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irsium japonicum DC. Cirsium japonicum (Herb or Root) Japanese Thistle Herb or Root
- 別名:蟻姆刺,老虎脷,雞母刺,馬薊,野紅花,大牛喳口,山蘿蔔,牛刺竻菜,鼓椎,六月霜,山牛蒡,刺稭子,老虎刺,豬姆刺,牛口舌,牛不嗅,土紅花,大惡雞婆,牛口刺,馬刺刺,竻菜,刺薊,虎薊,茨芥,山老鼠簕,將軍草,刺蘿蔔,大刺蓋,牛觸嘴,鳥不撲,馬刺草,牛喳口,野刺菜,豬媽菜,驢紮嘴,雞項草,刷把頭,雞姆刺,惡雞婆,大刺兒菜,草鞋刺,雞腳刺
- 來源: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河北,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山東,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陜西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荒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國藥典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大薊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大薊在中醫觀點中,以其涼血止血、祛瘀消腫之效著稱。特別適用於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證,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尤其對吐血、咯血及崩漏效果顯著。其藥性寒涼,深入血分,能有效涼血而止血。大薊的止血機制亦體現於其「下氣」之功。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不歸經或逸出脈外,多因氣機逆亂或陽亢不降所致。大薊能使氣機下行,引血歸經,促進氣血和暢以達止血目的。有別於一般涼血藥可能造成的滯血,大薊能透過下氣來帶動氣血運行,不單純以降火為行,使其止血而不留瘀。其健養之力勝於單純止血,展現了其從根本上調和氣血以治出血的獨特功效。
2. 清熱解毒
大薊秉性苦涼,歸肝、脾經。其中醫清熱解毒功效顯著,善清血分熱毒,不僅能散瘀消癰,化解瘡癤腫痛,亦常用於治療肝經熱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其鮮品清熱力量尤佳。近年研究其於肝炎、高血壓之助益,亦與其清熱涼血、平肝潛陽之性相關。
3. 祛瘀消腫
大薊,味甘苦,性涼,歸肝、脾經。其中醫觀點認為,其祛瘀消腫之效,源於其涼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瘀血腫痛多因體內熱邪鬱結、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大薊之甘涼可清解血中鬱熱,使血脈暢通,熱毒得排。
其活血化瘀之力,在於能助推血行,疏通經絡,化散局部積聚之瘀血,促使瘀滯消散。此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血脈,藉由理順肝之功能,使氣血運行無礙,瘀血得以消解。入脾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亦能統血,大薊輔助脾胃功能,確保新血生成,舊瘀得化,腫脹自然隨之而消。這正符合中醫「通則不痛,通則不腫」之理,使瘀血得化,水腫得消。
4. 利水消腫
大薊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之功。其利水消腫之效,乃透過其苦寒之性,清泄濕熱毒邪,使蓄積體內之濕滯得以趨除。中醫認為,水腫常因濕濁內蘊、熱毒壅盛所致,大薊能清解濕熱,暢通水道,導水濕下行排出體外,故能有效消退水腫。此法尤其適用於熱毒、濕毒引起之水腫症狀。
5. 清熱涼血
大薊味苦性寒,苦能洩熱,寒可清熱。其入心經,主涼血止血;入肝經,則能涼血。故大薊能清熱涼血以消癰瘡,解熱毒以治出血證,應用於熱毒熾盛所致之吐衄出血、瘡瘍腫痛,或血熱妄行之諸出血症,體現其清熱、涼血、止血之功。
大薊的古代典籍
大薊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大薊之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其顯著抗氧化活性。此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之黃酮類及縮環醇類等多種活性成分。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分子結構富含酚羥基,能夠直接清除如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等活性氧簇,透過提供氫原子或電子來中斷自由基連鎖反應,穩定不穩定的自由基。縮環醇類成分則可能參與細胞內抗氧化酶系統的調控與活化,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藉此增強細胞自身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並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這些協同機制共同作用,保護細胞膜結構與功能完整性,減少氧化應激對核酸、蛋白質及脂質的損害,從而全面發揮其抗氧化功效。
2. 保肝利膽
大薊之保肝利膽功效,現代藥理證實其活性成分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加速受損肝組織修復,降低肝臟酶指標異常。其可抑制肝細胞氧化損傷及炎症反應,減少肝纖維化進程。在利膽方面,大薊能刺激膽汁分泌與排泄,改善膽汁淤積,並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有助於預防膽固醇性結石形成,進而達到全面性的保肝利膽作用。
3. 降血脂
大薊所蘊含的生物活性物質,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備顯著的降血脂潛力。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化合物、苦味素及縮環醇等。這些成分透過多種機制共同作用以調節血脂水平:黃酮類物質與某些苦味素可能直接抑制體內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路徑,減少膽固醇的生成。同時,大薊的特定成分亦能促進已形成膽固醇的代謝與分解,加速其從體內清除。此外,部分活性成分或可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膽固醇隨膽汁排泄,進而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這些複合效應共同闡釋了大薊在現代醫學中作為潛在降血脂藥物的藥理基礎,與傳統醫學中「清熱解毒」輔助改善血脂的理念在不同層面產生連結。
大薊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鮮品可用30-60g。外用:適量,搗敷衍。用於止血宜炒炭用。
大薊的炮製
- 揀去雜質,清水洗淨。
- 潤透,切段,曬乾。
- 大薊炭:
- 取淨大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存性。
- 過鐵絲篩,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 《本草通玄》: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薊服用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 忌犯鐵器。
- 不利於胃弱洩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食之證。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 腎病患者慎用。
- 孕婦慎用。
- 胃腸功能不良者慎用。
- 高血壓患者慎用。
大薊相關的方劑
大薊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薊含有的化學成分
柳穿魚甙(Pectolinarin), 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 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柳穿魚素(Pectolinarigenin), 單紫杉烯(aplotaxene), 二氫單紫杉烯(Dihydroaplotaxene), 四氫單紫杉烯(Tetrahydroaplotaxene), 六氫單紫杉烯(Hexahydroaplotaxene), 1-十五碳烯(1-Pentadecene), 香附子烯(cyperen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羅漢柏烯(Thujopsene), α-雪松烯(α-Himalachalene), 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yl acetate), 菊糖(inul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