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五味散的組成中含有犀角,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 傳統觀念: 犀角在古代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且其性寒,能解熱毒,故被列為治療熱病、瘡瘍、中暑等症的藥物。
2. 藥物特性: 犀角的角質成分,具有一定的降溫、止血作用,古人認為其能有效治療發熱、出血等症狀。
然而,現今犀角已列為瀕危物種,使用犀角為藥材已屬於違法行為,應以其他藥物替代,確保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利用。
犀角五味散方劑中包含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犀角性寒,五味子性酸,均具清熱解毒之效,但容易耗傷陰血。阿膠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能有效緩解犀角五味散清熱解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陰虛血燥症狀。
- 緩解毒性: 犀角性寒,直接服用可能引起寒涼之氣入胃,導致脾胃虛寒,阿膠具有補中益氣、固本培元之效,能溫和脾胃,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毒性過重。
綜上所述,阿膠在犀角五味散中起到滋陰補血、緩解毒性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犀角五味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症狀效果顯著。犀角五味散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黃柏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與犀角、生地黃等藥物相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犀角五味散的組成中,包含艾葉,這並非傳統配方,而是後世醫家根據其藥性添加的。
犀角五味散的傳統組成以清熱解毒為主,而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等功效,並非清熱解毒藥。因此,後世醫家加入艾葉,可能是針對某些特定病症,例如血瘀疼痛、寒凝血滯等,以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來輔助主方。
例如,若患者同時伴有寒凝血瘀的症狀,則可加入艾葉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進一步改善病情。
犀角五味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補脾胃陽氣,與犀角相配,既能發揮犀角清熱解毒功效,又能避免其寒性傷及脾胃。
- 促進藥物吸收: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吸收利用,提高藥效。此舉有利於犀角五味散中其他藥物的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五味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籍,主治「血痢之候」,其症狀特徵為:小腹絞痛劇烈、發作頻繁無規律、進食後即脘腹不適如水滯、下痢夾雜明顯血便。此症屬「赤痢」範疇,病機推測為熱毒熾盛,灼傷腸絡,迫血下行,兼見氣滯或中焦虛寒,呈現虛實寒熱夾雜之象。
方劑組成與配伍原理
君藥:生犀角(末)
- 性味鹹寒,主入心、肝經,古謂能「涼血解毒、鎮驚止血」。
- 本方重用五兩為君,直折血分熱毒,針對血痢之「熱迫血溢」核心病機,涼血以止妄行之血。
臣藥:黃柏、艾葉
- 黃柏(四兩):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助犀角解腸中熱毒,堅陰止痢。
- 艾葉(三兩):辛溫苦燥,雖性溫卻能止血,兼能理氣止痛。此處與寒藥相配,既制犀角、黃柏之過寒,又防血涼則瘀,溫通以緩小腹絞痛。
佐藥:阿膠、乾薑
- 阿膠(炙,四兩):甘平滋潤,補血止血,益陰潤燥,修復受損腸絡,防犀角寒涼耗血。
- 乾薑(三兩,一作乾藍):若用乾薑,則取其辛熱溫中,守而不走,既可固護脾胃陽氣,又能反佐全方寒涼之性,防冰伏邪氣;若用乾藍(即蓼藍),則偏清熱解毒,加強涼血之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可視為「涼血止血為主,寒溫並調為輔」之配伍: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犀角合黃柏,清血分及腸道濕熱,直接止血痢之源。
- 止血不留瘀:艾葉溫通,阿膠滋養,使止血同時兼顧氣血運行,避免過寒致瘀。
- 調和寒熱、護中焦:乾薑(或乾藍)與艾葉,調節全方寒熱偏性,既不過傷脾陽,又不助長熱毒,契合「血痢」寒熱錯雜之病機。
此方劑量特點為「犀角獨重」,顯示急則治標,以止血為先;而阿膠與乾薑比例相當,暗示「祛邪不忘扶正」,適合反覆發作、正氣已虛之血痢。
傳統服藥法
生犀角(末)5兩,阿膠(炙)4兩,黃柏4兩,艾葉3兩,乾薑3兩(一作乾藍)。
上為散。
初服1方寸匕,以飲下之,日2次。稍稍加至2-3匕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五味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組成:生犀角(末)5兩,阿膠(炙)4兩,黃柏4兩,艾葉3兩,乾薑3兩(一作乾藍)。 主治:血痢之候,小腹絞痛,無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