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母草飲
YI MU CAO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寒 (0.28)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草飲中包含益母草,主要因為益母草的藥性與功效與此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益母草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脾、腎經。其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腹痛、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益母草飲的組成中以益母草為主藥,搭配其他藥材,旨在發揮益母草的藥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草飲》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癰瘡腫痛」。癰瘡屬外科熱毒瘡瘍,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肌膚所致,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熱毒壅滯時發為癰瘡。益母草搗汁內服外敷,取其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效,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特性
- 生益母草:
- 性味辛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傳統用於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 生用(鮮品)清熱解毒力強,兼能散瘀止痛,外敷可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
- 生益母草:
方劑設計邏輯
- 內服(搗汁):
- 益母草汁內服,借其辛散寒涼之性,行血分鬱熱,疏通氣血壅滯,達「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之效。血行則熱毒自散,緩解癰腫疼痛。
- 小兒用量輕(2-3分),既顧及稚陰稚陽之體,又足奏藥效。
- 外用(藥滓敷貼):
- 藥滓外敷癰瘡,使藥力直達病所。益母草活血散瘀功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清熱解毒功能抑制熱毒蔓延,乾則換藥以保持藥效持續。
- 此「內外合治」之法,符合中醫「整體調節」與「局部靶向」結合的治療思想。
- 內服(搗汁):
治療原理
- 癰瘡成因以「熱毒瘀滯」為核心,益母草從「清熱」與「活血」雙向切入:
- 清熱:寒涼藥性抑制火毒,防止熱邪熾盛。
- 活血:辛散之氣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壅堵,腫痛自消。
- 鮮品搗汁保留全草精華,藥力迅捷,符合「急症外治」需求。
- 癰瘡成因以「熱毒瘀滯」為核心,益母草從「清熱」與「活血」雙向切入:
總結
此方簡潔卻深合醫理,內外並用充分發揮益母草「血中之清藥」特性,針對小兒癰瘡「熱瘀互結」病機,展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益母草不拘多少(洗,銼)。
上搗取汁。
每取2-3分服之。以滓敷癰上,乾則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生益母草不拘多少(洗,銼)。 主治:小兒癰瘡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