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膠湯
AI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腎經 25%
胃經 12%
脾經 12%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膠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艾膠湯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狀,艾葉的溫經止痛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艾葉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況。艾膠湯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如桃仁、紅花等,艾葉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瘀血消散。
艾膠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補血止血:阿膠性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艾膠湯中常使用於血虛、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等,阿膠能補益氣血,促進血凝,達到止血效果。
- 滋陰潤燥:阿膠能滋陰潤肺,並能與艾葉的溫陽散寒作用相輔相成,改善因血虛、陰虛導致的燥熱、咳嗽、咽乾等症狀。艾膠湯常用於治療肺虛咳嗽、久咳不愈等症,阿膠的滋陰潤燥作用能緩解肺燥,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艾膠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源於其辛溫發散、解表散寒的功效。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通鼻竅,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艾膠湯本身以補益氣血、固澀止血為目的,加入蔥白,可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避免寒邪阻礙藥物氣血運行,提高藥效。同時,蔥白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輔助艾膠湯清熱解毒,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膠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文獻,艾膠湯的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主治病症:
- 胎動不安: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艾膠湯用於治療「胎動不安」。此為該方劑最早且最核心的主治病症。
- 經期不調、崩漏:《寧坤祕笈》中記載,艾膠湯可用於治療「逐日經來」的症狀,即經期不規律,淋漓不盡,或多次出血的狀況。此外,《寧坤祕笈》亦指出艾膠湯能「立止血」,適用於「胎前動血」症狀,這包含妊娠期出血的狀況。
- 婦人臟腑虛寒:《本草簡要方》中雖提及「丁香艾膠湯」,但其主要描述為「婦人臟腑虛冷,脾胃氣弱,食則嘔吐,水穀不消」。雖非直接描述艾膠湯,但也暗示了艾膠湯本身具有溫補脾胃,散寒的潛在功效。
- 血淋:《醫學原理》中提及可用於治療「溺血」,結合淋症的病機,可推斷出艾膠湯可用於治療與血熱下注或血虛有關的淋證。
- 經期腹痛:《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提及「婦人遇月經來則小腹痛」,說明艾膠湯具有緩解經痛的功效,尤其是針對虛寒型經痛。
治療原理:
艾膠湯的治療原理基於其組成的藥物特性,相互協同作用:
- 溫經散寒,調經止血: 艾葉味辛、苦,性溫,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暖宮的功效。可溫暖胞宮,驅散寒邪,從而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經期腹痛、胎動不安和妊娠期出血。
- 滋陰養血,止血安胎: 阿膠味甘,性平,具有滋陰養血、補血止血的作用,能補充血虛,有效制止出血。同時,亦有安胎的功效,能增強胎元穩定,減緩因氣血虛弱或氣血不足引起的胎動不安。
- 補中益氣,行氣止痛: 蔥白味辛,性溫,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宣肺散風的作用,可輔助艾葉加強溫陽散寒的功效,同時其辛散之性可助藥力通行,緩解經痛。
- 溫補與滋養兼顧: 艾葉與阿膠的搭配,一溫一補,既能溫經散寒,又能滋陰養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對於虛寒體質引起的相關疾病,此配伍尤為適合。
- 綜合效應: 艾膠湯整體而言,以溫經散寒、養血止血為核心,兼顧氣機的疏通。通過溫暖子宮、補益氣血、促進血脈流通,從根本上解決了寒凝血瘀、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婦科問題,如胎動不安、經期紊亂和產後出血等。
總結:
艾膠湯以艾葉、阿膠、蔥白為主要組成,其主要功效為溫經散寒、滋陰養血、止血安胎。本方適用於治療胎動不安、經期不調、崩漏、血淋、經期腹痛等屬於虛寒證的婦科疾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溫暖胞宮、補益氣血、疏通氣機,達到陰陽平衡,使病症得以緩解。在臨牀應用中,應辨證施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劑量和用法。
傳統服藥法
阿膠(炒)1錢,熟地1錢,艾葉2錢,川芎8分,大棗3枚。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面色發青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艾膠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熟艾(炒)1兩,阿膠(炙燥)1兩,蔥1兩。 主治:胎動不安。
艾膠湯, 出處:《驗方新編》卷九。 組成:阿膠(炒)1錢,熟地1錢,艾葉2錢,川芎8分,大棗3枚。 主治:婦人逐日經來,幾點則止,或5日,或10日又來數點,1月常3-4次,面色青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