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散

獨白散

DU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白散中加入白芨,是基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的相輔相成。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消腫、潤肺止咳之效。獨白散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吐血、咽喉腫痛等症

白芨在其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止血生肌:白芨能收斂止血,對於肺熱導致的咯血、吐血等症,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其生肌作用可修復肺部損傷,減輕炎症。
  2. 潤肺止咳:白芨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白芨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止血生肌,更能潤肺止咳,與獨白散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白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功效主治
獨白散主治「跌打損骨節,傷臟腑,積瘀血」,其核心在於處理因外傷導致的「瘀血內停」與「氣機失調」。

  1. 跌打損骨節:外力撞擊使筋骨受損,局部氣血壅滯,表現為腫痛、活動不利。
  2. 傷臟腑:嚴重外傷可能內傳臟腑,導致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和,甚則內出血。
  3. 積瘀血:無論外傷或內傷,皆可形成瘀血阻絡,需「散瘀」以恢復氣血運行。

此方強調「斂正氣,散瘀血」,顯示其既能收斂固護正氣(防氣血外泄),又能活血散瘀,適用於外傷初期兼有氣血耗傷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味藥分析

  • 白及(研末)
    • 性味歸經:苦甘澀、微寒,入肺、肝、胃經。
    • 主要功效
      1. 收斂止血:能黏合破損組織,促進凝血,適用於內外出血(如肺胃出血、外傷出血)。
      2. 消腫生肌:外用可斡瘡口,內服則助修復損傷之臟腑黏膜。
      3. 散瘀之力:雖以收斂見長,但古籍《本草求真》提及其「能散瘀泄熱」,對瘀血久積可緩消。

方劑配伍邏輯

  1. 單行其效:獨用白及,取其「一藥雙向」作用:
    • 斂正氣:通過收斂固澀,防止氣血進一步耗散,尤適於臟腑損傷伴氣血失守者。
    • 散瘀血:藉其微寒泄熱之性與輕度散瘀之能,避免收斂太過而留瘀。
  2. 劑型設計
    • 散劑:直接服用散劑,保留藥材原生藥性,且散劑可快速吸收,適合急症瘀滯;外用亦可敷貼患處,雙向起效。

治療原理
白及以「斂散並行」調節外傷病理:

  • 急性期:止血為先,防止瘀血擴散,同時輕度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 慢性期:生肌修復損傷組織,緩解瘀血所致疼痛。其性微寒,兼清鬱熱,避免瘀久化熱。

總結

獨白散雖僅白及一味,然其「斂散同調」的特性,契合中醫「急則固攝、緩則通消」的治傷思維,尤其適合外傷初期伴隨潛在氣血耗傷之證。然臨床應用時需辨明瘀血與正虛孰輕孰重,必要時配伍他藥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及(研末)。
斂正氣,散瘀血。
上為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獨白散,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白及(研末)。 主治:斂正氣,散瘀血。主治:跌打損骨節,傷臟腑,積瘀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