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薊飲
XIAO J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5%
腎經 12%
心包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肝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薊飲以小薊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主治血熱妄行:小薊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方劑中以小薊為君,意在針對血熱妄行之症,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止痛之效。
- 配伍增效:小薊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之效。例如,與生地黃、丹皮等涼血藥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與地榆、槐花等止血藥合用,可增強止血之效。
小薊飲中加入益母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相輔相成,加強止血作用: 小薊以止血涼血見長,益母草則擅長活血化瘀,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有效止血,又能促進血流通暢,減少瘀血形成,適用於出血量多且伴有瘀血的症狀。
- 針對病症,提高療效: 小薊飲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益母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增強小薊的止血作用,並緩解血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小薊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物功效
- 小薊: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
-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古代用於治療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
-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
- 通草:清熱利尿,通氣下乳。
- 蒲黃:止血,化瘀,利尿。
- 藕節:收澀止血,化瘀。
- 淡竹葉:清熱除煩,利尿。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山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古籍記載與主治
- 《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仁齋直指方論》、《本草簡要方》、**《嚴氏濟生方》**等均指出小薊飲主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 **《沈氏女科輯要》**提及「尿血,小薊飲子妙」。
- **《類證治裁》**指出小薊飲子治「小溲自利,後瀝血點,痛如血淋」,並列為「血淋」方劑之一。
- **《醫方集解》**詳細描述了血淋的病因病機,並指出小薊飲為「手足太陽藥」,能清心與小腸之熱,滋腎水而通膀胱。
- **《醫方考》**分析了小薊飲的方解,認為其通過「涼而導之」、「淡而滲之」、「消而逐之」來達到清熱、利濕、化瘀的功效。
- **《幼科指南》及《幼科心法要訣》**均指出小薊飲用於治療「血淋」證,症見「心熱傷於血分,熱氣傳入於胞,日久則尿血同出,莖中不時疼痛」。
- **《雜病心法要訣》**進一步強調了小薊飲「清熱」的作用。
- 《明醫指掌》 指出小薊飲可以用於治療「溺血」,即小便出血,且不痛。
- **《金匱翼》**強調「《濟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之劑」。
- **《聖濟總錄》**記載小薊飲可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
治療原理
綜合各家醫書的論述,小薊飲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清熱利濕:方中小薊、生地黃、梔子、滑石、通草、淡竹葉等藥物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清除下焦濕熱,這是治療尿血、血淋的關鍵。其中,小薊清熱解毒涼血,生地黃滋陰清熱,梔子清瀉三焦之火,滑石、通草、淡竹葉均能利尿通淋,將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 涼血止血:小薊、蒲黃、藕節、生地黃等藥物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針對尿血的症狀進行治療。其中,小薊既能清熱又能涼血止血,蒲黃、藕節收斂止血,生地黃滋陰涼血,共同起到止血的作用。
- 活血化瘀:方中益母草、當歸、蒲黃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而緩解疼痛。
- 調和氣血:當歸補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二者共奏調和氣血之功,使全方藥效更加協調。
總結
小薊飲是一個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治下焦濕熱所致的尿血、血淋等症。其通過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尿血、血淋的目的。其中,小薊清熱涼血止血,為方中主藥,其他藥物則起到輔助和加強的作用,共同構成了小薊飲的完整治療體系。
傳統服藥法
小薊根葉(銼碎)5兩,益母草(去根莖,切碎)5兩。
上切細。
以水3大碗,煮2味爛熟,去滓,至1大碗,將藥於銅器中煎至1盞,分作2服,日內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薊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小薊根葉(銼碎)5兩,益母草(去根莖,切碎)5兩。 主治:妊娠墮胎後血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