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灰散

SHI HU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十藥神書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8%
肺經 15%
胃經 10%
脾經 7%
三焦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8

主治功效


十灰散

組成:梔子、大黃、白茅根、側柏葉、荷葉、牡丹皮、茜草根、大薊、小薊。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婦人血崩暴下初得者。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方解:本方以梔子、大黃、白茅根、側柏葉、荷葉、牡丹皮、茜草根、大薊、小薊等清熱涼血、止血之品為主,配以牛膝、代赭石等引血下行之品,共奏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注意事項:本方苦寒,陰虛血少者慎用。

文獻參考:《醫學衷中參西錄

:十灰散是一首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上部出血證的常用方。方中以梔子、大黃、白茅根、側柏葉、荷葉、牡丹皮、茜草根、大薊、小薊等清熱涼血、止血之品為主,配以牛膝、代赭石等引血下行之品,共奏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梔子、大黃、白茅根、側柏葉、荷葉、牡丹皮、茜草根、大薊、小薊
  • 止血:梔子、大黃、白茅根、側柏葉、荷葉、牡丹皮、茜草根、大薊、小薊

功效解釋

  • 清熱涼血:清熱涼血,是指清除體內的熱毒,使血液保持涼爽。
  • 止血:止血,是指止住血液的流出。

注意事項

  • 本方苦寒,陰虛血少者慎用。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

傳統服藥法


這些藥必須燒成灰==> 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服下(現代用法:各藥燒炭存性,為末,藕汁或蘿蔔汁磨京墨適量,調服9-15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主治上部出血諸症乃火熱熾盛,氣火上衝,損傷血絡,離經妄行所致。治宜涼血止血。方中大薊、小薊性味甘涼,長於涼血止血,且能祛瘀,是為君藥。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根皆能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澀止血,與君藥相配,既能增強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皆為臣藥。血之所以上溢,是由於氣盛火旺,故用梔子、大黃清熱瀉火,挫其鴟張之勢,可使邪熱從大小便而去,使氣火降而助血止,是為佐藥;重用涼降澀止之品,恐致留瘀,故以丹皮配大黃涼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為佐藥。

用法中用藕汁和蘿蔔汁磨京墨調服,藕汁能清熱涼血散瘀、蘿蔔汁降氣清熱以助止血、京墨有收澀止血之功,皆屬佐藥之用。諸藥炒炭存性,亦可加強收斂止血之力。全方集涼血、止血、清降、祛瘀諸法於一方,但以涼血止血為主,使血熱清,氣火降,則出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點:是寓止血於清熱瀉火之中,寄祛瘀於涼血止血之內。為一首急救止血方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為急則治標之劑,血止之後,還當審因圖本,方能鞏固療效;對虛寒性出血則不宜使用。本方為散劑,既可內服,也能外用,但應預先制備,使火氣消退,方可使用。方中藥物皆燒炭,但應注意「存性」,否則藥效不確。

現代藥理研究


龔氏為探討十灰散止血作用的物質基礎,測定了該藥中鈣、微量元素、鞣質和浸出物的含量。結果表明:鈣的含量很高,微量元素含量較高,並與高溫制炭有關,鞣質含量為 3.31%,同時止血成分中尚包含有方中某些中藥的主要成分,如茜草酸、茜草苷等,這些成分在「炒炭存性」的炮製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保存下來。所以十灰散及其他炭藥的止血成分廣泛而複雜,止血機理也是多環節、多通道的。[龔天新,等.十灰丸止血成分的研究。吉林中醫藥 1991;(2):37]

相關證候


心胃火盛

心胃火盛

心胃火熱

相關疾病


肺結核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嘔吐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血尿咳血咳嗽小便疼痛噁心反胃吐血大便出血肛門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十灰散, 出處:《萬氏女科》卷一。 組成:藕節、蓮蓬、艾葉、棕櫚、大小薊根、側柏、乾薑、油發、乾漆各等分。 主治:婦人血崩暴下初得者。

十灰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十引《澹寮》。 組成:錦片、木賊、棕櫚、柏葉、艾葉、乾漆、鲫鱗、鯉鱗、血餘、當歸各等分。 主治:下血不止。

十灰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大薊、小薊、茅根、茜根、老絲瓜、山梔、蒲黃、荷葉、大黃、亂發。 主治:祛瘀生新,止血。主治:陰虛吐血。

十灰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藕節、敗棕、男發、百草霜、蒲黃、荊芥、側柏、薑灰、苎麻、茅草根各等分。 主治:血病日久,微甚不休,一切吐血、咳血、咯血及溲血、便血、婦人崩淋不止者。

十灰散, 出處:《脩月魯般經後錄》引《勞證十藥神書》(見《醫方類聚》卷一五○)。 組成:大薊、小薊、柏葉、荷葉、茅根、茜根、大黃、山梔、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 主治:勞證嘔吐血,咯血,嗽血。

十灰散, 出處:《葉氏女科》卷一。 組成:百草霜、側柏葉、蓮蓬殼、棕櫚皮(陳敗者)、油頭發(皂莢水洗)、黃絹(或新綿亦可)、艾葉、藕節、白茅根、蒲黃、阿膠(蛤粉炒珠,另研細末)各等分。 主治:血崩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十灰湯

相似度 84%

犀角地黃丸

相似度 7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