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塗方

益母草塗方

YI MU CAO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25%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母草塗方以益母草為主要成分,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益母草本身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對於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將其外用塗抹於患處,可直接發揮藥效,達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2. 益母草安全性高,且易於外用:益母草作為常用中藥材,安全性高,且外用塗抹不需經過煎煮等複雜過程,方便易行。同時,益母草對於皮膚也有一定的滋潤作用,可緩解因炎症導致的皮膚乾燥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益母草塗方] 主治「面(黑乾)(黑曾)」,即面部膚色晦暗、粗糙、枯槁無澤,或伴有黑色素沉積(如黃褐斑、暗沉等)。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血瘀滯絡」或「風熱鬱膚」所致,導致氣血不榮於面,皮膚失養而現晦暗。其功效著重於「令面光白潤澤」,透過外用塗敷,改善膚色、促進局部氣血循環,以達美白潤膚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益母草灰

  •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性微寒,味辛、苦,傳統內服多用於活血調經、利水消腫,而外用則取其「行血消瘀」「清熱解毒」之性。
  • 燒灰存性:益母草煅燒成灰後,其性質轉為溫澀,既能保留部分活血成分(如生物鹼),又能發揮吸附與輕微剝脫作用,有助去除角質、清除皮膚穢濁,類似現代「炭類清潔劑」的原理。

2. 輔助配伍

  • 醋和為團:醋(苦酒)性酸收斂,能軟堅散結,促進藥物滲透,並抑制益母草灰過於溫燥。酸味亦能「柔膚斂瘡」,古代常用於美白方劑(如《肘後方》醋漬白术)。
  • 炭火煅七度:反覆煅燒旨在純化藥性,去除雜質,使質地更細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 蜂蜜調和:蜂蜜甘潤滋養,可緩和灰分的乾燥性,保濕潤膚,形成保護膜,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3. 治療原理推論

  • 活血消瘀:益母草灰的微溫辛散性,能促進面部局部微循環,改善氣血瘀滯所致的黯沉。
  • 吸附潔膚:灰分具物理吸附性,可溫和清除皮表多餘油脂與代謝廢物,使膚色透亮。
  • 酸收美白:醋的酸性可能輕度剝脫角質,加速表皮更新,輔以蜂蜜保濕,達到「去濁生新」之效。

三、與傳統美容理論的關聯

此方體現「以瀉為補」的外治思路:

  1. 「煅灰」潔膚:類似《孫真人千金方》中「鉛丹煅灰去黑子」之法,均藉煅燒後藥性變化以祛穢。
  2. 「酸甘化陰」:醋與蜂蜜配伍,暗合「酸收甘緩」之旨,既能清潔又不傷津,符合中醫「白膚需潤澤」的基礎。

總結:此方以益母草灰為主,透過煅製改性、醋蜜調和,形成兼具「活血、去垢、潤膚」三重作用的局部外用劑,針對氣血不和或風熱鬱滯所致的面部黯沉,符合古代「外治以通為美」的皮膚調理邏輯。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灰1升。
令面光白潤澤。
以醋和為團,以炭火煅七度後,入乳鉢中研細,用蜜和勻,入盒中。
每至臨臥時,先漿水洗面,後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草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益母草灰1升。 主治:令面光白潤澤。主治:面(黑乾)(黑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