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血見寧方劑中加入大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大薊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狀,大薊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大薊亦能清熱解毒,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出血,如瘡瘍潰爛、毒蛇咬傷等,大薊可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血見寧方劑中加入大薊,可發揮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出血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劑「血見寧」中含有白笈,主要原因如下:
- 止血功效:白笈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能收縮血管,促進凝血,因此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與血見寧方劑止血目的相符。
- 清熱解毒:白笈亦具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如熱病出血、外傷出血等。這與血見寧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可增強止血效果,並減輕熱毒所致的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血見寧主治「消化道出血」與「肺出血」,屬中醫「血證」範疇。此方以「止血」為核心,針對上部出血(如肺絡損傷之咯血)及中焦出血(如胃絡損傷之吐血、便血)。傳統中醫認為,此類出血多因熱傷血絡或氣虛失攝,而方中藥物組合側重於「涼血止血」兼「收斂固脫」,符合熱證出血的病機特點。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大薊根膏
- 藥性:苦、甘,涼,歸心、肝經。
-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解毒。
- 作用機理:大薊擅長清熱涼血,尤宜於血熱妄行之出血。其既能止血,又能防止瘀滯,符合「止而不留瘀」的原則。針對肺胃熱盛引起的出血,可直接清泄血分熱邪,穩定血絡。
白及粉
- 藥性: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
-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 作用機理:白及質黏性澀,能形成保護膜覆蓋出血創面,促進凝血。其「斂瘡生肌」特性對消化道黏膜潰瘍或肺組織損傷尤為適用,既能止血,又能修復受損組織。
木迷(木樨)葉膏
- 推測藥性:若為「木樨」(桂花),其葉性辛溫,可能具散寒止血之效;若為其他品種(如地方草藥),需進一步考證。暫以「木樨」假設:
- 功效:溫通止血,兼調氣機。
- 作用機理:可能性有二:
- ① 與大薊、白及的寒涼屬性相佐,防止過於寒凝而影響血行。
- ② 其芳香辛散之性,可輕度宣散肺絡鬱熱,協助大薊宣散止血。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涼收結合:大薊(涼血)配白及(收斂),一清一澀,針對血熱與創面雙重病機。
- 動靜相宜:若木迷葉為辛溫之品,可制約大薊、白及的寒澀,避免血止而氣滯,體現「止血防瘀」思想。
- 標本兼顧:白及修復損傷(本)、大薊清熱止血(標),共奏急則治標、緩則顧本之效。
四、總結
此方以涼血收斂為主軸,適於熱證出血(如胃熱吐血、肺熱咯血),透過清熱、收澀、局部修復三重機制達到止血目的。若木迷葉具溫通之性,則增添調氣活血之妙,使全方止而不滯,契合中醫止血藥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薊根膏、白及粉、(木迷)木葉膏。
止血。
粉劑。
每服3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血見寧, 出處:《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組成:大薊根膏、白及粉、(木迷??)木葉膏。 主治:止血。主治:消化道出血,肺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