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濟湯中含有澤瀉,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排膿之效。利濟湯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澤瀉能幫助利尿消腫,改善水液代謝,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 澤瀉亦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病症,如濕熱蘊結、熱毒瘡瘍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利濟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以加強療效。
總之,澤瀉在利濟湯中發揮著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利濟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暖腎、降逆止嘔的作用。利濟湯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疼痛、嘔吐泄瀉等症,而沉香能有效疏通氣血,緩解疼痛,故而被列入方中。
- 溫陽助陽: 沉香具有一定的溫陽作用,能溫補腎陽,助陽氣升發。利濟湯中一些藥物如桂枝、肉桂等也具有溫陽作用,沉香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溫陽效果,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陽虛症狀。
利濟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利濟湯旨在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疏暢,有助於緩解胸脅脹痛,改善消化功能。
- 行氣止痛:枳殼能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如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利濟湯中加入枳殼,有助於舒緩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利濟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利濟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的疏肝理氣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消食,化積止痛: 青皮還有健脾消食的功效,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青皮在利濟湯中起著疏肝理氣、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利濟湯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效。利濟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而赤茯苓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水溼的排出,從而緩解水腫。
- 清熱化痰: 赤茯苓還能清熱化痰,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水腫,赤茯苓能清熱利濕,並化解痰濕,使水腫消退。
此外,赤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患者的焦躁不安情緒。
利濟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及相關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是因為當歸在中醫中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擁有滋補血液和調和氣血的藥材。當歸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包括當歸醇和多糖,這些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造血功能。
在利濟湯中,當歸可以通過滋補肝腎,幫助改善血液的質量,緩解由於血虛引起的疲倦、面色蒼白等不適症狀。此外,當歸還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液淤滯,促進經絡通暢,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總的來說,當歸在利濟湯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其補血功能,還有助於舒緩症狀,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因此,當歸在這個方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利濟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利濟湯多用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症狀,如胸痛、心悸、腹痛等,赤芍能有效化解瘀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肝火,對於一些因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症狀亦有一定緩解作用。利濟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利濟湯中添加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利濟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症,陳皮能疏肝理氣,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二、 行氣止痛:利濟湯常用於治療胸腹疼痛,陳皮能行氣止痛,緩解氣滯導致的疼痛。此外,陳皮還能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利濟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脈瘀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水腫。同時,川牛膝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積聚。
在利濟湯中,川牛膝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改善水腫、疼痛等症狀,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利濟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滲濕止瀉的功效。利濟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壅滯所致的淋症、水腫、小便不利等,車前草可以幫助利尿消腫,排泄體內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 車前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目赤腫痛等。利濟湯中若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車前草可輔助其功效,增強療效。
利濟湯中加入小薊,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涼血止血:小薊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利濟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小薊能有效清熱止血,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二、 利濕退黃:小薊亦有利濕退黃之功,能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等症狀。利濟湯中加入小薊,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促進黃疸消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濟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利濟湯主治「胞痹」,症狀包含:
- 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
- 小便澀痛不利
- 上為清涕(鼻涕清稀)
病機分析
胞痹的病因病機為「膀胱氣閉,水液滿而不出」。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停蓄於膀胱,故按之內痛。氣有餘則生火,內有熱,因此感覺如同熱湯澆灌一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循行路線「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膀胱氣閉,水液不得下行,則逆而上沖,故見清涕上流。
治療原理
利濟湯的治療原理為「利濕通陽,行氣活血」。
- 利濕: 方中澤瀉、赤茯苓、車前草皆為利水滲濕之品,可使鬱熱從小便利出,緩解小便澀痛不利的症狀。
- 通陽: 沉香、枳殼、青皮、陳皮等藥,具有行氣通陽之效,可疏通膀胱氣機,恢復其正常的氣化功能。
- 活血: 當歸、赤芍、川牛膝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少腹部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症狀。
方劑組成分析
從方劑組成來看,利濟湯以利水滲濕藥物為主,配合行氣、活血藥物,達到利濕通陽、行氣活血的治療目的。
- 利水滲濕藥: 澤瀉、赤茯苓、車前草,利水消腫,導濕熱下行。
- 行氣通陽藥: 沉香、枳殼、青皮、陳皮,行氣止痛,調節腸胃功能,疏通膀胱氣機。
- 活血化瘀藥: 當歸、赤芍、川牛膝,補血養顏,涼血散瘀,強壯筋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總結
綜合而言,利濟湯通過利濕、通陽、活血三法並用,針對胞痹「膀胱氣閉,水液滿而不出」的病機,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使水液得以正常代謝,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方中藥物配伍合理,既能清利濕熱,又能行氣活血,標本兼顧,是治療胞痹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澤瀉1錢5分,沈香5分,枳殼1錢,青皮1錢,赤苓2錢,當歸2錢,赤芍1錢,廣皮1錢,牛膝2錢,車前2錢,小薊根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對本方中任一成分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濟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四。 組成:澤瀉1錢5分,沉香5分,枳殼1錢,青皮1錢,赤苓2錢,當歸2錢,赤芍1錢,廣皮1錢,牛膝2錢,車前2錢,小薊根5錢。 主治:胞痹。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