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及雄黃散方劑中包含「白芨」,這是因為白芨具有以下功效,可與雄黃相輔相成:
- 收斂止血: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可治療外傷出血、肺熱咳嗽、咯血等。
- 抗菌消炎:白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與雄黃合用,可增強抗菌消炎效果,治療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等。
因此,白及雄黃散中加入白芨,能有效發揮止血、消炎、生肌等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白及雄黃散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利用其殺蟲止癢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瘡瘍等,雄黃可起到殺滅病原體、消腫止痛的作用。
此外,雄黃亦可燥濕止癢,對於因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皮疹等,雄黃可起到乾燥濕氣、止癢止痛的效果。因此,在白及雄黃散中加入雄黃,可增強其治療皮膚病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及雄黃散」主治「妊婦多食五辛熱物,子患溻皮瘡者」。此處「溻皮瘡」當指皮膚潰爛、剝脫或濕瘡類病證,可能與孕婦因過食辛熱之物(如蔥、蒜、辣椒等),導致體內熱毒積聚,胎熱外透而發於嬰兒皮膚所致。古代醫家認為,五辛熱物易生內熱,孕婦體質偏熱時,可能影響胎兒,使新生兒出現皮膚瘡瘍。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緩解局部潰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及(白芨):
- 性味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
- 傳統功效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外用擅治瘡瘍潰爛、皮膚皸裂。其黏膩之性可形成保護層,促進創面癒合,符合原文「自然生皮」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對皮膚破損有修復作用。
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傳統以解毒殺蟲、燥濕祛痰見長,外用治疥癬、惡瘡、蛇蟲咬傷。其辛溫之性能散結消腫,與白及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抑制瘡面感染。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說明其對皮膚瘡瘍有療效。
配伍邏輯:
- 白及斂瘡生肌,修復皮損;雄黃解毒燥濕,清除熱毒。兩者一收一清,標本兼治:
- 治標:雄黃化解局部熱毒,防止瘡面進一步糜爛;白及黏附瘡面,形成保護,促進癒合。
- 治本:針對「五辛熱物」導致的胎毒外發,雄黃辛散之力或可透邪外出,白及寒性稍制其溫燥,減緩刺激性。
- 「不痛」之效可能源於白及的黏膜保護作用,減少外來刺激,而雄黃的局部麻醉效果(古籍記載其可止痛)亦可能參與其中。
【應用推論】
此方為外治散劑,直接摻於瘡面,適合輕中度皮膚潰爛伴滲液者。其原理結合了中醫「毒去則肉生」的理念,透過清解與修復並行,改善局部病理環境,間接調節胎熱遺毒之因。然方中毒性藥物雄黃比例較低(白及1兩約37.5克,雄黃僅3錢約11克),可能為降低毒性顧慮而設,體現古人用藥謹慎之處。
傳統服藥法
白芨1兩, 雄黃末3錢。
上各為末。
摻之。自然生皮,且又不痛,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及雄黃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白及1兩,雄黃末3錢。 主治:妊婦多食五辛熱物,子患溻皮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