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水飲
CHENG SHU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8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膀胱經 25%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澄水飲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肌退熱:葛根味甘性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其能疏散風熱,並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緩解因風熱外感引起的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
- 利水消腫:葛根亦有較佳的利水消腫作用。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尿排泄,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尿少等症狀。
綜合而言,葛根於澄水飲中發揮解肌退熱、利水消腫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澄水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主治「渴疾」。古代所謂「渴疾」,多指以口渴多飲為主症的疾病,類似於現代之消渴(糖尿病前期或輕症)或津液耗傷所致之煩渴。其病機可能與熱邪傷津、氣化失司或水液代謝失常相關。方名「澄水」隱喻調節水液、澄清津液之效,推測其作用在於清熱生津、利水潤燥,使水精四布而渴止。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銀湯瓶內礆(或作「鹼」)
- 為古代銀製煮水器具內積存的水垢(含礦物質沉澱),性味推測甘鹹微寒。
- 作用推論:
- 傳統認為能「化積垢」,引申為化解體內痰濕鬱熱,可能具輕度利尿或溶解病理產物之效。
- 金屬器皿衍生之藥材,古人常賦予「鎮靜」「清熱」聯想(如金箔鎮心),此或取其涼潤之性。
水萍(焙乾)
- 即浮萍,味辛性寒,入肺經。
- 傳統功效: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暴熱身癢,下水氣」。
- 於本方作用:
- 辛寒透散,可宣肺氣以布津液,並利水道以除濕熱。
- 針對渴疾可能兼挾之濕熱困脾或肺氣不宣病機。
葛根(銼)
- 味甘辛性涼,入脾胃經。
- 傳統功效:升陽生津、解熱止渴,《別錄》言其「療消渴、身大熱」。
- 於本方作用:
- 直接生津止渴,並升脾胃清陽,促進水液上承以緩解口乾。
- 現代研究證實其葛根素成分有降血糖潛力,與渴疾治療相關。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協同清熱生津:
- 葛根甘涼生津為主,銀礆鹹寒助清熱為輔,水萍辛寒透熱為佐,三藥均偏寒涼,共奏清熱保津之效。
調節水液代謝:
- 水萍利水、銀礆化積,針對渴疾可能伴隨之「水停津不布」病機,通過利水道以助津液上承,體現「以通為補」思路。
標本兼顧:
- 葛根治本(生津)、水萍與銀礆治標(清熱利濕),符合古人對渴疾「熱鬱津傷」的複合病機認識。
總結
此方以「清透利潤」為核心,通過輕清之品調節水熱互結之證,適用於熱不甚而渴不止、或兼輕度水濕停滯者,體現宋代方劑簡約靈動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銀湯瓶內礆、水萍(焙乾)、葛根(銼)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澄水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銀湯瓶內鹼、水萍(焙乾)、葛根(銼)各等分。 主治:渴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