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葛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汗: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汗的作用。葛根性涼,善解肌發表,二者合用,可收斂腠理,止汗止瀉,尤其適用於暑熱津傷,汗出不止,或脾虛泄瀉之症。
- 清熱解毒: 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以及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等症狀。與葛根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緩解暑熱侵襲所致的各種不適。
白礬性寒,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礬葛散中含有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發表: 葛根具有解肌發表之功效,能疏解肌表風邪,宣散風寒,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無汗等症狀。
- 升陽止瀉: 葛根性平味甘,能升陽止瀉,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礬葛散中葛根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解表散寒、升陽止瀉的功效,治療外感風寒兼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足汗」。古代醫家認為,足汗多因脾胃濕熱下注,或陽明經蘊熱,迫津外溢所致。其症見足部多汗、濕黏,甚則伴隨異味,日久可誘發濕瘡、皸裂等。礬葛散以煎湯外洗,直接作用患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經,具收斂固澀、燥濕止汗之效。
- 其鉀鋁硫酸鹽成分遇水分解,可凝固蛋白質,收斂毛孔,減少汗液分泌;同時抑制細菌滋生,改善異味。
乾葛(葛根)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傳統用於解肌退熱、升發陽明清氣。
- 含葛根異黃酮,能擴張局部微循環,促進濕熱蒸發;其清熱作用可平衡陽明經熱,減少內熱迫汗之因。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白礬治標,收斂止汗;乾葛治本,清解陽明濕熱。
- 動靜相宜:白礬固澀靜守,乾葛辛散宣通,防止收斂太過而留邪。
- 外用機理:水煎後,白礬釋放收斂成分直接作用皮膚,乾葛辛涼之性助藥力滲透,共奏燥濕止汗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清熱燥濕,升降相因」之法,透過外洗使藥效直達病所,避開內服藥性劫陰之弊,簡約而切中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礬4兩,乾葛4兩。
水煎,洗足。5日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葛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白礬4兩,乾葛4兩。 主治:足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