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薊根散
DA JI G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極寒 (0.09)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薊根散」方名中包含「大薊」,其原因如下:
- 藥性主治: 大薊根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等症。
- 藥效發揮: 大薊根作為方劑的君藥,其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治療相關疾病。
因此,大薊根作為方劑的關鍵藥材,其藥性及功效都與方劑的主治功效相符,是方劑命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薊根散」之傳統分析與組成邏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薊根散」主治「熱結瘰疬」,瘰疬為頸項腋下結核如串珠之病症,多因肝鬱化火、痰熱互結或風熱毒邪凝聚所致。其病機與「熱結」相關,故本方以清熱散結、解毒消腫為主要方向。大薊性涼味甘苦,傳統認為能涼血止血、散瘀消腫,適用於血熱妄行之症,亦能消散癰腫結核。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 單方獨用,力專效宏:本方僅以大薊根一味組成,且用量達一斤(古制),研末散服,體現「單捷效專」之思路。大薊根具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效,直接針對熱毒鬱結之病機。
- 酒調助藥力:以溫酒調服,酒性辛散,可助藥力通行經絡,增強散結消腫之效。酒與大薊配伍,一溫一涼,既能行氣活血,又可制約大薊過於寒涼而礙散結。
- 劑量與服法:每服三錢匕(約6-9克),一日二次,飯後服用,既避免空腹傷胃,又使藥力持續作用於病灶。
治療原理推論
熱結瘰疬之形成,與血熱瘀滯、痰火凝絡相關。大薊根能涼血散瘀,其有效成分(如薊苦素、黃酮類)可能通過抗炎、抗菌作用抑制淋巴結腫大,並改善局部微循環。酒調服可促進藥物吸收,加速藥效發揮。
總結:此方簡潔對證,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為核心,配伍酒引增強藥效,體現中醫「熱者寒之」「結者散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大薊根1斤。
上為散。
每服3錢匕,食後溫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薊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大薊根1斤。 主治:熱結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