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靈散
ER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寒 (0.28)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靈散中加入益母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二靈散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經期腹痛、痛經、崩漏等,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病症。
二、清熱解毒:益母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二靈散中加入益母草,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治療一些伴有熱毒的婦科疾病。
總而言之,益母草在二靈散中的加入,可發揮其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效改善婦科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靈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赤白雜痢困重者」,指痢疾夾雜赤(血)白(黏液)分泌物,且伴隨明顯倦怠、肢體沉重之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痢疾多因濕熱積滯腸道,氣血失調所致,治需兼顧清熱化濕、調氣活血,同時緩解病患體虛困重之象。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益母草(曬乾)
- 性味辛、苦、微寒,主入肝、心包經,傳統以活血調經、利水消腫見長。
- 用於痢疾,取其「活血止痛」之效,能緩解腸道氣血瘀滯引起的腹痛、裏急後重;其微寒之性亦可輕清腸熱,且利水作用有助分消腸道濕濁。
陳鹽梅(燒存性)
- 鹽梅經醃製後酸澀收斂,燒存性(炭化)後更增澀腸止瀉之效。
- 酸味能「生津固脫」,防止痢久傷陰;炭藥可吸附腸道穢濁,並緩解泄瀉無度。
- 與益母草配伍,一散一收,既調氣血又防津脫,契合痢疾「通因通用」之法。
分證用引
- 白痢(偏寒濕):以乾薑湯送服,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助化濕濁。
- 赤痢(偏濕熱):以甘草湯送服,甘草甘平,和中緩急,兼清熱解毒。
- 此設計彰顯「同病異治」思維,針對痢疾寒熱偏勝靈活調整。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通澀並用」為核心:
- 益母草疏通腸道氣血,解決「困重」之濕瘀交阻;
- 陳鹽梅炭收斂固澀,針對久痢滑脫;
- 配合藥引強化寒熱調控,體現「標本兼顧」的制方邏輯。
尤其適合痢疾遷延、虛實夾雜(濕熱未清而正氣已傷)之證,展現古代簡效方的辨證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曬乾)、陳鹽梅(燒存性)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靈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當歸、白芷各等分。 主治:大便閉。
二靈散, 出處:《直指》卷十四。 組成:龍骨(煅)5錢,木賊(燒存性)2錢5分。 主治:久痢腸胃俱虛,肛門自下。
二靈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益母草(曬乾)、陳鹽梅(燒存性)各等分。 主治:赤白雜痢困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