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散

益母草散

YI MU C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草散,顧名思義,方劑的核心即為益母草。

益母草,性寒味苦,入肝、心、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此散方主要針對女性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產後瘀血腹痛等症狀,而益母草正是針對這些病症的有效藥物。

其活血化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不暢;涼血止血,可控制出血量,止住經血過多;清熱解毒,則可以消除經期過熱帶來的各種不適。

因此,益母草作為益母草散的主藥,是藥效的關鍵,也是方劑命名的依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赤白惡露下不止,久不癒」,即產後或經後惡露淋漓,日久不癒,且排出物夾雜血色(赤)與淡色分泌物(白)。此現象多因氣血虛弱、沖任失調,或兼有熱邪內擾所致。傳統中醫認為,惡露不盡需調補氣血、清熱固衝,並佐以化瘀止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益母草(君藥):
    性微寒,主入肝經,能活血調經、利水消腫,兼可止血。既能化瘀以通滯,又能收斂以固衝,尤其適合產後惡露不盡兼瘀滯者。

  2. 人參(臣藥):
    大補元氣,益氣攝血。針對氣虛不攝而致的惡露不止,通過補氣以固衝任,防止氣隨血脫。

  3. 黃芩(佐藥):
    苦寒清熱,尤善清下焦濕熱。赤白惡露中「赤」為熱象,黃芩可清血分之熱,防熱擾血室而加重出血。

  4. 葛根(佐藥):
    性涼升清,能生津止渴。此處用之,一則助黃芩清熱,二則升提氣機,輔助人參固攝。

  5. 生乾地黃(佐藥):
    涼血養陰,針對惡露日久傷陰或血熱之證,既能清熱止血,又可滋陰養血,防燥藥傷津。

  6. 炙甘草(使藥):
    甘緩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另能緩解黃芩、生地黃之寒涼,保護脾胃。

方劑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以益母草活血止血為主,人參補氣為輔,針對虛實夾雜(氣虛兼瘀熱)之證。
  • 寒溫並用:黃芩、生地黃清熱涼血,人參、甘草溫補氣血,避免過寒傷陽或過溫助熱。
  • 標本同治:止血(益母草、生地黃)與固本(人參、甘草)同步,兼清餘熱(黃芩、葛根)。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活血以通瘀、補氣以攝血、清熱以涼血,達到「通因通用」之效——表面上惡露屬「出血」,實則可能有瘀滯或熱擾,故不純用收澀藥,而是化瘀與止血並行,補氣與清熱共舉,使衝任調和、氣血自安。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芩半兩(銼),葛根半兩(銼),生乾地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貧血胃腸出血口乾口渴心情煩燥惡露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 組成:益母草(開花時採,陰乾)。 主治:婦人赤白惡露下不止,久不癒。

益母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益母草1兩,乾藕節1兩,紅花子1兩。 主治:産後惡血衝心,煩悶多渴。

益母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八引《仁存方》。 組成:生益母草汁3合(根亦可),生地黃汁3合,童便1合,雞子清1個。 主治:産後血暈心悶亂,恍惚如見鬼。

益母草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益母草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黃芩半兩(銼),葛根半兩(銼),生乾地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産後血虛煩渴,口乾心躁。

益母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益母草1兩,赤芍藥3分,桂心3分,當歸(銼,微炒)3分,川大黃(銼,微炒)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3分,牛膝(去苗)半兩,蒲黃半兩,蘇枋木(銼)半兩。 主治:産後惡露不下,在於腹中不散,身體煩悶,及腹內(疒丂)刺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