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痢帶靈」方劑中含有「白芨」,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其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效。痢疾常伴隨腸道出血,白芨可有效止血,緩解腹痛、便血等症狀,並促進腸道黏膜修復。
- 清熱解毒: 白芨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利濕,解毒止痛,對於因濕熱下注引起的痢疾,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芨在「痢帶靈」方劑中發揮著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痢疾引起的各種症狀,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痢帶靈》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
- 赤白痢疾:指下痢夾雜赤(血)、白(黏液)之物,多因濕熱積滯大腸或脾虛不運所致。
- 崩漏帶下:
- 崩漏:非經期子宮大量出血(崩)或淋漓不斷(漏),多因氣虛、血熱或血瘀導致衝任不固。
- 帶下:泛指婦女陰道分泌物異常,此處應指赤白帶下(分泌物夾血或黏液),常見於濕熱下注或氣虛不攝。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材解析
牛、羊角及蹄甲(炭):
- 炮製關鍵:經「悶煅炭化」後,材質轉為炭藥,其性收澀,功效聚焦於:
- 止血:炭藥具有吸附固攝之性,直接抑制出血(如崩漏、痢疾下血)。
- 止痢:炭質能吸附腸道濕熱穢濁,減緩痢疾便膿血。
- 止帶:通過收斂減少分泌,適用於濕熱或虛損所致的帶下。
- 中醫理論:角、蹄甲屬「筋骨之餘」,傳統認為其炭化後可入血分,兼具「化瘀」與「斂瘡」之效,適合久痢或帶下日久夾瘀者。
- 炮製關鍵:經「悶煅炭化」後,材質轉為炭藥,其性收澀,功效聚焦於:
白及:
- 作用:質黏收斂,生肌止血。
- 協同止血:與角甲炭同用,加強固攝崩漏、痢血。
- 修復黏膜:針對痢疾腸道潰瘍或帶下宮頸損傷,促進癒合。
- 作用:質黏收斂,生肌止血。
組方邏輯推演
- 標本兼治:
- 治標:以炭藥速效止血、止瀉、止帶,針對急性症狀(如血痢、崩中)。
- 治本:白及修復受損組織,角甲炭潛在的「化瘀」作用,避免純收澀導致瘀滯(如久痢必瘀)。
- 藥性協同:兩藥皆質重下行,作用偏於下焦(大腸、子宮、陰道),符合「痢帶」病灶定位。
三、可能的作用機理
- 物理吸附:炭藥表面多孔,可吸附腸道毒素或子宮分泌物,減少局部刺激。
- 收斂消炎:白及膠質形成保護膜,角甲炭可能抑制細菌過度繁殖(如痢疾桿菌、陰道致病菌)。
- 調節凝血:角甲炭或含鈣質,促進血小板聚集;白及多糖助縮短凝血時間。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結合「去腐生新」的思維,適合濕熱夾瘀、久病正虛的痢疾帶下證。
傳統服藥法
牛、羊角及蹄甲(炭)1000克,白及50克。
止痢,止帶,止血。
將牛、羊角及蹄甲,洗刷乾淨,晾乾,置密閉容器內,加熱悶煅6~8小時,至全部角質炭化,放冷取出,製成極細粉,白及亦製成細粉,合併混勻,水泛為丸,乾燥,包紅色糖衣,每500粒重75g。
口服每次20粒,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痢帶靈, 出處:《中藥制劑匯編》。 組成:牛、羊角及蹄甲(炭)1000g,白及50g。 主治:止痢,止帶,止血。主治:赤白痢疾,崩漏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