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葛散
SHENG G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九引《濟生》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寒 (0.29)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葛散中含有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 解肌退熱: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為生葛散中清熱解表之要藥。葛根能疏散風熱,尤其對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
- 升陽止瀉: 葛根具有升陽止瀉的功效,可補益脾胃,固護元氣。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葛根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生葛散中加入小薊,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 小薊性涼,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生葛散以生葛根為主,清熱生津,解表止渴,但若患者兼有熱毒蘊結,或血熱妄行,則單用生葛根難以奏效。小薊的加入,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並輔助止血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針對病症: 生葛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而小薊擅長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例如鼻衄、吐血、尿血等。因此,在生葛散中加入小薊,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可預防或治療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出血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主治「鼻衄不止」,鼻衄即鼻出血,多因熱邪上擾、血熱妄行,或陰虛火旺損及脈絡所致。生葛散以搗汁溫服,取藥汁辛涼清潤、止血之性,針對熱迫血行之急症,旨在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緩解出血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生葛根(半斤)
- 性味功效:辛甘涼,入脾胃經,傳統認為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瀝。
- 止血邏輯:葛根輕揚昇散,能引熱邪外透,間接降低血熱上冲之勢;其涼潤之性可滋陰清熱,穩定血分。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及葛根「散鬱火」,或藉此緩解熱鬱迫血之病機。
小薊根(半斤)
- 性味功效:甘苦涼,歸肝脾經,為傳統涼血止血要藥,兼能散瘀解毒。
- 止血邏輯:小薊根直接作用于血分,《名醫別錄》載其「主養精保血,止吐血、衄血」,其涼血之力可清熱以澄源,止血兼防瘀滯,符合「治血先治熱」之則。
配伍思維與協同作用:
- 清熱與止血並行:葛根透熱外達,小薊涼血內清,二者一散一收,共降血熱之勢。
- 藥汁速效之選:搗汁服用保留辛涼氣味,快速吸收,適用於鼻衄之急症,體現「急則治標」思路。
- 昇降相因:葛根昇散透邪,小薊沉降止血,調和氣機以助血歸經。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組方簡潔,針對「血熱型鼻衄」當有速效,若兼陰虛可酌加生地;若氣虛不攝則非所宜。其原理與現代「收縮血管、抗炎止血」藥理或有相通,然古法重視從氣血調和根本著手,非單純見血止血。
傳統服藥法
生葛根半斤,小薊根半斤。
上洗淨,搗取汁。
每服1盞,燙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生葛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引《濟生》。 組成:生葛根半斤,小薊根半斤。 主治:鼻衄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