自《濟陰綱目》,後為《醫學正傳》所收錄,其組成雖簡,僅阿膠與艾葉二味,然其療效卻能針對婦人妊娠期常見之危急病症,發揮重要作用。綜觀古籍所述,可見此方之主要功用在於「治傷損動胎,下血腹痛」以及「妊婦因顛僕挫跌,胎動不安,或胎搶上逼心,或腹痛血下」。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之精髓在於阿膠與艾葉的巧妙配伍,二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血安胎之效。
- 阿膠: 《濟陰綱目》中描述阿膠需「炒成珠」,此法可減其滋膩之性,使其更易吸收,發揮滋陰養血之功。妊娠期間,氣血容易耗損,若因外傷或跌僕導致胎動不安,往往伴隨出血。阿膠能滋陰養血,填補氣血之不足,為胎兒提供養分,同時具備止血之效,能有效控制下血之症。此外,阿膠亦有潤燥之性,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腸燥便祕亦有幫助。
- 艾葉: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調經止痛的功效。《濟陰綱目》言其主治「傷損動胎,下血腹痛」,正是利用其溫經散寒之性,散去腹中寒邪,溫通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若因跌僕損傷,導致氣滯血瘀,則易出現腹痛,艾葉可活血化瘀,止痛安胎,與阿膠共同協作,止血而不留瘀,使氣血歸於平和。古籍中「安胎固帶」的描述,正體現了艾葉在安穩胎元方面的作用。
綜合分析:
小膠艾湯之治療原理,可概括為:
- 止血安胎: 阿膠與艾葉協同作用,一滋陰養血以止血,一溫經散寒以止痛,二藥合用,能有效控制妊娠期間的出血症狀,並安穩胎元。
- 緩解腹痛: 跌僕損傷或胎動不安,皆可導致腹痛。艾葉溫通經脈,可使氣血運行通暢,散去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理氣血: 妊娠期間,氣血虧虛是常見現象,此方以阿膠滋養氣血,配合艾葉溫經散寒,達到補益氣血的目的,為胎兒提供充足的養分,確保妊娠順利進行。
- 針對危急: 古籍描述「胎搶上逼心」、「四肢厥冷,悶僕欲死」,可見此方不僅能處理一般性胎動不安,對於情況危急的下血不止,甚至影響到孕婦生命安危的狀況,亦可有效處理。
總體而言,小膠艾湯以其簡單的組成,針對妊娠期常見的胎動不安、下血腹痛等症狀,發揮止血安胎、溫經止痛之效,是婦科常用且療效顯著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阿膠(炒成珠)1兩,艾葉2兩。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小膠艾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八。 組成:阿膠(炒成珠)1兩,艾葉2兩。 主治:傷損動胎,下血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