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益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止血作用: 益母草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含有的益母草鹼、水溶性多糖等成分能有效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
- 活血化瘀: 益母草同時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產後瘀血阻滯導致的出血不止,益母草能促進血液循環,排除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達到止血目的。
因此,益母草在止血益母丸中扮演著止血活血的雙重角色,對於治療產後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止血益母丸中包含大薊,主要因其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
大薊味苦性涼,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之效。其藥理研究表明,大薊能促進血液凝固,縮短凝血時間,並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從而達到止血效果。
此外,大薊還可清熱解毒,利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在止血益母丸中,大薊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瘀血、止血、消腫,對於女性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香附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凝滯,有助於止血。
- 調和氣血:香附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改善因氣血失調導致的出血症狀。
香附與益母草等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止血,並改善因血瘀所致的疼痛、經期不調等症狀。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止血和減輕疼痛,對於產後惡露不盡、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血益氣:丹參同時具備補血益氣之效,能改善貧血,增強體質,促進血液生成,有助於產後氣血虛弱、體力不足等問題的恢復。
因此,丹參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止血,還能兼顧活血化瘀和補血益氣,對於產後婦女的整體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黃芩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協同益母草等藥物,達到止血目的。
- 兼顧清熱解毒: 益母草活血化瘀,但也有可能引發熱毒,因此加入清熱解毒的黃芩,可以避免藥性偏燥,更好地控制血熱,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副作用。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止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功效。對於血虛導致的出血,熟地黃能補益血氣,使血液充盈,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 調經止痛:益母草性寒,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功效。而熟地黃則能溫補腎陰,緩解益母草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造成寒凝血瘀的副作用,更利於調經止痛。
因此,熟地黃的加入,既能補血止血,又能調和藥性,使止血益母丸的療效更加顯著。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補益肝腎的功效。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益肝腎之效。對於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症,山茱萸能收斂止血,並能補益肝腎,改善因肝腎不足而導致的出血不止。此外,山茱萸還能促進血液凝固,進一步達到止血目的。因此,山茱萸在止血益母丸中,起到收斂止血、補益肝腎的作用,幫助改善女性月經不調等問題。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腎,固本止血: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陰補腎、固精止帶之效。對於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症,往往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山藥能補益脾腎,固本培元,從根本上改善血虛之症,達到止血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止血益母丸中含有益母草、當歸等活血化瘀藥,山藥性平,可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更能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山藥還能增強益母草、當歸等藥物的止血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同時,茯苓也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為止血提供能量。
- 配合益母草,增強活血化瘀效果: 止血益母丸中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之效。而茯苓的加入,可以加強益母草的活血化瘀效果,促進瘀血消散,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止血益母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血的功效。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對於女性血熱妄行導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等症,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同時,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對於血瘀阻滯導致的經閉、痛經等也有輔助療效。
因此,在止血益母丸中加入牡丹皮,能夠有效緩解女性血熱妄行、血瘀阻滯所引起的各種婦科疾病。
止血益母丸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止血益母丸中,澤瀉主要用於利水消腫,減輕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和腫脹,輔助止血益母丸達到止血消腫的功效。
- 配合其他藥材,協調藥性: 止血益母丸以益母草為君藥,配伍其他藥材,以達到止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澤瀉的寒性可以中和益母草的溫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其利水滲濕的功效也能幫助藥力更好地運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血益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婦人失血,新起屬實熱者」,意指女性因血熱妄行所致的新近出血證,如崩漏、經血過多等,其病機關鍵為熱盛迫血、陰血虧虛。方名「止血益母」點明兩大作用:一則止血以治標,二則益母(調經養血)以固本,契合婦科失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清熱涼血以止血
- 益母草(上截):取其上部莖葉,性偏涼散,能清血分熱且化瘀止血,防留瘀之弊。
- 大薊:涼血止血兼散瘀,針對血熱妄行之實證。
- 條芩(黃芩):酒炒增強上行清熱之力,瀉肺胃火以止血。
- 丹皮、丹參:丹皮清血中伏熱,丹參涼血兼活血,共成「涼而能通」之效。
滋腎養陰以固本
- 熟地黃、山萸肉、山藥(即「三補」):填補腎陰,固沖任之本,使血得陰涵而自止。
- 澤瀉、茯苓、丹皮(合熟地等為「六味地黃丸」去骨結構):瀉虛火濕濁,防滋膩礙脾。
調氣疏肝以和血
- 香附(童便制):童便降火,制後香附疏肝不燥,調暢氣機以助血歸經。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大薊、條芩清熱止血治標,六味結構滋陰治本。
- 動靜結合:益母草、丹參活血防滯,熟地、山萸靜養陰血。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實熱失血,然組方暗含「瀉實不忘虛」之理。血熱崩漏日久易傷陰,六味地黃結構預固其本;香附疏肝、益母草調經,亦暗示對肝鬱化熱或血瘀輕證的潛在適應性。整體以「清—滋—調」為軸,構成婦科血證的立體治法。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上截)8兩,大薊4兩(陰乾),香附3兩(用童便制),丹參3兩,條芩4兩(去皮,酒炒),熟地黃8兩(杵膏,忌鐵),萸肉4兩(去核),乾山藥4兩(酒炒),白茯苓3兩(去皮,蒸熟),丹皮3兩(去骨,酒洗),澤瀉3兩(去淨毛)。
養血清火。
煉蜜為丸,丸重3錢。
病輕者,日用1丸,研末,或熱黃酒送下,或蜜湯送下;有痰者,薑湯送下;病甚者,朝、夕各1碗,以愈為度;或丸如綠豆大,每服3錢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涼血的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血益母丸, 出處:《履霜集》卷二。 組成:益母草(上截)8兩,大薊4兩(陰乾),香附3兩(用童便制),丹參3兩,條芩4兩(去皮,酒炒),熟地黃8兩(杵膏,忌鐵),萸肉4兩(去核),乾山藥4兩(酒炒),白茯苓3兩(去皮,蒸熟),丹皮3兩(去骨,酒洗),澤瀉3兩(去淨毛)。 主治:養血清火。主治:婦人失血,新起屬實熱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